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張冬梅
重視課堂提問功能實現政治課堂有效互動
黑龍江 張冬梅
政治理論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并利用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問是連接主導和主體的紐帶,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和動力。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圍繞提出問題可以組織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訓練學生思維,精心設計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能使學生樂于探究,實現師生間的有效互動。
政治理論;問題的功能;有效互動
在當前普遍重視基本職業(yè)技能的時代背景下,單純的教授學生政治理論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一般的教師奉送真理,優(yōu)秀的教師則教人發(fā)現真理?!边@就是說,教師作為解疑者、組織者,要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而提問是連接主導和主體的紐帶,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問,激發(fā)學生參與動機,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實現師生的有效互動。
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因為對所提問題的功能沒有清晰的認識而濫用課堂提問。
教學中的提問是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服務的,而有些問題卻不具備這一功能。在講授《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時,有些老師會隨意問:中英之間何時開始談判?怎樣進行的?此問題與教學重難點關系不大。
課堂提問的直接功能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但有的老師為追求熱鬧的課堂氣氛而提出一些缺乏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急于求成,提出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使回答者寥寥無幾,長此以往,勢必損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課堂提問一個重要功能在于發(fā)揮全體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其自主探究,建構新知。有的老師為盡快完成教學任務而跨越式地提出問題。如在講授《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時,直接提出“我國為何進行改革”這類適合優(yōu)生回答的問題,忽略了啟發(fā)后進生的思維,使其游離于對教學內容的探究之外。
針對同一教學內容所做的各個提問要完整地構成為本課的教學任務,但有些教師只注重對某一部分教學內容的發(fā)揮而使個別提問與整體教學內容產生脫節(jié)。
為實現政治課堂的有效互動,本文圍繞政治理論課堂中所提問題的一些功能進行探討。
科學的設問,可以有效地組織教學。通過導入提問,引領學生進入新的學習領域。在變化學習主題時,運用過渡提問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脈絡。以結課時的總結提問升華學生的思維能力。為發(fā)揮這種功能,教師就要注意所提問題間的邏輯性。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的重要教學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教育,告訴學生,我們黨是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據課程特點,在為組織教學進行設問時,要圍繞三個基本點,即政策或理論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科學內涵、在實踐中所起的作用。如在講授《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一課,導入時,我出示了小崗村民為分田到戶而簽“合同”的資料,設問,為什么人們寧愿冒著殺頭的風險?這使學生感受到悲壯,產生對改革的社會歷史條件進行認識的欲望。經過探討得出,改革是因為當時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敖夥派a力,就必須變革生產關系,那么這種變革會不會顛覆社會主義制度?”以此問題過渡到中國改革的性質。結合材料探討中國改革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異同,認識到兩種改革本質上的不同,順利突破難點——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同時問題也出現了,那么中國改革將往何處去?用這樣帶有總結和探討性的問題升華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學習不是簡單地知識轉移,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要求教師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分層設問,擴大課堂探究的參與者范圍,加強師生交流。
經過長時間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學生對政治理論課產生厭學情緒的重要原因是學生對書本所著的理論沒有感性認識。在社會生活中聽了過多的理論論述,沒看到事實,而產生了麻木或逆反的心理。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如在教授《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時,考慮到學生是享受改革成果的一代,對改革前的情況不了解,通過出示相關圖片設問,為什么人們甘愿冒死進行改革,使學生了解改革的迫切性。進而產生對改革原因進行探索的欲望。在完成“改革是一場革命”這一教學任務之后,設問“改革后的中國是否會走資本主義道路?”引發(fā)學生繼續(xù)思考。
新課程強調人人參與課堂,教師進行課堂提問就應關注各個學生,因材施教。如在進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與蘇東社會主義改革”案例分析時,把中國改革的性質這一難題進行分解,設問:兩種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措施有何異同,各產生了怎樣的結果?蘇東改革的失敗對中國改革有何啟示?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解釋中國改革的性質。這樣問題的難度逐步上升,使各層次、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獲取、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學生要主動建構客觀事物及其關系的表征,但這種建構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而是通過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對新信息進行主動加工而建構成的。
因此,不同的認知結構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建構。關于國情、國策的教學中,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檢查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如在講授中國改革的原因時,必須提問“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原理是什么?”學生有可能遺忘,也有的學生當年就沒有完全理解這一知識點。但對新知識的準確建構需要學習者對這一理論有完全準確的理解,否則不可能完成教學目標。為此,可以進一步設置問題:試運用這一基本原理解釋改革前的農村生產狀況。
另外,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設置探究性問題,使他們在思想沖突中進行意義建構。如在“改革是一場革命”的學習中,可以設問:三十年的改革使中國發(fā)生了哪些方面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了解進行回答,在探討中可以得出中國的改革不論從深度、廣度還是從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角度來看都是一場革命。
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能夠科學地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在于能夠說明如何改造世界。本課程就是沿著政策發(fā)展的脈絡,向學習者分析說明黨是如何領導人民解決實際問題的。在現實條件下,讓學生健康發(fā)展就要引導學生利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去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把理論內容和時事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老師問題提的好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訓練學生的思維,突破教學的難點,鞏固新舊知識;可以讓學生學會怎樣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轉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效率,真正有利于學生智力的全面開發(fā)。
[1]焦玉萍.如何提高政治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山東省華僑中學,2008年8月.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