龔田波
(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中山528404)
學困生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干預策略初探
龔田波
(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中山528404)
學校教育教學中學習困難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也是所有實施教育的國家面臨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當前學困生成為心理學理論界和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的熱點之一。文章通過分析學困生的內涵、心理類型特征,進而提出教育干預策略,希望能給學困生、家長和學校提供一些指導,促進其良好發(fā)展。
學困生;心理特征;教育干預策略
長期以來,每個學校和班級都程度不同地客觀存在著一個特殊教育群體——學困生。在一項調查的數據中顯示:“美國學困生的比例為1%~3%,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此情況在我國也同樣發(fā)生。”近年來,越來越引起教育界、心理學界對該群體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學困生的心理特征入手,研究其學習困難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干預策略。
目前,學困生概念的界定還存在著一定分歧。本文將學困生概念沿用王建平《變態(tài)心理學》(2005)中所述“沒有明顯智力缺陷,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學習成績明顯低于同年級的學生,遠沒能達到預期的學業(yè)成就目標的學齡兒童青少年”。簡單地說就是學習有困難或有障礙的學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困難是由多方面的心理障礙引起的??傮w上看,表現為學習心理障礙,社會性發(fā)展障礙,心理健康不良和神經心理障礙。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習就是一個信息加工的認識過程。而學困生對外界的信息進行加工時,往往表現出無法適應的問題,不能有效地或難以與外部環(huán)境構成動態(tài)的平衡。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統(tǒng)覺失調。很多研究數據表明統(tǒng)覺失調與學習困難緊密相關,如艾里斯報告14%,臺灣鄭信雄報告15.9%,我國大陸任桂英等人報告10.3%的學困兒童患有統(tǒng)覺失調癥??梢哉f,統(tǒng)覺失調是導致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2)注意發(fā)展水平偏低。一般認為,注意品質的優(yōu)劣與學生學業(yè)成績有直接的關系。楊錦平等(1995)在一項研究中發(fā)現:在注意的范圍、穩(wěn)定、轉移、分配等品質上,與非學困生相比,學困生都處于低水平。駱伯巍和陳家麟(2002)發(fā)現:在注意的穩(wěn)定性和注意轉移能力上,與正常學生相比無明顯缺陷,但在注意廣度上有明顯偏低的傾向,其注意分配能力上則明顯不足。由此可見,學困生普遍存在著注意發(fā)展障礙。
(3)元認知能力不足。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學習就是一個建構過程,元認知在此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元認知知識與策略運用方面,學困生不及正常兒童,他們缺乏對認知過程的自我調控,不能注重材料的整理和分類,更多地采用低水平策略,如單純地反復、延長時間等,也就是說,缺乏連續(xù)性監(jiān)控與評價,無法調控信息加工過程。這些情形足以說明學困生缺乏元認知能力。
(4)學習動機水平偏低。理論和實踐證明,學習動機在人們的認知水平發(fā)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對認知水平也具有一定的預測性。無論是學習愿望,還是學習主動性和堅持性,學困生的學習動機水平都顯著性低于非學困生。張登印等發(fā)現(1997):學困生的學習動機與其認知水平有著非常顯著的相關。因而,這意味著學習動機偏低是學困生的學習障礙之一。
在社會性發(fā)展上,學困生與正常兒童大體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點。我國學者俞國良(1997)發(fā)現:“在社會交往方面,學習困難生的同伴交往水平顯著底下,同時親子關系緊張;在社會認知方面,學困生對社會性暗示過敏,往往表現出偏狹傾向,并且自我效能感明顯低于優(yōu)秀學生,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感,破罐子破摔;在社會行為方面,研究揭示,學困生更容易出現社會適應不良,情緒控制較差,因而行為問題出現相對更多?!?/p>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問題常常表現為強迫、偏執(zhí)、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感、心理不平衡等方面。與非學困生相比,有人發(fā)現:“學困生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更為敏感,有較嚴重的情緒困擾,在思想、感情及行為等方面更具有敵對性?!庇纱丝芍?,在總體上,學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非學困生,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障礙。
程杜火、龔耀先等(1992年)研究表明:在多數復雜功能的神經心理測驗中,學困生的成績和腦功能指數值明顯低于非學困生。該研究還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在言語理解、解決問題和長時記憶等方面,學困生有受損的表現。徐勇等(1992)通過對學困生兒童的智力結構進行研究發(fā)現:學習困難兒童的言語智商顯著低于其操作智商。眾所周知,言語智商對學習成績影響最大。這些研究都說明學習困難與神經心理障礙有一定的關系。
導致學習困難的原因涉及到許多方面,在對學困生采取教育干預措施時,需要從一個綜合系統(tǒng)角度考慮。
目前,在理論和實踐中已尋找出針對患有統(tǒng)覺失調癥狀的學困生的效果較為明顯的方法,即感覺統(tǒng)合訓練。對學困生進行感覺統(tǒng)合訓練時,在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結合學科特點進行,通過調動他們的各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活動,引導他們對學習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認知加工,從而達到解決學習困難的難題。同時,通過分析學困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在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增強訓練,以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學會認知,加強感覺統(tǒng)合協(xié)調訓練,促進其感覺統(tǒng)合與協(xié)調能力。
影響學困生學習的最主要障礙之一是學習策略的缺失,尤其是元認知的匱乏。由此,在學習策略方面,需要給予學困生更多的幫扶,以提高其學業(yè)成績。許多研究證實,“通過訓練和培養(yǎng)學習策略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能力的,當前策略訓練已經成為學習困難矯正措施的主流。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對學習材料的認知過程,也是對該過程進行調節(jié)和監(jiān)控的元認知過程”。因此,在策略訓練中,需要對學困生傳授必要的學習方法,既包括通用性學習方法,如制定學習計劃、作業(yè)與復習方法、糾正作業(yè)錯誤方法,也包括學科性方法。此外需要運用思路教學,發(fā)展學生認知調控能力。具體可以采取“創(chuàng)設小步距問題情境”、“自我檢查與自我批改”等方法。
學困生之所以常常表現出自我效能感較低,缺乏自我意識和自尊心,負性的自我認定,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往往不知自己問題所在,缺乏自我意識并伴隨著對學習的無能為力,從而常常對學習失敗進行消極歸因,出現彌散的無助或抑郁狀態(tài)。由此,進行合理的歸因訓練,以提高自我效能感顯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國學者張曉華(2006)對此進行了一些有益的總結:①榜樣學習;②歸因重塑,引導學生積極歸因;③行為訓練。值得注意的是:實踐中需要鼓勵學生多去冒險,因為學習困難學生得到的過度保護會影響其教育轉化。老師還要注意學困生的學習內部動機的訓練。實踐證明,有效的適當的間隔性強化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部動機的。
通過改善人際關系、優(yōu)化情緒、提高其心理適應性,采取有針對性的心理平衡手段,如注意表揚和批評的藝術,幫助學困生克服自卑、敵對、沮喪等不良情緒,引導學困生多參加集體活動,以克服孤僻、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與此同時,淡化競爭,創(chuàng)設合作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盡可能地強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和發(fā)展的機會等,從而不斷提升學困生的心理素質,進而降低其虛高的自尊水平,最終達到促進學困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總之,為了有效地幫助學困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樹立信心,培養(yǎng)興趣,扭轉學習被動的局面,體驗智慧的力量,享受成功的快樂,最終走出學習困難的境地,必須綜合考察、分析他們的心理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這樣才能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構建適應學生個體差異富有彈性的教育教學模式。
[1]王建平.變態(tài)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春梅,辛宏偉.學困生的學習心理困難與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3,(04).
[3]李新成.感覺統(tǒng)合失常與學習適應不良[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02).
[4]駱伯巍,陳家麟.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學成因及矯正[J].教育評論,2002,(02).
[5]戴斌榮.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障礙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06).
[6]楊錦平,金惠國,黃財興.學習困難初中生注意特性發(fā)展及影響因素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5,(02).
[7]張登印,俞國良,林崇德.學習不良兒童與一般兒童認知發(fā)展、學習動機和家庭資源的比較[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7,(02).
(責任編輯:魏登云)
A Probe into the Psychology of Underachiever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GONG Tian-bo
(Zhongshan Polytechnic,Zhongshan 528404,China)
The learning difficulty in education,a widespread phenomenon as well as a severe problem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confronted with,can affect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a school;therefore,the underachievers nowadays naturally become a focus of researching in the circles of both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typ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guides to underachievers,their parents and schools.
underachievers;psychology;intervention strategies
G804.83
A
1009-3583(2010)-04-0066-02
2010-05-15
龔田波,男,廣東揭陽人,中山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與發(fā)展心理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性發(fā)展與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