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丹,石玉玲,曾蘭蘭
患者,男,44歲,有糖尿病病史,因 “右下肢進展性紅腫、潰瘍、流膿、壞死伴疼痛 1月”入院?;颊哂?2009年8月 10日左右勞作中被鐵片刺傷,足跟部出現(xiàn)破潰,逐漸形成潰瘍,右足腫脹明顯,自行在社區(qū)診所清創(chuàng),效果不佳,足跟處膿腫擴大,膿液較多,8月底紅腫逐漸向上蔓延,右下肢外側皮膚可見皺起、水皰、破潰伴有壞死表現(xiàn),散發(fā)較濃重的腥臭味,疼痛加重。9月 2日于外院就診,入院時下肢紅斑腫脹仍未控制,繼續(xù)向上蔓延,皮膚表面出現(xiàn)黑色壞死,足底部潰瘍擠壓后可見大量氣泡溢出,體溫升高,診斷為 “右足外傷并產氣莢膜桿菌感染”,入院后給予 “頭孢他定、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療,局部疼痛稍有緩解,但病情仍繼續(xù)發(fā)展,9月 16日轉入我院。查體發(fā)現(xiàn)右下肢腫脹明顯,右側足跟處可見一 3.5 cm×3.5 cm的潰瘍,邊界不清,有較多稀薄膿液流出,腥臭味明顯,擠壓后可見大量氣泡溢出。右大腿及小腿可見皮下氣腫,觸之可扣及捻發(fā)音,從足底至右側腰際部均可觸及.大腿外側可見大片糜爛,其上有 2~3處約 5 cm×5 cm的黑斑,右下肢觸痛明顯。入院后測餐后血糖為 30.8 mmol/L,給予胰島素靜脈滴注,次日清晨空腹血糖降為 10.0 mmol/L。請骨科、高壓氧科及普外科會診,會診后均考慮為 “氣性壞疽”,建議行手術治療。檢驗科細菌室床邊取材,在對傷口進行消毒后,將棉簽鉆入傷口取分泌物及時接種于厭氧血平板、普通血平板、皰肉培養(yǎng)基等,同時涂片。并取少許分泌物用于熒光PCR檢測。
2.1 細菌培養(yǎng) 普通培養(yǎng)及厭氧培養(yǎng)同時進行,對厭氧培養(yǎng)菌進行兩次耐氧實驗確證為專性厭氧菌。需氧菌的鑒定采用法國梅里埃 VITEK-2 COMPECT全自動生化鑒定儀;厭氧菌的鑒定采用梅里埃的API20A鑒定條。
2.2 熒光 PCR (1)從臨床標本中提取 DNA,制備模板。 (2)探針序列為:5′-[FAM]TCATCATTCAACCAAAGGAGCAATCC[TAMRA]-3′, 引物 1序列為:5′-CGCATAACGTTGAAAGATGG-3′, 引物 2序列為:5′-CCTTGGTAGGCCGTTACCC-3′。(3)PCR體系:5 μl緩沖液;1μl dNTPs;引物 1、2各 1μl;0.6μl探針;0.2μl Taq酶及 2 μl細菌DNA模板,無菌雙蒸水補足體積 25μl。(4)Roche Light Cycler 480全自動熒光定量 PCR擴增儀,程序:95℃5 min,95℃ 15 s、55℃20 s、72℃20 s、在 55℃時采集熒光,重復 40個循環(huán)。陽性對照為產氣莢膜梭菌 ATCC13124;陰性對照為大腸埃希菌 ATCC25922,
3.1 革蘭染色結果 傷口分泌物涂片鏡檢可見大量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及白細胞。普通血平板培養(yǎng)分離到兩種陽性球菌,厭氧血平板培養(yǎng)可見多種細菌生長,分離純化并進行耐氧實驗 (即同時接種需氧及厭氧血平板)。最終分離到專性厭氧菌兩株,兼性需氧菌兩株,經過鑒定厭氧菌為多毛擬桿菌、消化鏈球菌;需氧菌為糞腸球菌和鳥腸球菌。
3.2 綜合分析儀器給出的各項數據,設定合理的閾值和基線 基線選取 2~6或3~7個循環(huán),閾值線選在陰性擴增曲線的上方。儀器自動生成標準曲線,并計算出樣本的結果。若擴增曲線顯示有抬高,CT值 <36個循環(huán),認為標本中產氣莢膜梭菌陽性;若擴增曲線無抬高或 CT值≥36個循環(huán),認為標本中產氣莢膜梭菌陰性。本患者傷口棉拭子及傷口引流液檢測產氣莢膜梭菌均為陰性,陽性對照、陰性對照均在控。
糖尿病足病理基礎是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兩者和感染一起決定了糖尿病足病變的嚴重程度。而糖尿病足潰瘍的創(chuàng)面中,由于其滲出物中蛋白及糖的含量高,有利于細菌生長,極易合并感染,是導致壞疽,繼而致殘、致死的重要因素。5%~10%的糖尿病足患者需進行截肢手術[1]。氣性壞疽常由產氣莢膜梭菌等厭氧菌侵襲傷口,導致嚴重感染,以組織壞死、水腫產氣、全身中毒為特征,氣性壞疽的潛伏期從 8 h至 3周不等,但多為 1~4 d。傷口處皮膚開始為蒼白色,逐漸變成紅色或青銅色,周圍有明顯腫脹,觸診堅硬;局部可出現(xiàn)水皰,水皰液可澄清或為血色;傷口周面可捫及捻發(fā)音,擠壓可有惡臭氣體溢出,并有漿液樣血性分泌物流出。氣性壞疽的病原體分離:取患者的傷口滲出液或水皰液,進行革蘭染色,可見大量革蘭陽性桿菌,偶見極少量的白細胞。若出現(xiàn)大量白細胞則提示合并其他細菌感染[2]。
該患者傷口分泌物涂片可見大量白細胞,并可見大量陽性球菌及陰性桿菌,而未見革蘭陽性桿菌。盡管從臨床癥狀分析多數醫(yī)生考慮氣性壞疽,但病原學上并不支持該觀點。首先患者發(fā)病部位由足跟至腰部,發(fā)展時間已超過 1個月,若為產氣莢膜梭菌,其繁殖速度迅猛,若條件適宜(低氧化還原電勢或低酸堿度)感染可在1 d內蔓延至患者全身,引起休克甚至死亡。其次熒光定量 PCR靈敏度極高,只要標本中細菌含量超過 10 CFU均可被檢出,而本次檢測結果為產氣莢膜梭菌陰性,提示標本中不含有該菌。從患者傷口分離到的厭氧菌為多毛擬桿菌、消化鏈球菌;需氧菌為糞腸球菌、鳥腸球菌,提示該患者的足部潰爛是由多種需氧及厭氧菌混合感染所致。及時的抗菌治療和聯(lián)合用藥可減少截肢發(fā)生的可能性和病死率[3]。該患者在接受高壓氧及抗菌治療后已出院,在之后的隨訪中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
本病例提示多種細菌感染特別是混合厭氧菌感染時可同樣表現(xiàn)出皮下腫脹、腥臭味及捻發(fā)音。因而在臨床懷疑氣性壞疽時應行快速涂片查找陽性桿菌或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產氣莢膜梭菌,確實有病原學證據時再行相應處理,避免因誤診導致患者截肢。
1 胡仁明,朱禧明 .糖尿病 [M]//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 .12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015-1026.
2 陳軍,盧洪洲 .氣性壞疽的診斷與治療[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9,8(1):111-113.
3 蔡健 .糖尿病足感染的細菌學與藥敏分析[J].疑難病雜志,2006,5(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