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榮 劉 秀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山東青島 266100)
北極群島水域法律地位的歷史性分析*
劉惠榮 劉 秀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山東青島 266100)
由于各國對西北航道的權屬爭議日趨激烈,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的法律地位也一再成為北極爭端中的國際熱點。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之下,美加等國圍繞北極群島水域是否屬于加國的歷史性內水提出各自的官方主張。根據(jù)理論上對歷史性水域法律地位和成立標準的界定,綜合考慮美加兩國立場,通過對歷史性水域理論在北極群島水域的適用分析可知,將北極群島水域看作是加國的歷史性內水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意義。
加拿大北極群島;北極群島水域;歷史性水域;西北航道
(一)北極群島水域之爭的國際背景
21世紀以來,北極爭端逐漸升溫。目前,對北極地區(qū)的爭奪主要是北冰洋國家對北極海域以及尚未發(fā)現(xiàn)的島嶼的爭奪,但世界各國尚未簽訂任何專門解決北極問題的條約,各國現(xiàn)階段只能依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暫時處理北極附近地區(qū)的資源開發(fā)、大陸架以及公海利用等事宜和爭端。而地處北冰洋周邊的美加等國近年來相繼宣稱其對臨近的北極地區(qū)擁有主權,尤其是位于北美大陸北部的北極群島及相關水域,這使得北極之爭愈演愈烈。
北極群島,又稱加拿大北極群島,是加拿大北冰洋沿岸眾多島嶼所組成的島嶼群。南起北美大陸北緣,北至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 Island),占地約142.450萬平方公里(550,000平方英里)。群島由36,563個島嶼組成,其中包括94個主要的大型島嶼和36,469個小型島嶼。除了格陵蘭島,加拿大北極群島幾乎完全被冰覆蓋,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緯度北極陸地區(qū)域。眾多的島嶼間零星點綴著大小不一的水域,這些島嶼及其間各部分水域的整體我們稱為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
該水域在北極地區(qū)甚至是全世界都極具軍事、戰(zhàn)略及經(jīng)濟意義,這是因為有“黃金水道”之稱的西北航道從東到西穿越了整個北極群島水域。一旦西北航道成為國際海運航線的一部分,將大大節(jié)省商業(yè)運輸成本,并極大改變現(xiàn)有的貿(mào)易運輸體系,商業(yè)利益十分可觀。而且該航道也可能變成真正的“艦隊高速公路”,從而成為世界強國海軍艦隊穿越北極群島的一條極具吸引力的航線。所以,一定程度上說,控制了西北航道及相關的群島水域便意味著控制了世界經(jīng)濟、戰(zhàn)略的新走廊。若該水域是國際海域,則界定西北航道屬于國際海峽,對世界各國開放就顯得更自然、直接和合理;而如果北極群島水域是加拿大的內水,加國政府對其享有完整的排他管轄權,則對西北航道的法律地位問題的解決有極大影響,且使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各國對西北航道的權屬爭議使得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的法律地位問題也日趨成為了國際熱點。
(二)美加等國有關北極群島水域法律地位的爭議
加拿大認為北極群島水域是其歷史性內水,盡管未在任何立法和條約中明確表明,但在1969年曼哈頓號航行穿越西北航道的事件的官方評論中明示了這一點,而且同年加拿大前總統(tǒng)特魯多在論及北極時聲稱:“加拿大以北的區(qū)域,包括島嶼和水域應視為我們自己的,這是國家的范圍”。1970年加拿大外長在介紹其《領海與漁區(qū)法案》的修正案時指出,無論加拿大是否選擇通過劃定圍繞北極群島的直線基線來確立其對整個北極群島水域的主權主張,加國對這些島嶼之間的水域的主權主張均不受影響。換句話說,加拿大對北極群島水域的主權主張是基于其他根據(jù),即“歷史性權利”。[1]加政府第一次正式主張北極群島水域是其內水是在1973年。隨著1985年8月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的破冰船PolarSea從西穿過西北航道,有關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的法律地位的爭端就正式爆發(fā)了。該事件發(fā)生后,加政府宣布了一系列立法和執(zhí)行措施以加強對北極水域的控制,其中最具法律意義的就是1985年9月10日圍繞整個加拿大北極群島外緣建立直線基線的法令出臺,從而為將所有北極水域視作其內水奠定了明確的理論基礎。當下議院宣布這些措施時,加外交部長指出:“該直線基線確定了加拿大歷史性內水的外部界限,加拿大的領水從該基線向外擴展12海里”。
加拿大北極群島直線基線宣布不久,來自美國和歐共體成員國的抗議就接踵而至。美國認為加國的主張在國際法上沒有根據(jù)。美還堅持認為,由若干海峽連接而成的北冰洋航道,連接著大西洋和太平洋,屬于“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而并非如加拿大依現(xiàn)在的劃分方法所確定的“整條航道及其所在的群島水域均屬于其內水”。美國前駐加拿大大使保羅·切盧奇聲稱,美國并不質疑加拿大對其北極島嶼擁有主權,但對西北航道及群島水域的法律地位問題仍堅持不讓。歐盟的照會指出:“成員國承認在特定情況下劃基線的目的,非地理因素也可能與基線的劃定有關,但目前的基線事實上并沒有法律依據(jù)。其成員國不能承認歷史性所有權作為按照該法令所劃直線基線的依據(jù)的有效性,但可保留根據(jù)國際法在該水域內行使其權利”。顯然,該抗議既針對直線基線,又針對歷史性權利。但這些抗議并未阻止加拿大繼續(xù)其歷史性水域的主張。1987年加拿大重申:“加將決心對北極群島的歷史性內水行使全部主權,并準備在必要的時候訴諸國際法院,且內水的范圍已被1986年1月1日生效的直線基線劃定”。該聲明表明加拿大內水的唯一法律基礎就是“歷史性權利”。
可見,在激烈的北極權益爭奪的國際大背景之下,有關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的爭議主要圍繞在該水域是否構成歷史性水域并具有和內水相同的法律地位問題上。本文擬通過對歷史性水域基本性質及構成要素的界定,從而對歷史性水域理論在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的適用予以分析并得出結論。
(一)歷史性水域的概念界定及理論起源
加拿大認為基于歷史原因,北極群島水域是歷史性水域。歷史性水域是指那些根據(jù)國際法所規(guī)定的一般規(guī)則不應被確立為內水,但卻依據(jù)沿岸國的歷史性權利和各國對此項權利的默認而確立為內水的海域,包括海灣、海峽和群島中的水域。[2](P59)所以,歷史性水域是一個包含著歷史性海灣并具有更廣泛內容的概念,而歷史性海灣是歷史性水域最主要的內容。
歷史性水域理論源于歷史性海灣理論。而歷史性海灣理論是為了保護那些與周圍的陸地領土緊密相連且傳統(tǒng)上就被看作是主張國領土一部分的大海灣,這些海灣對該國的經(jīng)濟和國家安全至關重要。隨著與海洋劃界有關的規(guī)則的發(fā)展,依據(jù)歷史性權利主張海灣主權的想法被擴展應用到其他臨岸海域。歷史性海灣和歷史性水域的合法性得以承認是在1958年第一次海洋法會議上,相關條款構成了領海劃界一般規(guī)則的例外,如24海里規(guī)則和等距離規(guī)則均不適用于所謂的歷史性海灣。
(二)歷史性水域的法律地位
歷史性水域具有與內水相同的法律地位,這個觀點被普遍接受。
1923年,塞西爾 ·赫斯脫(Cecil Hurst)認為:從基線起向內分布的所有水域是國家的水域,并形成了該國的領水。1951年英挪漁業(yè)案解釋和適用的習慣法認為:歷史性水域通常被看作內水并不意味著否定了其歷史權利的存在,被直線基線包圍的所有水域具有內水的地位。歷史性權利導致的是內水地位的成立,無論這些水域是否具有海灣的結構和形態(tài)。內水的地位意味著沿海國的主權是完整的,其在法律上與陸地是相同的。[3](P7)1958年和1982年海洋法會議所涉及歷史性水域的普通條款規(guī)定:在相對或臨近的海岸間進行領海劃界所使用的等距離規(guī)則不適用于那些須依據(jù)歷史權利確定法律地位的海岸。使用該規(guī)則僅可確定海岸間領海的外部界限,但例外是若因歷史權利劃界,則很容易突破原來的界限。1962年聯(lián)合國秘書長吳丹聲稱,歷史性水域的法律地位理論上依據(jù)主要是主張國作為權利主張基礎的主權行使的范圍——是在內水范圍內行使還是在領海范圍內行使,即無害通過權在上述水域是否被承認。1964年加拿大《領海與漁區(qū)法案》(Territorial Sea and Fishing Zones Act of Canada)中對內水的定義具體表現(xiàn)如下:“內水是領?;€以內向陸地方向的所有海域”。[4]然而內水的地位不是劃直線基線劃出來的,而是歷史性權利予以證明的,直線基線的劃定只是對該歷史性權利的鞏固,可見內水概念的寬泛足以包括歷史性水域。
(三)歷史性水域的成立標準
1962年3月9日,國際法委員會為聯(lián)合國秘書處所準備的研究文件“關于歷史性水域,包括歷史性海灣的法律制度”中指出了一國取得歷史性權利的水域應具有三個要素:主張歷史性權利的國家應對該水域行使權利;該權利的行使應是連續(xù)的且經(jīng)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并實際上已發(fā)展為慣例;同時為各國所默認。[3](P57)有的學者還增添了一個條件,即對歷史性權利的證明是基于經(jīng)濟、國家安全及重大利益上的需要或類似理由而主張的。目前,各國學者雖有不同的主張,但在歷史性水域的形成條件方面均承認須具備兩個要件:一是沿岸國已長期將該海灣作為其內海而行使主權;二是其他國家長期明示或默示承認該項控制的事實。而本文認為歷史性水域的成立需要滿足以下六個要素:[5]
1、國家對水域行使排他性權利
主張某水域是歷史性水域,是對沿海國認為是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海域進行權利主張,而在該區(qū)域行使的管轄權與在領土的其他部分行使的管轄權本質上是一致的,即完全的排他性權利。沿海國對這些領域外國船舶的排除擴大了基于航海利益制定的規(guī)則的通常范圍,很明顯是證明國家意愿的行為,但這并不是唯一可以證明沿海國行使主權的行為。禁止外國船舶進入并使它們受制于某些限定性條件已被國內立法采用,所以該沿海國的意愿或要求須通過行為來表明,而不只是口頭聲明。如果沿海國的法律或規(guī)則未被外國船舶的行為所挑戰(zhàn),那么主張主權所需的有效控制、排他控制的保持行為是不必要的。
2、長時期地使用和通行
1982年,國際法庭指出“歷史性權利意味著長期使用”。通行時間的長短決定了沿岸國對該水域的使用是否長期、是否充分。依據(jù)習慣的形成,只有實施了一定時期的有效控制并形成了歷史性權利之后才可以計算出通行時間的長短。具有法律效力的使用所需要的時間長短會受到其他國家的態(tài)度、主張國的政治力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可以說,有效控制持續(xù)得越長,法律權利就變得越堅固。雖然在國際法理論界對于何為“長期地有效控制”和“長期承認”并無統(tǒng)一的觀點,但在各國實踐中,已有許多有關該理論的適用。
3、外國的默認
沿海國對該片水域的排他權力的行使和有效控制須得到那些受歷史性水域主張影響的國家的認可,所以在歷史性權利形成之前某些形式的默認是必要的。而對于默認是否需要采用確定的形式,理論上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默認是對沿海國涉及海域的主權的同意或承認,這些同意和承認必須來自那些受該權利主張影響的國家。其代表人物菲茨莫里斯(Fitzmaurice)指出:“默認無需外國采取積極的行為,歷史性權利理論設定了一種沉默,即該默認是由案例事實和各國的不作為、容忍產(chǎn)生的”;[6]第二種觀點認為其他國家不予保護并保持沉默對主張國行使主權并形成歷史性權利是足夠和充分的。其代表人物波爾昆(Bourquin)認為:“‘這些國家的默認是必須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即如果這些國家的反應與和平的、持續(xù)的主權行使相違背的話,他們將不被賦予任何歷史權利”。[7]
4、法律上有效的保護
沿海國須對該水域實施了長期的、在法律上認定是有效的保護。其核心要素是主權的行使和宣示,至少要滿足“和平、實際、充分、持續(xù)”的基本要求??紤]到有效保護的歷史作用,該保護必須是真實的,且與保護國的一些有力的、為促使歷史性權利形成的措施相一致。保護若要有效,必須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還依據(jù)侵犯程度和違反權利的性質等因素。保護有效的程度依賴于以下幾個因素:保護國的利益、地理情況、政治力量和“保護國并非唯一的保護者”的事實。
5、重要利益
對歷史性海灣主張權利時,需要考慮地理因素、當?shù)爻qv民的重要需求以及國家安全等因素。如蘇聯(lián)在1957年的彼得·格萊德海灣(Peter the Great)案中主張權利時引用了海灣特殊的地理特征和特殊的經(jīng)濟、防御意義兩個因素。沿海國通常引用“重要利益”支持其對歷史性水域的主權主張,沿海國與該片水域之間須形成長期且緊密的重要利益關系,如航海、防御、國家安全、領土統(tǒng)一、商業(yè)利益等??梢?這片水域不僅有利于國家領土的完整,而且對于國家安全和經(jīng)濟利益都有一定的重要意義。
6、舉證責任
該點既是歷史性水域的成立條件,也是其特征,即沿海國須對其在該水域的歷史性權利予以證明。如果依據(jù)直線基線理論等一般規(guī)則來主張水域主權,則主張國無需承擔任何舉證責任;而若對歷史性水域主張的專屬性受損于取得海域主權的一般規(guī)則或作為其例外,則主張國需承擔證明他們對那些水域具有歷史性權利的責任。換句話說,一國無需承擔舉證責任,是因為其主張以權利的歷史性鞏固(historic consolidation of title),如“直線基線理論”為基礎;一國要承擔舉證責任,是由于其主張以歷史性權利(historic title)為基礎。
歷史性水域理論已經(jīng)在美國主張?zhí)乩A海灣(Delaware Bay)和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的歷史性權利,主張彼得海灣(Peter Bay)為歷史性內水,以及前蘇聯(lián)主張西伯利亞海域(Siberian Sea)是其歷史性內水的實踐中得到了成功的適用。而對于該理論在北極群島水域的適用,從加拿大的立場出發(fā),基于歷史原因,將北極群島水域界定為加拿大的歷史性水域,并具有其內水相同的法律地位,是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的,且已經(jīng)得到了國際公認和國際習慣法的認可。但美國的反對理由卻是加拿大并未證明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北極水域行使了專屬管轄,也未獲得其他國家,特別是受其主張影響的國家的默認。因此,從兩種相對的立場出發(fā),筆者將對歷史性水域理論在加拿大北極群島水域的適用進行以下幾個角度的分析:
(一)從權利鞏固的角度看
北極群島最初是由英國發(fā)現(xiàn)并管轄的,當時英國的官方探險發(fā)現(xiàn)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通道,而且其占有的北極群島當時被限制解釋為“陸地”。1880年加拿大從英國手中取得北極群島的主權后,便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強化對這些島嶼的主權,同時還加強并確保了對群島水域的控制,特別是在群島的東側。大部分的措施意在保護當?shù)鼐用窦捌渖钏蕾嚨暮Q蟓h(huán)境。如:1906年修改《漁業(yè)法》,要求捕鯨者在哈德遜灣(Hudson Bay)和北緯55度以北水域,及蘭開斯特海峽(Lancaster Straits)捕鯨時須事先獲得許可;1922年建立了東北巡邏隊(Eastern Arctic Patrol),目的是強化其對這些島嶼的主權,巡查水域的同時實施狩獵法規(guī),偶爾也擴展到水域的西側;1926年創(chuàng)設北極群島保護區(qū)(Arctic Islands Preserve),包括北緯60度以北,西經(jīng)60度和西經(jīng)141度(扇形理論所確定的加拿大北極地區(qū)的范圍界限)兩條經(jīng)線之間的所有陸地和水域,以保護土著居民和野生動物;1955年建立西北領土法院(Territorial Court of 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對北緯60度以北的加拿大領土,包括海冰,進行專屬管轄;1957年建立遠程早期預警系統(tǒng)(Distant Early Warning),對美國船只在北極群島水域的航行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1970年出臺了《北極水域污染防治法規(guī)》(AWPPA),以保護脆弱的海洋環(huán)境和因紐特人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它不僅適用于北極群島以外的100海里寬的帶狀水域(主要是公海,但不包括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之間的區(qū)域),而且適用于組成該群島的各島嶼之間的水域;1977年制訂了北極加拿大航行制度(NORDREG),目的是保證其所有北極水域內安全迅速的海上運輸并保護北極環(huán)境;1978年通過《加拿大漁區(qū)(第6區(qū))命令》,在北極水域建立200海里的漁區(qū)。美歐等其他國家在此方面并無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可見,這些措施均已充分表明了整個北極群島水域已被加國行使了國家權力的排他管轄。
(二)從時間效力的角度看
在1880年轉移北極群島主權之前的300多年,英國探險者和捕鯨者就發(fā)現(xiàn)并“訪問”了所有加拿大北極群島。而美認為時間的起算應從加拿大1973年首次官方正式主張其北極群島水域為其歷史性內水時計算,即未達到時間要素“長期”的要求;且英國和加拿大探險隊實際上并未曾確實占領過北極水域的任何部分,特別是西北水道,所以說不能算是“有效占有”、“有效控制”。加國卻不以為然,認為其是可以從英國之前所進行的所有探險活動中受益的,也就是說這些活動可以作為加拿大歷史性權利的前身。[8]而且1880年加拿大繼承了北極群島后不久就開始對其北部探險,目的是鞏固權力并行使控制權,尤其針對捕鯨船;1897年韋克厄姆(Wakeham)出于主張主權的目的對弗羅比舍海灣(Frobisher Bay)和坎伯蘭海峽(Cumberland)進行探險,并采取了必要的預防措施以告知國內外加拿大的法律,尤其是習慣法必須遵守;1903年馬士基低(A.P.Low)基于偵察、巡邏、探險、建立權威的目的對哈德遜海灣(Hudson Bay)及其北部進行探險,并正義地、和平地執(zhí)行漁業(yè)法。1904年到 1905年,穆迪(J.D.Moodie)對哈德遜海灣(Hudson Bay)巡邏,建立分區(qū)的警察總部;加拿大對蘭開斯特海峽(Lancaster Straits)和臨近群島區(qū)域正式行使國家權力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到1906年。同年加拿大適用漁業(yè)法修正案頒發(fā)捕鯨執(zhí)照并收取捕鯨款。如此的探險、巡邏、捕魚和保護環(huán)境的官方行為經(jīng)歷了一戰(zhàn)、二戰(zhàn)并持續(xù)到現(xiàn)在。因此加拿大對北極群島水域的控制、使用和保護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和平的、實際的,其時間是長久的、持續(xù)的、充分的。
(三)從一般容忍的角度看
1970年美正式反對加擴張至12海里領水的行為,同時反對《北極水域污染防治法規(guī)》(這是唯一有記錄的美國對加拿大行使國家權力的抗議),這使得加拿大提高了針對在群島水域航行的所有船舶的污染防治標準。而且由于無國際法基礎,且為單方的擴大行為,所以針對加國的主張,美不接受,也不默示承認。加拿大未能使得所有外國船舶進入西北航道前都必須獲得其許可,特別是美國船舶,但也有證據(jù)證明外國捕鯨船遵守了加拿大的法律。雖然在加拿大劃定其歷史性水域的范圍后,美國、日本和歐共體成員國不僅立即提出了抗議,還不斷重申他們的主張,更有甚采取了一系列的行為措施以支持他們的立場,如美國在北極群島水域建立了氣象觀測站等等;雖然抗議不斷,但現(xiàn)階段美國等外國船舶進入西北航道航行或捕魚,還是必須得到加國政府的事先許可;而且盡管加拿大允許美國在其某些北極群島上建立氣象觀測站,但美國海軍也須提前獲得通行許可。不僅如此,1970年《北極水域污染防治法規(guī)法》(AWPPA)的有效性已被《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第234條確認,即“沿海國有權制定和執(zhí)行非歧視性的法律和規(guī)章,以防止、減少和控制船只在專屬經(jīng)濟區(qū)范圍內冰封區(qū)域對海洋的污染,這種區(qū)域內的特別嚴寒氣候和一年中大部分時候冰封的情形對航行造成障礙或特別危險,而且海洋環(huán)境污染可能對生態(tài)平衡造成重大的損害或無可挽救的擾亂。這種法律和規(guī)章應適當顧及航行和以現(xiàn)有最可靠的科學證據(jù)為基礎對海洋環(huán)境的保護和保全”。另外,《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要求當事國采取適當法律、科學、技術、行政和財政措施保護“從科學、保存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qū)域”。加拿大1976年成為該公約當事國,因此有義務對蘭開斯特海峽(LancasterStraits)等水域采取預防性措施。1980年由國際保護自然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通過的“世界保護戰(zhàn)略”將北極水域定為優(yōu)先保護區(qū)域,因為恢復北極環(huán)境需要很長時間。此外,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項目(World Heritage Program)建議將蘭開斯特海峽定為世界遺產(chǎn)區(qū)域??傊?加拿大有權決定應當采取何種具體措施來對其北極群島水域加以控制和保護。所以實踐表明,加國對北極群島水域的控制事實已經(jīng)得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國際法主體一定程度上的承認和默許。
(四)從重要利益的角度看
從加國的歷史實踐分析可得,加拿大對北極群島水域存在著至關重要的利益,至少包括三種:首先是國家安全利益:基于西北航道特殊的法律地位及其在軍事、經(jīng)濟、戰(zhàn)略上的重要意義,如果加國政府不能加以控制的話,其國家安全所存在的危險就會凸顯,因此加拿大不斷聲稱其北極水域是歷史性內水、西北航道不是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府行為對其主張予以支持和鞏固;其次是居民利益:因紐特人是其土著居民,北極群島水域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并支持了他們的歷史性區(qū)域利益和需求;再次就是環(huán)境利益:在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層融化致使西北航道通航所暴露出了巨大的權益誘惑的同時,北極環(huán)境也在影響著全球,將西北航道及其所在北極群島水域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交給加拿大一國管轄要比交給國際社會共同處理要更為直接和有效??梢哉f,此利益關系的存在和持續(xù)在國際上是普遍認可的。因此充分考慮上述各方面的因素,將北極群島水域界定為加拿大的歷史性內水,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有其成立的基礎和意義。由于我國尚處于發(fā)展中國家,且為非北極圈內八國,國力的薄弱、地理位置的不利致使我國無法充分參與甚至是無法參與北極核心事務,尤其是在北極群島水域的權屬爭議上更是無發(fā)言權。但這不表明我國將放棄在北極地區(qū)及其群島水域的相關權益,所以關于此爭議問題我國應當繼續(xù)給予高度關注。
[1]Ian Townsend Gault,the International Legal Context of Petroleum Operation in Canadian Arctic Waters[A],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Resources Law.1983:57.
[2]屈廣清.海洋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英)詹寧斯·瓦茨.奧本海國際法(第1卷第2分冊)[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4]Donat Pharand.Canada’s Arctic Waters in International Law[A],Studies in Polar Research[C].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1985:111.
[5]Donat Pharand.Canada’s Arctic Waters in International Law[A],Studies in Polar Research[C].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1985:97-106.
[6]Fitzmaurice,the Law and Proced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1951-1954[A],General Principles and Sources of Law[C],30B.Y.I.L.1,1953:30.
[7]Donat Pharand.Canada’s Arctic Waters in International Law[A],Studies in Polar Research[C].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1985:99.
[8]Donat Pharand.Canada’s Arctic Wat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13.
Abstract:As the dispute of ownership of the Northwest Passage is grow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the legal status of the waters of the Canadian Arctic Archipelago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hot issue in the Arctic dispute.In this international context,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nd other countries have made their respective official claims as to whether the waters of the Canadian Arctic Archipelago belongs to the historic internal waters of Canada or not.In theory,considering bo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legal statu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s of the historic waters,and the posi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we can see that the waters of the Canadian Arctic Archipelago being the historic internal waters of Canada has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fter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historic waters in the Arctic waters.
Key words:Canadian Arctic Archipelago;the waters of the Arctic Archipelago;historic waters;Northwest Passage
責任編輯:周延云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Waters of the Canadian Arctic Archipelago
Liu Huirong,Liu Xiu
(School of Law&Political 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Shandong,China)
DF969
A
1672-335X(2010)02-0001-05
2009-01-05
國家社科基金“海洋法視角下的北極法律問題研究”(08BFX081)
劉惠榮(1963- ),女,山東濟南人,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環(huán)境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