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濤(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河南 安陽 455002)
我們審視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美學觀,不難發(fā)現,在體現人親近大自然并與之對話交流時,在主觀意象與客觀物象的交融中,需要借助一種媒介傳達出特有的心境,這樣就產生了在視覺領域內充分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在精神的表達形式——山水畫。山水畫的出現,成為了中國藝術史發(fā)展的一個活躍的符號,承載和牽系著一個民族的心靈世界。我們經常所說的“山水”不僅僅是單純的表現眼前景象而更多的是體現畫家當時的心境,是描繪理想中恬淡的田園風景,更重要的是它連接了人與自然,是中國山水畫家對所追求的心中天地的一種人性化的描繪。我們所看到的山水畫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都是畫家本人對自然的關系認識的一種表達,君子之所以喜愛山水是因為山林田園可以陶冶情操,淡泊心境,人們渴望超然度外的安逸生活,遠離那些利欲與世俗,從而使自己的心靈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中國山水畫是一種比較人性化的繪畫,其中飽含了畫家豐富的情感。畫家用心去揣摩大自然,從中領會山川的理、山川的美和山川的那種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東西,并從中發(fā)現了自己,所以偉大的畫家們創(chuàng)造了山水之理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山水之美,永恒之美。
青綠山水的形成與興盛,是早期山水畫發(fā)展的標志。從中國畫在古代被稱之為“丹青”就可得知,早期中國畫的典型形態(tài)是以色彩為主。重新審視一下青綠山水的歷史,它也并不是完全定格在唐宋的古典形態(tài)中,而隨著歷史的進程,青綠山水在各個時期所表現的風格與面貌也各不相同,并形成了興與衰交替發(fā)展的歷史現象。
縱觀歷史,中國繪畫中的風格樣式及理論大多可在宋代繪畫中找到根據,表現了中國繪畫的成熟與高度繁榮,宋代繪畫藝術在技巧上有許多重要創(chuàng)造?;兆谮w佶、高宗趙構統(tǒng)治時期,是宋代宮廷畫院最為繁榮的時期?;兆跁r畫院制度已相當完備,社會上民間畫家藝術水平的提高,為畫院輸送了不少優(yōu)秀畫家,體現了當時較高的水平。宋代的青綠山水繼承李思訓的傳統(tǒng),但卻又吸收了水墨山水的優(yōu)秀技法,雖精細工整,卻不失纖弱,雄偉壯觀,在藝術史上開拓了新的境界。
說到宋代的青綠山水大家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人:王希孟,北宋宮廷畫家(1094-約1121),河北武原(今河南原陽)人。政和年間奉事徽宗左右,初充畫院學生,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后即創(chuàng)作了《千里江山圖》?!肚Ю锝綀D》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王希孟唯一傳世的作品,現藏故宮博物院,是我們迄今見到的最大的一幅青綠山水畫卷?!肚Ю锝綀D》為絹本,設色,縱51.5cm,橫1191.5cm?!肚Ю锝綀D》歸屬“大青綠”范疇,技法上大大拓展唐人“筆法”僅限于勾勒成山,平涂石色的畫法,是唐以來別具一格的經典。
《千里江山圖》畫面上江水浩蕩,浩渺天際,融南、北方景物于一體,構圖上充分運用“平遠”、“高遠”、“深遠”的結合,打破了時空的局限,使全卷濃郁厚重與輕淡空靈、嚴緊與疏松等不同節(jié)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fā)揮了畫家的主觀能動性,從右端起首丘陵連綿,崇山復嶺,移步換景,在視覺上引導觀眾漸入佳境。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崗阜幽壑、飛瀑激流、樹叢竹林以及人類的創(chuàng)造:亭臺水榭、寺觀莊院、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難以計數、各行其是的眾人,是那么的繁復而又融洽。全圖刻畫工細,水面滿勾峰頭紋,無一筆懈怠。而山石則以大青綠設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鋪底,然后上石青石綠,層層疊加。用嫻熟的筆法表現出了石青石綠兩種礦物質顏料的厚重,蒼翠畫輪廓,色彩或渾厚或輕盈,間以赭色為襯,使畫面層次分明,色如寶石,光彩奪目。其間以沒骨法畫樹干,用皴點畫山坡,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力,鮮艷而不媚俗。水、天、樹、石間,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雖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感覺滿幅富麗堂皇。此外,利用傳統(tǒng)的長卷形式所具有的多點透視之特點,《千里江山圖》在十余米的巨幅長卷中將景物大致分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體為主要表現對象,各部分之間或以長橋相連,或以流水溝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巧妙地連成一體,達到了人在畫中游的藝術效果。多種構圖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畫面有種行走的感覺,增添了優(yōu)美的韻律感,引人入勝,體現了北宋繪畫工整嚴謹的時代風格。王希孟作此圖用筆精細,一點一畫均無敗筆。人物雖細小如豆,卻動態(tài)鮮明。微波水紋均一筆筆畫出,漁舟游船蕩曳其間,使畫面平添動感。綜觀全幅,有著雄闊的境界和宏大的氣勢,遠觀近睹均令人折服。畫家的繪畫技法較之盛唐時期二李將軍的青綠山水畫法,又有了更深的發(fā)展,這也就是此圖較之前唐的青綠山水更趨成熟之處。形成了較為新穎獨特的青綠山水繪畫技法的風格,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義,成為繪畫藝術上的里程碑。
仔細分析《千里江山圖》在技法上的路線是延續(xù)了李思訓的“線”法,畫家先用濃淡墨線勾出山石輪廓的形體,后用柔軟圓潤的長短線條加皴。只是我們看到線條因受皴的意識的潛在影響而沒有顯出曾經所具有的粗硬有力的特征。此畫山形的勾勒,已然突出了山石明暗向背結構的層次感,已經不像隋唐青綠山水那樣只是重視填充色彩,也為山石的皴法和色彩渲染留出了余地。這種改變,大膽借鑒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山水畫的寫實技法效果,水墨山水畫中的一部分畫法被融入到了之前只注重勾形填色的青綠山水畫中來,使原本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完美地糅合了皴法,從而使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畫一樣注重自然寫實,一樣具有了筆墨情趣。畫家于畫中使用了厚重的石青或石綠色覆蓋山頭,這樣的厚重是在現今留存的作品中幾乎看不到的。畫家為什么能夠如此大膽地使用色彩是不難理解的,這種不真實以至于具有象征性的色彩的合法使用受到了宮廷趣味的肯定和保護。
《千里江山圖》是自唐代中期“大小李將軍”之后沉寂的青綠山水畫壇上的一幅扛鼎力作。元人評價此畫時道:“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卿(詵)、趙千里(令穰)見之亦當氣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受其影響,其后南宋趙伯駒、趙伯 在山水畫壇上創(chuàng)造出“水墨蒼勁,青綠柔美”的新風格。馬遠、夏圭在青綠山水章法布局上,能別開生面,創(chuàng)造出邊角取景法,使山水畫產生新的意境。劉松年是受其影響,水墨山水再著石青與石綠等色,創(chuàng)有小青綠山水。這種小青綠法具有色不礙墨、墨不礙色的優(yōu)點。以王希孟為代表的宋代青綠山水畫,對后世影響很大,如元代錢選,明代藍瑛以及清代袁江、袁耀,近代張大千等;且遠及日本,促進了日本畫的發(fā)展。
誠如宗白華先生所說:“‘色彩的音樂’在中國畫久已衰落(近見唐代式壁畫,敷色濃麗、線條勁秀,使人聯想起文藝復興初期畫家薄蒂采麗的油畫)。幸宋、元大畫家皆時時不忘以‘自然’為師,于造化氤氳的氣韻中求筆墨的真實基礎……然而此外則頗多一味模仿傳統(tǒng)的形式,外失自然真感,內乏性靈生氣,目無真景,手無筆法。既缺絢麗燦爛的光色以與西畫爭勝,又遺失了古人雄渾流麗的筆墨能力。藝術本當與文化生命同向前進。中國畫此后的道路,不但需恢復我國傳統(tǒng)運筆線紋之美及其偉大的表現力,尤當傾心注目于彩色流韻的真景,創(chuàng)造濃麗清新的色相世界?!保ㄗ诎兹A.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5.)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豐富絢麗的色彩迎合了當今人們的審美情趣。且藝術源自于生活,畫家們把自己的多種情感投射到自然現象之中,達到與情景有機的滲透,在滲透中表現出一種鮮明的、可給人啟示的想象與意境。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歷史悠久的青綠山水畫確實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下去,我們年青一代的繪畫者,應當秉承傳統(tǒng),立足社會,發(fā)揚時代精神,把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融入到當今中國傳統(tǒng)青綠山水的創(chuàng)作中去,使青綠山水更富有時代氣息,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1]王克文.中國繪畫的傳承與群體——宋元青綠山水與米氏云山[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4:35-120.
[2] 馬季戈.千里江山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05-08.
[3] 呂澎.兩宋時期山水畫的歷史與趣味轉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10-121.
[4] 江宏.中國山水畫通鑒·千里江山[M].上海:上海圖畫出版社,2006:12.
[5]許俊.從傳統(tǒng)走來·當代國畫名家解析歷代國畫大師——許俊解析王希孟[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3-6.
[6]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