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淑艷
靜脈穿刺術是護士最基本的護理操作技術之一,小兒靜脈注射是兒科疾病治療和搶救中的一項基本操作,如何做到小兒靜脈注射一針見血,筆者總結多年的護理經(jīng)驗,淺談幾點體會。
1.1 發(fā)際前正中的額靜脈,皮下深度大約1~1.5 cm,下方是筋膜和額骨,額骨下有凹陷,靜脈位于凹陷內,靜脈血管直徑較大,周圍組織較密集,易于固定,使穿刺成功。
1.2 兩側額角處顳淺靜脈小分支,皮下深度大約0.5~1.5 cm,靜脈周圍脂肪層極薄,血管雖細但淺顯易見,容易穿刺成功,不易滲出液體。
1.3 耳上和耳后的發(fā)際內額淺靜脈,位于真皮下,脂肪層上,外觀可見血管淺且直徑較粗,但周圍組織疏松,不易掌握深淺度,穿刺時一定要繃緊局部皮膚,使血管固定,再進行穿刺。
2.1 針頭大小選擇選擇針頭大小原則是根據(jù)靜脈大小及深淺部位而定,一般常用頭皮正中靜脈、額、顳后靜脈、手指淺靜脈,指趾間靜脈滴注均可用4 1/2~5 1/2號針頭。肘靜脈、大隱靜脈、推注或采血可用5 1/2~7 1/2號針頭。持針的手法,以前我們都采用右手拇指持針柄在上,食指在下呈10°~15°,針頭斜面向上刺入皮膚后,再換成食指在針柄前,拇指在后沿靜脈走向平行刺入法。這樣要求操作者穿刺技術非常高,且對于淺、細靜脈在換手法時針尖易翹起,容易穿破血管。我們改用直接用右手食指在壓,使血管充盈后,特別對脫水患兒,直接成10°~15°角,針頭斜面向上,通過皮膚將針頭直接刺入靜脈,成功率較高,適用于小兒頭皮靜脈穿刺。
2.2 一般采用刺入皮膚后再進血管,見回血后再平行進針。如行額靜脈,額角處顳淺靜脈小分支,手足背靜脈穿刺時進針角度25~30°,較深的肘靜脈及發(fā)際內的顳淺靜脈和耳靜脈穿刺時進針角度為30°~40°。
2.3 一般在操作的過程中有三種感覺。一是穿皮感,即針頭進入皮膚時,由于通過真皮層可有一種穿透皮膚的感受。二是破膜感,即針頭穿透血管壁時有一種似穿透窗戶紙的感覺。三是空感即針頭進入血管腔內進行時無阻擋有落空感。
2.4 特殊患兒的穿刺技巧,對長期輸液的患兒,要注意保護血管,遠端靜脈逆心向進行穿刺輸液,可首選頭皮靜脈,因小兒頭皮靜脈極為豐富,分枝較多,容易穿刺成功。肥胖患兒皮下組織脂肪較厚,血管較深,可在手指探摸下進行穿刺。用指尖順靜脈血管的凹陷方向探摸,沿靜脈走向在皮膚上劃一標記,消毒后順標記線穿刺。對脫水嚴重循環(huán)衰竭的患兒,穿刺針頭進皮膚后,沿血管方向緩慢進針,當針進入血管腔內無回血時,可稍等片刻再進行抽吸,若不見回血,但有落空感時,可試注入液體,局部不腫脹,即為穿刺成功。
3.1 醫(yī)護人員舉止,儀表都影響到家長對我們的信任程度和對疾病的信心,適度裝飾儀表給人以沉著,穩(wěn)重,大方可信的良好印象,對提高工作效率有潛在功效。在工作實踐中醫(yī)護人員需通過大量的語言和行為來實現(xiàn)自己的工作任務。
3.2 眾所周知,現(xiàn)在的患兒都是獨生子女,孩子輸液幾代人呵護,輸液前,家長對護士期望很高,希望一針見血,制造了很濃的緊張氣氛,在這種情況下護士最容易穿刺失敗。這就要求穿刺者有一穩(wěn)定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做到無論血管穿刺難易,周圍壓力多大都必須保持冷靜,力求一次成功。
3.3 把握角色的轉換過程,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不同角色,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在扮演護士過程中,要避免參雜其他角色成分,尤其在護理操作中,盡量防止多余思維信息的干擾,護士應該有這樣意識,從換上白大衣時在心理上這種覺悟就不能錯位,應該保存單一性,只有這樣才能專心工作,穿刺成功。
4.1 操作時應注意保護血管,一般從遠心端開始,由遠到近,以助長期使用靜脈。穿刺后見回血后注入藥物,如無回血或回血不暢不能注入藥物。
4.2 注意觀察局部有無腫脹現(xiàn)象,但觸及皮膚較正常皮膚彈性較差且發(fā)涼也應立即停止輸液,更換血管,以免發(fā)生組織壞死。
4.3 如果液體外滲引起局部腫脹為輕度,而且為一般液體可不必處理,待輸液結束后可自行消退。如為重度腫脹,血管局部皮膚發(fā)紅時,應立即停止輸液,另選擇血管穿刺。
4.4 注意區(qū)別靜脈與動脈,一旦誤入動脈立即拔針,按壓穿刺點,以免出血或局部皮膚血腫。
總之,作為一名臨床小兒科護士,應該嫻熟地掌握以上各項基本操作技能,在操作中保持正常穩(wěn)定,輕松的情緒,就能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