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榮 董 躍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山東青島 266100)
中國海洋權益法律保障視野中的極地問題研究*
劉惠榮 董 躍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山東青島 266100)
近年來,對于中國海洋權益的法律保障日益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問題。從研究現(xiàn)狀來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海洋權益的法律定義、我國管轄范圍內(nèi)海洋權益法律保障機制、我國和周邊國家海域劃界及島嶼歸屬相關法律問題等領域。但是從總體上講,過于偏重于我國的既有權益和有爭議權益,對于海洋事務新興領域關注不夠,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極地法律問題研究。在這些領域,很多理論問題有待明晰,各國相關權益均屬待定狀態(tài),中國在法律及其他海洋事務上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今后以極地問題為代表的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權益的界定與拓展應當成為我國海洋戰(zhàn)略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海洋權益;法律保障;極地法律問題;國家管轄范圍外海域
“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國家對海洋的控制從古至今其形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早期的爭奪霸權逐漸演變成為在國際海洋法制背景下的海洋權益的爭奪和分配。維護本國既有海洋權益、力求本國海洋權益最大化已經(jīng)成為世界各國海洋戰(zhàn)略的核心任務。而海洋權益這一概念從誕生之日起就帶有雙重背景,一是現(xiàn)代國際社會在全球化趨勢下對于海洋之于人類的利益的一種分配,這種分配的前提是認可全球各國共同擁有對海洋的權利請求;二是這一分配是以國際法作為基礎的,其分配的理念和規(guī)則需要符合現(xiàn)代法治精神。在與中國海洋權益保障相關的諸多問題當中,最突出也是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法律保障的研究。尤其是對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權益法律保障研究,仍處在起步階段,部分領域甚至是空白,這不僅對維護我國合法的海洋權益不利,而且限制了我國海洋權益的拓展。以極地問題研究為例,我國學界從2007年起以對俄羅斯北極點插旗事件的關注為契機,以極地法律和政治為核心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從整體來看,這些研究多是針對實務問題,忽視了極地問題研究對中國海洋權益保障和拓展的內(nèi)在價值。因此,本文希望在法學領域內(nèi),通過對中國海洋權益法律保障研究進行綜述評析,對極地法律問題的研究價值和發(fā)展方向進行定位。
從歷史源流上看,對我國海洋權益法律保障問題的研究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經(jīng)開始,最早表現(xiàn)為對海洋法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規(guī)則的研究,其落腳點是關注海洋法的新發(fā)展及其對我國行使相關主權及主權權利的影響。[1]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我國與周邊國家在海洋劃界問題上的爭議逐漸成為法學、政治學、歷史學和地理學諸多學科的研究熱點,包括圖們江入海口問題、釣魚島之爭、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南海群島爭端等等,并且產(chǎn)生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此時,一些和我國在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權益相關的主題也開始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包括南極法律問題以及我國在南極擁有的權益研究,國際海底制度研究等等。進入21世紀以來,基于“海洋權益”這一概念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加,其范圍也涉及到我國海洋事務的方方面面,但是熱點仍然集中于對我國現(xiàn)有海洋權益管理體制的研究以及對我國和周邊地區(qū)的海洋權益爭端的研究。與此同時,一些與我國海洋權益相關的海洋法基本理論問題也進入到我國學界的視野之中,例如對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實施績效的研究,海洋劃界基本理論研究,海洋法爭端解決機制研究等等。從研究的主題來看,可以劃分為幾個層面:第一是基于海洋法對我國海洋權益的界定;第二是對我國現(xiàn)有的海洋權益有關的法律保障機制的評析;第三是對我國與周邊海洋國家的海洋權益法律爭端的研究;第四是關于海洋法新興領域對我國海洋權益影響的研究。其中第二類和第三類可以歸結為國家管轄范圍內(nèi)海洋權益,第四類的內(nèi)容多半與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權益有關。
(一)在海洋法基礎上對我國海洋權益的界定
雖然我國開展與海洋權益相關的研究工作的時間較長,但是對海洋權益的界定工作卻是從近六年來才開始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學術界和實務界近年來對于從法律角度認識和保護我國在海洋上擁有的權利和利益的重視。對海洋權益的界定,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第一是海洋權益這一概念的定義;第二是建立在這一定義基礎上對我國海洋權益的界定。
對海洋權益的定義上,有幾種不同的視角,首先是從海洋權益所涉及的領域來界定海洋權益,認為海洋權益是指國家在海洋上依法享有的政治、經(jīng)濟、安全等各方面的權利和利益的總稱。其次是強調(diào)海洋權益與海洋國土之間的關系,如認為海洋權益是指國家在海洋上獲得的屬于領土主權性質的權利和利益,以及由此延伸或衍生的部分權利和利益。[2]第三種則是強調(diào)海洋權益是國家的行為過程中形成的,認為海洋權益一般表現(xiàn)為國家在開發(fā)、利用和管理海洋及其自然資源過程中所擁有的權利和獲得的利益。[3]第四種則是強調(diào)海洋權益的法定性,認為海洋權益包括海洋權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權利即國家主權概念內(nèi)涵的自然延伸,即國際法賦予主權國家享有的海上權利,海洋利益即因享有海洋權利而獲得的好處。[4]
由于對海洋權益的定義不同,對于我國所擁有的海洋權益的范圍,實務界人士和學者們也做了不同的界定,比較全面和普遍的觀點是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相關規(guī)定基礎上,認為我國的海洋權益既包括我國在內(nèi)水、領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大陸架等國家管轄海域范圍內(nèi)享有的領土主權、主權權利、管制權、管轄權等權利及其派生的在海洋開發(fā)、利用、科研、環(huán)保等方面的一系列權利和利益,也包含我國在“國際海底”、公海、極地等國家管轄海域范圍以外享有的各種海洋權利和利益。[5]也有學者認為海洋權益本質內(nèi)涵包括如下內(nèi)容,即沿海國的海洋利益和需求、各國之間關系、海域劃界的實踐活動等。[3]同時也有學者強調(diào)我國海洋權益的定位主要是內(nèi)斂型的,不同于美國謀求海上霸權的海洋權益。[6]這些觀點是比較全面的,雖然沒有體現(xiàn)出海洋權益部分內(nèi)容的全球化、一體化特性(如被視為人類共同財產(chǎn)的公海)來,但是基本上比較清楚地劃定了我國海洋權益的邊界,可以作為相關立論的出發(fā)點。
(二)中國海洋權益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這一主題主要是指我國對國家管轄范圍內(nèi)的不存在爭議的海洋權益的法律保障機制的分析和評價。由于這一主題不涉及法理與規(guī)則爭論,所以一直以來并非我國法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甚至在海洋法學也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專題研究較少,研究成果多數(shù)來自海洋行政管理部門和執(zhí)法部門以及海洋管理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主要是海洋權益的立法保護問題和相關執(zhí)法問題。
首先是對我國海洋權益保護立法體系的評價、分析與建議。在指導思想上,指出我國的立法指導思想已經(jīng)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應當盡快從確認自身的海洋權益向利用海洋權益轉化。[7]其次是建議制定專門維護海洋權益的海洋基本法或是專門法律,其原因在于現(xiàn)有的法律不健全,或是各單行法規(guī)之間對整體海洋權益的維護缺乏系統(tǒng)性、協(xié)調(diào)性和針對性。[8]第三,還有學者提出我國制定海洋權益的相關保護立法應當注重海洋權益的根源,即對《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研究。[9]在立法的具體內(nèi)容上,海洋法學界學者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對特殊領域和區(qū)域的專門立法,有學者在海洋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充分利用海洋功能區(qū)劃,建立海洋特別保護區(qū)制度,來實現(xiàn)對海洋的科學管理和保護。[10]民商法學界則有學者以“海域使用權”為核心系統(tǒng)研究了我國海域使用管理制度,[11]包括海岸帶管理制度。[12]
其次是對我國海洋執(zhí)法體系尤其是海監(jiān)維權中的理論問題研究。有學者認為從整體上看,我國尚沒有建立完整的海洋權益執(zhí)法體系,其主要原因是法律對各相關執(zhí)法部門職責職權的規(guī)定混亂,從而導致政出多門。要改革和完善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執(zhí)法體制,理順現(xiàn)有海洋維權執(zhí)法體系中的“條條”關系和“塊塊”關系,避免出現(xiàn)“群龍鬧海”的局面,以達到執(zhí)法效益的最大化。[7]此外是對海監(jiān)維權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的研究,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圍繞海洋科學調(diào)查的權益斗爭,而這一問題實際隱含了較為復雜的海洋法問題,例如專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的國家權益問題。[13]
(三)對我國和周邊國家海域劃界及島嶼歸屬相關法律問題的研究
基于歷史、政治、經(jīng)濟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原因,我國與周邊海洋國家?guī)缀醵即嬖趰u嶼歸屬及海域劃界的爭端,從官方言論來看,近幾年各國愈來愈將法律因素作為支持本國權益訴求的主要依據(jù)。因此,對相關法律問題的研究也成為我國海洋法持續(xù)時間最長、成果最為豐富的領域之一?;旧峡梢苑譃閮蓚€層面,一是對海洋劃界和島嶼歸屬具體問題的研究;二是對具體問題背后的共同的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
1、具體問題研究
我國從北至南,與周邊國家的海域劃界糾紛主要有圖們江出??趩栴}、釣魚島歸屬問題、東海劃界問題、南海爭端等等。其中釣魚島問題是中國周邊最主要也是最為引人關注的島嶼歸屬法律問題。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馬英九就在《從新海洋法論釣魚臺列嶼與東海劃界問題》一書中,就新海洋法的主要法源和法條、形成中的國際習慣與國家實踐、國際司法判例及權威學者的意見等,進行詳細論證并得出結論——釣魚島在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中不具有劃界效力,并認為中國在大陸架問題上采取自然延伸原則,要求以中國大陸及臺灣海岸作為基線來劃界。從后面大陸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基本沿襲了這一觀點,一方面駁斥了日本政府和學界主張釣魚島具有劃界作用和島嶼權益,并且東海應當按“等距離中間線原則“進行劃界的主張,認為其有悖于海洋法的公平原則;[14]總體而言,我國學者從地理因素、歷史因素、使用因素以及國際條約沿革論證了釣魚島屬于我國領土。[15]并且針對日本的“無主地先占”、“戰(zhàn)后日美條約決定論”等觀點進行了駁斥。[16]
南海爭端的法律問題研究也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學界普遍認為,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產(chǎn)生之后,南海爭端已經(jīng)從單純的島嶼主權爭端演變?yōu)楹Q髾嘁娴臓帄Z。學界論證南海爭端的進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論證我國的權益來源,有學者從歷史既得權利的角度出發(fā)論證了我國對于南海區(qū)域擁有的歷史性權利。[17]第二是駁斥南海其他國家的主張,如用國際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則”駁斥越南提出的擁有南海主權的歷史法理依據(jù),[18]運用海洋法上的基本規(guī)則對菲律賓提出的安全原則、鄰近原則和發(fā)現(xiàn)無主地主張進行反駁。[19]也有學者指出《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存在對島嶼的定義不清、對各國歷史權益的維護略顯不足等缺陷,加劇了南海問題的復雜性。[20]
2、基礎理論問題研究
基于東海劃界以及南海爭端相關問題的共性,有學者對我國與周邊國家的劃界問題進行了富有針對性的研究,如趙理海較早提出“公平原則”應當作為東海大陸架劃界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其他原則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在東海應當適用于“自然延伸原則”,而“等距離中間線原則”不適用于東海劃界,“成比例原則”是東海大陸架劃界中的一個重要因素。[1]后繼者的研究基本沒有脫離趙理海所奠定的框架,只是就某些具體問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且將一些成果上升為普遍適用的理論層面。如高健軍對“等距離原則”的專題研究。[21]
“共同開發(fā)”作為我國的一項既定國策,符合國際法的相關原則和理論,因此也成為學者的研究重點之一。有學者論證了“共同開發(fā)”的必要性,認為共同開發(fā)是海權國際法博弈的最佳結果。[6]有學者指出“共同開發(fā)”是一個法律概念,有其特定的條件和特殊的開發(fā)內(nèi)容。爭議海域是“共同開發(fā)”這一法律概念產(chǎn)生的客觀基礎條件。而“共同開發(fā)”的對象,即開發(fā)內(nèi)容是指對海底礦產(chǎn)資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fā)。[22]
(四)對海洋法“剩余權利”及我國相關海洋權益的研究
剩余權利理論在我國最早是由周忠海提出的,他認為海洋法公約在擴大沿海國的管轄權和縮小公海自由的調(diào)整過程中留下了余地和空間,也就是海洋法中的剩余權利問題。海洋法中的剩余權利應是現(xiàn)代海洋法,即《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或沒有明令禁止的部分權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專屬經(jīng)濟區(qū)沿海國和其他國家的權益劃分問題,二是海洋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的法律規(guī)制問題。[23]
剩余權利最大的價值在于給予海洋法學界一種新的思路,即不囿于海洋法規(guī)則已經(jīng)涉及的領域,而是將由于海洋法的新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法律問題,尤其是傳統(tǒng)海洋法沒有涉及的新興領域作為研究的重點。
近年來伴隨著海洋法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很多在海洋法規(guī)則體系中沒有涉及的新領域和新問題,其中主要集中于國家管轄范圍外海域,包括公海空間利用法律問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律問題、極地問題,下面本文就以極地研究作為代表對其研究狀況做一概覽。
(一)北極法律問題及其對我國海洋權益影響的研究
伴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冰層融化,對北極的利用成為可能,北極的自然資源潛在價值和戰(zhàn)略價值日益凸顯,但是由于北極的國際法地位極其特殊,與人類充分開發(fā)地區(qū)、公海類的“公共領域”地區(qū)以及南極地區(qū)都有所不同,因此圍繞著北極的領土定位、航道管轄、資源權屬與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科學考察等問題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法律爭議。西方國家已經(jīng)對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和深入的研究。我國地處北半球,北極地區(qū)的開發(fā)對我國具有重大意義。但我國對北極的社科研究相關著述匱乏,早期一些教科書略有涉獵,只是介紹一些有關北極領土的國際法規(guī)范,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最近三年來才開始出現(xiàn)專題研究,初始階段主要是關注北極領土爭端的國際法背景。[24][25]近一年來,主要研究對象的領域開始變寬,擴展至北極環(huán)境保護法制問題,[26]北極爭端的海洋法背景,[27]北極兩大航道的法律地位問題,[28][29]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相關法律問題,[30]北極考察的法律規(guī)制,[31]北極的軟法治理,[32]等等。主要的觀點包括運用國際法不成體系理論來分析北極環(huán)境保護法制的未來走向,指出“南極模式北極化”基于北極的特殊地理、政治位置是不可行的等觀
點。
從總體上看這些研究成果初步填補了我國相關研究的空白,但是從我國在北極所擁有的既得海洋權益的維護以及潛在海洋權益的拓展來看,還有待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深入研究。
(二)南極法律問題及其對我國海洋權益的影響
南極與北極不同,早在1959年就開始形成穩(wěn)定的條約體系。我國對南極的考察活動也遠較北極為早,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就已經(jīng)開始了對南極法律問題的研究。時至今日我國關于南極法律的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1)南極條約體系研究;[33](2)南極環(huán)境保護制度尤其是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34](3)南極礦產(chǎn)資源開發(fā)法律規(guī)制的演變。[35]
但是對南極海域而言,相關法律沖突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頒行后就已經(jīng)發(fā)生,而這些沖突的結果都將對我國在南極海域所擁有的海洋權益造成影響,這些應當屬于南極區(qū)域的新問題。相比之下,我國現(xiàn)有的對南極法律的研究主要仍是偏重于對南極條約體系的研究,以及我國在南極大陸開展考察及相關權益的相關法律問題研究。只有少數(shù)學者通過對南極開發(fā)大國的政策和法律變遷的考察,發(fā)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頒行后,南極條約的體系在對南極海域的定位、南極海域的“公海地位”與臨南極國家對專屬經(jīng)濟區(qū)、大陸架權利要求、國際海底區(qū)域制度的南極海域適用等方面存在的沖突,加之其與相關國家國內(nèi)法之間的矛盾,這些都必然會對日后的開發(fā)利用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這一影響必然波及我國在南極區(qū)域海洋權益,而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觀點對南極條約體系依賴過重,需要及時地做出調(diào)整。[36][37]
從總體來看,我國對南極海域存在的法律沖突還缺乏足夠的關注,深入的對策性研究還遠遠不夠。
雖然我國在海洋權益法律保障研究上已經(jīng)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是從總體上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最為突出的矛盾是整體研究水平、研究深度和研究廣度無法滿足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維護和拓展海洋權益的要求。
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大局觀,對我國海洋權益法律保障的宏觀研究有待突破。我國有關海洋法和海洋權益的研究很多都是由實務部門主導進行的,從課題立項情況來看,由國家海洋局等政府部門設立的橫向研究課題要遠遠多于由各級社科管理機構設立的縱向課題,這種狀況一方面促進了我國海洋法和海洋權益的研究,但是另一方面也束縛了我國學界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因為政府提出的研究要求基本都是針對某一具體問題的。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來看,從全局角度考慮我國海洋權益法律保障的論文寥寥無幾,專著更是等于空白,提交給政府機關的研究報告也是鳳毛麟角,我國亟需出現(xiàn)從全局角度對海洋權益進行法律保障的研究成果。
第二,自說自話,忽視海洋權益法律保障的全球化背景??v觀十幾年來我國學術界圍繞我國相關海洋權益法律爭端的研究成果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學者通常預設立場后,主要研究都是圍繞既有觀點展開,很少對國際上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歸納,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海域劃界方面,自然延伸原則已經(jīng)不是主流觀點,但是我國很多學者還沒有做出回應。而海洋法在公約形成后,一直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當中,新現(xiàn)象、新案例、新觀點層出不窮,這些都將對我國的既有主張產(chǎn)生影響。
第三,研究成果重復率高,深度不足。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來看,學界過多的將精力集中于我國近海的劃界問題,大量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復相同觀點,論證方式也大同小異,缺乏創(chuàng)見,而且由于一些研究項目是由政府機關設立的,需要服務于政府的政策需要,因此研究成果普遍應用性強而理論性不足,相關理論的研究多半關注于技術層面,尤其是缺乏利用國際法基本理論對相關問題的分析。
第四,研究主題滯后,對海洋法的新興領域關注不夠。我國以往對海洋權益的認識主要是集中于《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賦予我國對于領海、毗連區(qū)、專屬經(jīng)濟區(qū)和大陸架的主權、主權權利和相關利益,但是對我國國家管轄范圍外擁有的海洋權益認識不足,一方面對于公海法律制度、國際海底區(qū)域法律制度等領域雖有所涉獵,但是成果較少,且在國際上缺乏影響力;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海洋法上的新興領域,如公海生物多樣性法律問題等缺乏研究,剛剛處于起步階段,而這些區(qū)域對我國未來的海洋權益實際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并且其法律秩序仍在形成當中,進行前瞻性的戰(zhàn)略研究對于我國意義重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上四方面的問題在極地法律問題研究上也都有所體現(xiàn),其表現(xiàn)為雖然在海洋權益的范圍內(nèi)納入極地權益,但是在具體的研究中卻忽視其存在,或者只是簡單進行制度總結,尤其是關于極地法律問題對海洋權益法律保障的相關理論基礎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
從本文對相關研究的綜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劃分為兩大領域,一是我國基于國家管轄范圍內(nèi)的海域的海洋權益的法律保障,其中既包括無爭議的海域的法律治理問題,也包括我國對有爭議海域的法理依據(jù)和可采取的法律措施問題,同時還包括我國在專屬經(jīng)濟區(qū)內(nèi)的剩余權利的劃分與界定問題;二是我國在國家管轄范圍外的海域所擁有的海洋權益的法律保障,其中既包括海洋法規(guī)則體系已經(jīng)相對完善,而且我國也已經(jīng)在國際法律事務中有較高參與度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績的領域,也包括在海洋法上屬于新興問題,各國的法律權益待定的領域。①所謂“新興領域”,并非指該領域自然、政治、經(jīng)濟屬性,而僅僅是指其法律屬性,例如由氣候變化引發(fā)的北極相關法律事務,在國際法上基本還屬于空白狀態(tài),因此相關海洋權益也處于待定狀態(tài)。其中,國家管轄范圍內(nèi)的海洋權益的法律保障特別是我國與周邊國家存在爭議的海洋權益,是以往研究的熱點、重點問題。而對國家管轄范圍外海洋特別是海洋法新興領域中的待定權益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
筆者認為今后中國海洋權益就法律保障的理論研究而言,應當將其重心放在我國待定的海洋權益的爭取與維護之上,較之狀態(tài)已經(jīng)十分穩(wěn)定的沿海區(qū)域的相關海洋權益,以及需要長時間方有可能解決的與周邊國家的海洋權益爭端,在海洋法上尚處于待定狀態(tài)的新興領域是中國海洋權益法律保障研究可能取得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地方,并且相關的政策建議可以為我國在相關的國際法律事務中提供法理依據(jù)和法律對策,從而使我國在爭取國家管轄范圍外的權益空間上處于有利的地位。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極地問題,南極雖然已經(jīng)有了穩(wěn)定成熟的條約體系,但是在《聯(lián)合國海洋法》頒行后,出現(xiàn)了很多的新矛盾沖突。北極的法律秩序還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而且最近的全球氣候變化又為北極法律事務的全球化增加了新的變數(shù),使北極圈外國家有更多的機會和理由參與北極事務,從而落實相關權益。對我國而言,大力開展極地問題研究,不僅可以為我國今后有關極地的相關權益奠定理論基礎,同時也為我國在海洋法新興領域大力拓展相關權益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范例。
對于南極法律問題,近期主要是對南極海域法律沖突及其解決路徑進行分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際條約之間的沖突,即南極條約體系和《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之間的沖突,其主要問題南極條約體系對南極的法律屬性的定義是否及于南極周邊海域,特別是南極周邊海底區(qū)域是否可以被視為國際海底區(qū)域適用平行開發(fā)制度;二是國內(nèi)法與國際法之間的沖突,即南極周邊各國通過國內(nèi)立法將本國周邊和南極重疊的海域劃為領海、專屬經(jīng)濟區(qū)的行為是否有效?在此基礎上,分析這兩方面的法律沖突對包括我國在內(nèi)的其他南極條約體系締約國的在南極海洋權益的影響。并且從條約法基本原理及其他國際法原則出發(fā)分析解決這一法律沖突的路徑。
對北極法律問題,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1、北極的海洋權益爭端及其法理問題研究。以海域爭端與航道管轄、資源開發(fā)與環(huán)境保護為框架,對現(xiàn)存的各國的不同主張進行總結,并歸納比較國際學界圍繞這些不同主張所提出的學術觀點和理論分析。2、解決北極問題的法律路徑探索。在對各種解決北極法律問題的觀點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北極在國際法上進行全新的定位,爭取以海洋法為切入點,在國際法有關基礎理論上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和解決途徑。3、我國的權益空間和策略。首先針對現(xiàn)有的北極法律制度框架,提出我國現(xiàn)階段開展科學考察需要注意的問題和可以采取的對策;其次根據(jù)前兩個問題的分析,指出我國在北極擁有的潛在權益空間;最后為我國參與北極法律秩序的構建提出相關的建議。
從總體上看,極地法律問題研究在國內(nèi)剛剛起步,在國際上也是較為前沿的法律問題,可供參考的文獻少,形勢變化快,對研究成果的前瞻性、應用性要求程度高,其研究難度很大。正因為如此,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填補國內(nèi)的研究空白,而且還可以在國際的學術爭論中發(fā)出中國的聲音,其開拓意義和創(chuàng)新價值不言而喻,因此無論從現(xiàn)實意義還是學術價值角度來看,極地法律問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應當成為我國海洋戰(zhàn)略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1]趙理海.當代海洋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2]王志遠.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J].紅旗文稿,2005,(20):25-27.
[3]桐聲.關于中國東海的釣魚島、專屬經(jīng)濟區(qū)和大陸架間題的法律分析[J].日本學刊,2003,(6):69-81.
[4]劉中民.中國國際問題研究視域中的國際海洋政治研究述評[J].太平洋學報,2009,(6):78-89.
[5]呂建華.論我國海洋權益的現(xiàn)狀與保護[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3,(6):32-36.
[6]尹年長,程濤.海權的國際法釋義[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8,(5):1-6.
[7]許維安.略論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法治建設[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8,(5):7-10.
[8]張瑞,張林.健全海洋維權的法律體系[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7,(5):38-42.
[9]薛桂芳.《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體制下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的對策建議[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5,(6):13-16.
[10]劉惠榮,高威,楊益松.海洋特別保護區(qū)管理法律制度探討[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6,(3):52-56.
[11]尹田.中國海域物權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12]關濤.海岸帶利用中的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3]吳強,趙勝汝.海洋權益維護執(zhí)法對策分析[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4,(6):38-43.
[14]劉中民.中日海洋權益爭端的態(tài)勢及其對策思考[J].太平洋學報,2006,(3):25-34.
[15]李先波,鄧婷婷.從國際法看中日釣魚島爭端[J].時代法學,2004,(3):6-12.
[16]吳輝.從國際法論中日釣魚島爭端及其解決前景[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3):75-83.
[17]趙理海.從國際法看我國對南海諸島無可爭辯的主權[J].北京大學學報,1992,(3):30-40.
[18]李國強.南中國海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
[19]張耀光,韓增林,安筱鵬.中國與海洋鄰國間海域劃界問題的研究[J].地理科學,2000,(6):494-502.
[20]賀鑒,汪翱.國際海洋法視野中的南海爭端[J].學術界,2008,(1):254-259.
[21]高健軍.國際海洋劃界論——有關等距離/特殊情況規(guī)則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2]張惠榮.海上沒有彈丸之地——從《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誕生看海洋權益紛爭[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6,(1):13-17.
[23]周忠海.海洋法與國家海洋安全[J].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9,(2):173-186.
[24]吳慧.“北極爭奪戰(zhàn)”的國際法分析[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5):36-42.
[25]王秀英.國際法視閾中的北極爭端[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7,(6):14-19.
[26]劉惠榮,楊凡.國際法視野下的北極環(huán)境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5.
[27]董躍.論海洋法視角下的北極爭端及其解決路徑[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6-9.
[28]劉惠榮,林暉.論俄羅斯對北部海航道的法律管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6-10.
[29]劉惠榮,劉秀.西北航道的法律地位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4.
[30]劉惠榮,張馨元.斯瓦爾巴群島條約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5.
[31]董躍,宋欣.有關北極科學考察的國際海洋法制度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1-15.
[32]董躍,陳奕彤,李升成.北極環(huán)境治理中的軟法因素[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7-22.
[33]鄒克淵.南極條約體系及其未來[J].中外法學,1990,(1):41-43.
[34]李薇薇.南極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新發(fā)展[J].法學評論,2000,(3):74-80.
[35]吳依林.從南極體系演化看礦產(chǎn)資源問題.[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1-13.
[36]郭培清.美國政府的南極洲政策與《南極條約》的形成[J].世界歷史,2006,(1):84-91.
[37]張林.南極條約體系與我國南極區(qū)域海洋權益的維護[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8,(2):69-7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legal protection of China’s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has become a hot and key issue in academic circles.The achievements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have mainly focused on such areas as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the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the mechanism of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within our jurisdiction and the legal issues of maritime delimitation and island ow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ies.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present research overemphasizes our existing and controversial rights and interests,and ignores the emerging field of ocean affairs,especially legal issues in polar research.In these areas,many theoretical issues remain unclear,and relevant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all states are yet to be determined.China has much room for development in legal and other marine affairs.Therefore,in the future,the classif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posed by polar issues will be one of the core issues relating to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Key words: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legal protection;polar legal issues;water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責任編輯:周延云
Polar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Protection of China’s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Liu Huirong,Dong Yue
(School of Law&Political 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D993.5
A
1672-335X(2010)05-0001-07
2010-06-16
國家社科基金“海洋法視角下的北極法律問題研究”(08BFX081)
劉惠榮(1963- ),女,山東濟南人,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環(huán)境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