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羽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李博士:圣·克萊爾博士,作為路易斯維爾大學傳播學系的資深教授,您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您能介紹一下您的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成就嗎?
克萊爾教授:我做學術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洞察、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這一種責任意味著需要另外學習一門外語以便能夠用這種語言讀懂一些文獻,我就要學習這門語言。我拿到學士學位時,對十一種語言已得心應手。我現(xiàn)在學習了二十八門語言,我將要學習的第二十九種語言將是漢語。就學術領域的內容來講,當我試圖解決一些跨學科的問題時,我將到課堂上學習其他領域的學科知識,并貪婪地閱讀其他領域的書籍。我的老本行是語言學,但對自己在哲學、傳播學理論、社會學、政治學、語言教育等領域的研究也頗感滿意。能夠在這些領域有所作為花費了我多年的心血,但是這個探究多學科的旅程是非常值得的。
現(xiàn)在我正在從結構認識論和結構本體論的角度研究符號理論。我想修訂符號交互作用模式,從哲學的角度研究人類認知和符號處理的過程。這是我目前正在研究的問題。
李博士:您建立了自己的學術網站,目前有7萬多人次訪問您的網站,這表明您的研究在網絡上也 產生了很大影響,您還建立了一個跨文化論壇網站,你認為網絡在其中發(fā)揮了什么作用?我的研究領域的責任之一就是復興語言。我做 愛斯基摩文化研究而獲得了博士論文,我研究了七 種北美土著語言,我也因之成了講授土著語言組織 的成員。這個組織曾舉辦了一個講授美洲土著語教 師的研討會,有二三百位教師參加。會后我們出版 了與會成員的研討成果,兩周后我們把這一成果掛 到了網上。它產生的影響是驚人的,網站的訪問量 達到了數(shù)百萬次,訪問者來自世界各地。網絡加快 了解決問題的速度。 我們通過網絡相互學習,信息共享在當代學術 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我開設了一個個人網站,以 期共享學術信息,我還創(chuàng)建了一個跨文化傳播研究 所,并在網上開設了跨文化論壇,欄目包括網絡期 刊、網絡專題討論、網絡教材。我們正在為這些期 刊、雜志爭取刊號。 在一次哈爾濱的國際跨文化傳播研究學術會議 上,一位來自伊朗的教授走上前來,說他現(xiàn)在在課堂 上使用我發(fā)表的一些東西。我認為更多的學者應該通過互聯(lián)網分享知識。按照西方思維,人們擁有對自己思想及著作的版權,這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學者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應該得到認可。然而問題是思想的商業(yè)化運作和控制,使得一些讀者閱讀一些雜志需要花費很多的錢,這把一些經濟在某一水平線之下國家的讀者拒之門外。這是一個資本主義掌控知識的模式,這個模式是為少數(shù)人所操控、為少數(shù)人所服務的模式。因而我更贊成網絡雜志的運行模式。網絡雜志在知識分子中應該增加。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許多國家的文化傳播方式迅速從印刷文化發(fā)展到傳媒文化和視覺文化,網絡雜志就是一種全新的傳播范式。我的課就運用了課程管理軟件,學生可以把他們的論文上傳到校園網內部系統(tǒng)里,他們還可以把一些錄音文件、電影剪輯片斷、超連接、超文本的材料上傳上去,這是傳播在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互聯(lián)網促成了這種新的傳播范式。
李博士:是否您的學術觀點受芝加哥社會學派的影響很大,比如,我注意到您更傾向于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文化、語言、傳播,為什么您認為社會學視角如此重要?
克萊爾教授:西方人喜歡把自己視為生命個體,他們喜歡這樣想,他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應歸功于個人努力。他們認為自己是自我造就的。這是西方思維的盲目性。事實是每個人成功的背后通常有六七個層面的人在發(fā)揮重要作用。在亞洲文化中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人們置身于一個由社會人組成的社會,必須在做事時考慮到他人,每個人是作為一社會群體成員的身份行動的。每個人具有社會自我和個體自我的雙重角色。個體在更廣的社會語境下所扮演的是一個和諧的角色。他要尊重也同樣參與社會群體活動的他人。
芝加哥社會學派在美國學界的獨特之處正在于此,它為美國文化提供了一種社會自我模式。歐文·高夫曼提供了一種絕妙的自我中心角色模式,他的同事們則進一步研究現(xiàn)代社會人的社會角色是如何扮演的。同這一研究模式相關的是德國的法蘭克福社會學新學派,也是致力于探究個體是如何被社會化的,我對此非常著迷。它為人們該如何看待自我提供了洞見。但在社會結構的分析上這一模式還沒有充分展開進行細化研究。僅僅了解人在現(xiàn)實中是如何被社會化的還不夠,我還想知道這一結構和其他社會以及語言模式之間的關系。因而,我正在從事社會文本理論的研究,以探究人們在社會中扮演的各種角色。諸多社會學的研究模式表明這些角色是確實存在的。這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發(fā)現(xiàn),用一個一以貫之的社會和文化模式進行闡釋分析這些角色的探索之旅剛剛開始。
李博士:您的一本書中談到文化喻體可以被用來概括文化系統(tǒng)的總體特征,您能詳細闡釋一下這一觀點嗎?
克萊爾教授:有許多這樣的比喻,可能會有不同的闡釋。比如當代美國文化中“航程”這一喻體,但它不是一個根植于美國文化的核心喻體?!俺砷L”作為西方思維的一部分,是一個核心的喻體?!斑M步”這一喻體,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也和“成長”喻體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構成了美國人看取世界的本質內核?!奥贸獭被蛟S是亞洲文化的一個喻體,卻不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喻體。基于此,我認為研究構成一種文化特征的主要喻體是一件富有洞察力的探索。美國文化的喻體有成長、機器,世界舞臺、線性時間和歐幾里的空間喻體等等。
中國也有其文化喻體,我的一個博士生正在研究這也課題,他正在梳理中國主要的文化喻體,并分析它們是如何反映中國思維和文化的一些總體特征。
李博士:您認為美國的傳媒產業(yè)對美國當代文化有何影響?
克萊爾教授:傳媒對美國文化的影響與社會化進程有很大關系。大眾傳媒在人們被社會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種社會“劇本”,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表演。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影響以及它是如何改變美國文化的。一旦我能在細節(jié)方面具體闡釋社會劇本理論,我就能闡明這些影響以及它們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做到這一點。
李博士:您能評價一下美國目前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現(xiàn)狀嗎?
克萊爾教授:語言學家喜歡研究理論和思維諸系統(tǒng),許多傳播學者則不擅長此道,他們提出了很多研究課題,但是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來求證。他們并沒有致力于對傳播學中的一些重大的哲學層面問題的研究。我所創(chuàng)建的新網站試圖研究這些問題,我從符號理論和探究人類傳播行為中結構所起的重要作用著手。我正在構建跨文化傳播模式,已經勾勒出了一個大綱,正在進一步進行細化研究。譬如,跨文化傳播不是近期才有的現(xiàn)象,它始于古老帝國的商貿活動,我正在研究這一過程,梳理這一傳播模式是從何時開始的,文化知識和交流風格在這些語境下是如何產生并通過文化擴散被人們所分享的。
李博士:中國學者和日本學者在跨文化傳播領域越來越活躍,您怎樣評價他們對此領域的貢獻?
克萊爾教授: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每個國家都有一些領軍人物。在日本,比嘉正憲教授是一個杰出的學者,他曾在很多國家生活過,精通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英語。他對喚醒日本學界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霍納信行教授也是如此,他們都是國際跨文化傳播學會非?;钴S的人物,我曾經擔任該學會的執(zhí)行主任長達十年之久。霍納教授曾致力于研究各種形式的亞洲英語,他做得很出色,但在日本之外影響不大,如果他的雜志能做成電子雜志,他的貢獻能更好地得到認可。
在中國,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賈玉新教授在跨文化傳播學理論研究領域非?;钴S,他組織承辦了兩次非常成功的國際跨文化傳播研討會,于2007年哈爾濱舉行的國際跨文化傳播研討會的參會成員達七百多人,賈教授還指導了此領域的許多博士論文,對促進跨文化傳播學科在中國的確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賈教授現(xiàn)在是中國跨文化傳播學會的會長。作為中國跨文化傳播學會名譽會長的胡文仲教授是在此領域另一位有影響的學者,他在推動跨文化傳播在中國的發(fā)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值得進一步探討,因為他的貢獻遠遠不止這些。
美國羅得島大學的陳國明教授現(xiàn)在是國際跨文化傳播學會的執(zhí)行主任,他是又一位致力于推動中國跨文化傳播學研究的學者。他同廣州的同行學者們協(xié)力做了很多工作,以期把中國此領域的研究推到最前沿。
最后,我們還應該提到上海外國語大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的顧力行和普羅斯教授,兩位教授與上述所提及的學者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推動了跨文化傳播學在中國的發(fā)展。
中國學者所創(chuàng)建的跨文化傳播領域諸多研究模式非常好。但中國學者所需要做的是使他們的學會向國際化方向發(fā)展,能夠主辦重要的國際期刊。重要的不僅僅是質量問題,而是要得到國際認可。
李博士:目前全球化的趨勢愈演愈烈,您如何看待全球化對當今世界文化與傳播的影響,以及各種全球化理論?
克萊爾教授:全球化并不是新事物,全球文化傳播的過程一直在持續(xù)。有兩個全球化范式值得一提,首先,文化傳播和影響的速度令人吃驚。這部分歸因于現(xiàn)代文化之間的大規(guī)模信息傳遞和商品交換。其次,目前學者們所提出的現(xiàn)代性范式過于狹窄,基本限于經濟模式,對目前全球化進展展示的是一幅不平衡的圖景。它忽略了一種新的全球文化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這種新模式受多種力量的影響,譬如經濟范式、全球經濟貿易、現(xiàn)代化的建筑、高速公路、便利的交通和空中旅行等,但我目前正致力于研究文化現(xiàn)代性。
李博士:視覺傳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您能談一談它為什么重要?在傳播中它起什么作用?
克萊爾教授:在西方文化的思維觀中,邏輯在語言哲學中起著重大作用。邏輯是建立在演繹推理的基礎上的。這就是在推理中為何有大前提、小前提以及結論的所在。人們認為這種理性思維的模式在解釋人類如何思考方面行之有效。這是一種類推推理,人們首先假定某些概念、想法、形式、模式是一種來源,通過類同推理推導出一種新的東西。譬如,以太陽系為例,人們根據其他行星圍繞太陽環(huán)行這一模式推導出在原子系統(tǒng)內電子環(huán)繞核子運行的模式。類推思維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們解決問題的主導模式。然而,視覺思維同言語類推在很多方面不同。在視覺思維中,人們構建了一個認知空間,并且在這個空間內組織、安排物象的空間位置,這也正是視覺類推的源泉。在西方思維觀中(特別是羅道夫·阿赫姆模式中),人們以視覺空間的正方形的中心為視點,其他物象圍繞著這一中心平衡、對稱分布。西方視覺藝術家們熟知這一創(chuàng)作模式,將其運用于視覺作品創(chuàng)作中。問題是并不是所有文化都采用這種羅道夫·阿赫姆模式,很多文化中視覺空間是垂直從右到左安排的??缥幕瘋鞑ブ械囊曈X傳播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這也是我為此著迷的原因。
李博士:您能介紹并評析一下“文化網絡理論”嗎?
克萊爾教授:系統(tǒng)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更大的網絡連接在一起的,系統(tǒng)內的各因子相互作用。目前大多數(shù)從事文化研究的學者都沒有這種系統(tǒng)論意識,也沒有意識到人類系統(tǒng)和非人類系統(tǒng)有著本質的不同。在商業(yè)、廣告和大眾傳媒領域,這兩個系統(tǒng)常常是合并在一起的,這向理論構建提出了挑戰(zhàn)。文化網絡理論是這種范式研究的開端,它把文化視為一個系統(tǒng),并試圖描述這個系統(tǒng)內各組成部分如何相互作用。除此之外,它還探討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各系統(tǒng)如何增生擴散出新系統(tǒng)。這適用于人類系統(tǒng)和非人類系統(tǒng)。學者們應該致力于系統(tǒng)理論研究,以構建出更好的人際傳播和跨文化傳播的范式。
李博士:您還有一個研究方向,稱為“具身認知”,您能詳細解釋一下這一研究領域嗎?
所謂“具身認知”是指人的大腦并不僅局限于頭蓋骨之內,而是和整個身體相連。大多數(shù)語言學家從語言學范式中推斷出生物學信息,而真正需要做的是從中突圍出來。我們需要做的是研究人們如何在生理上發(fā)聲和接受視聽信息,并根據此信息建立一個語言學的范式。目前語言學家對語言生理學層面的研究還主要是推斷性的,缺乏對生理學的探究深度。目前我正在和醫(yī)學院的同事們著手從生物學、生理學和化學的角度向外探究,以尋求語言學理論范式。
李博士: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訪問學者到您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所在您的指導下工作,您如何評價他們的訪問?
克萊爾教授:我們彼此相互學習。我們在一起共事,分享見解,從各自的思想庫中探究美妙的見解,所以并不是指導與學習的關系。我們各有自己擅長的專業(yè),但在其他領域卻像個幼稚的孩子。譬如一個出色的語言學家,對系統(tǒng)論或社會學理論有可能會知之甚少。我們在一起共事,可以相互學習,這正是訪問學者來此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