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艷 劉玉琢 劉慧娟
近年來,醫(yī)院剖宮產率不斷上升,而剖宮產圍術期抗菌藥應用率已達到 100%,安全用藥問題不容忽視。為了解我院剖宮產婦抗菌用藥應用合理性,現(xiàn)對我院 2010年 5~7月份 30例剖宮產圍術期抗菌藥物應用情況調查分析。
1.1 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5~7月剖宮產手術出院病歷30例。
1.2 調查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內容包括手術者姓名、年齡、入出院診斷、手術名稱、手術時間、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包括藥品名稱、用法、用量、用藥時間、藥物過敏)手術前后感染情況,切口愈合情況等。
2.1 圍術期產婦情況及用藥情況 30例剖宮產手術 100%應用抗菌藥物。其中術前有泌尿系統(tǒng)感染使用治療性抗菌藥物 2例,其余 28例抗菌用藥是預防性用藥。用藥時間為 3~8 d,平均 7.1d;均為術后 0.5~2 h回病房后開始用藥;術中出血量有 4例為 400~800m l,其余均≤300ml;手術持續(xù)時間為 40m in~1.5 h;藥物過敏 2例(青霉素過敏 2例);中度貧血 1例。30例產婦均在體溫正常、情況穩(wěn)定后停藥(術前術后無感染患者大部分是在 7 d切口拆線后停藥)。切口愈合均為甲級愈合。
2.2 抗菌藥物使用 剖宮產患者圍術期抗菌藥物使用頻率。
2.2.1 青霉素鈉 2例 口服用法:靜脈滴注,5.55%;2、阿奇霉素 5例用法:靜脈滴注,13.89%;3、甲硝唑 3例用法:靜脈滴注,8.33%;4、頭孢氨芐片 1例用法:po,2.78%;5、奧硝唑 1例用法:靜脈滴注,2.78%;6、頭孢哌酮/舒巴坦鈉 12例用法:靜脈滴注,3.33%;7、阿洛西林鈉 6例用法:靜脈滴注,16.67%;8、美洛西林鈉 2例用法:靜脈滴注,5.55%;9、頭孢西丁鈉 2例用法:靜脈滴注,5.55%。
2.2.2 抗菌藥物聯(lián)合應用情況 單用 23例(76.67%),兩聯(lián)用藥 6例(20.00%),三聯(lián)用藥 1例(3.33%),更換抗菌藥品種 4例(無藥敏實驗結果支持)。
2.2.3 延長用藥時間原因主要有:①術前感染;②術后切口感染;③輕度貧血。
剖宮產手術屬Ⅱ類切口手術,需用抗菌藥作為預防用藥,以減少術中的感染[1]。
3.1 剖宮產術后感染的最佳給藥時間為術前 0.5~2h或麻醉開始時,已達到殺滅手術過程中入侵切口細菌的目的。如果手術時間超過 3 h或失血量大(>1500ml)可與術中給予第 2劑,鑒于剖宮產手術的特殊性可于胎兒臍帶夾閉后立即給予抗菌藥物,其優(yōu)勢在于避免胎兒接受抗菌藥。我院除 2例治療性用藥外其余 28例預防性用藥均為術后進入病房后才初次給藥,初次給藥的時間不合理。
3.2 預防術后感染應用抗菌藥物的有效覆蓋時間應包括手術整個過程和手術感染后4 h,預防用藥時間為 24h,必要時可延長至 48h。對術前已感染者應按照治療性應用原則而定。一般應短期使用,擇期手術后不必再用,使用抗菌藥物>3 d并不能有效降低術后感染并發(fā)率。我院 30例預防用藥無 <3 d者,平均 7 d,總的用藥療程偏長,即易引起菌群失調、誘導細菌耐藥,又浪費醫(yī)藥資源,給患者增加經(jīng)濟負擔。
3.3 根據(jù)《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指南》的選藥原則[1],應選用“廣譜、效果肯定(殺菌劑而非抑菌劑)、安全及價廉”的藥物。剖宮產手術淺層感染以革蘭陽性球菌為主,而深層組織感染則以革蘭陰性厭氧菌以及革蘭陰性需氧菌為主,針對革蘭陽性球菌,應選青霉素、氨芐青霉素或一代頭孢菌素。針對革蘭陰性菌應選用二代頭孢菌素或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鈉加甲硝唑(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過敏者可選用克林霉素)。我院主要使用青霉素、阿洛西林、阿奇霉素、頭孢哌酮/舒巴坦鈉單用或與甲硝唑聯(lián)用。阿奇霉素屬于大環(huán)內脂類廣譜抗生素,為抑菌劑,一般不做預防感染用藥,而頭孢哌酮/舒巴坦鈉屬限制性抗菌藥物,用藥比例偏高并且作為預防性感染用藥起點高,應加以改進。我院克林霉素應用量較少。
3.4 其他 抗菌藥物聯(lián)合應用基本合理,與甲硝唑聯(lián)用應于停藥后 5~7h哺乳,以盡量減少對新生兒的不良影響;少數(shù)青霉素用法為 1次/d,這種給藥方法峰谷血藥濃度相差大,給藥間隔時間長,不利于治療,且易產生耐藥,應根據(jù)藥物作用特點加以調整;治療性應用及更換抗菌藥物品種缺少藥敏實驗結果支持。
[1]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分會.中華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指南.中華外科雜志社,2006,12:44(23):1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