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紀輝(貴陽學院中文系, 貴陽 550005)
好萊塢大片《阿凡達》的熱映,引來了一片叫好聲,有的人為其神奇夢幻的想象所折服,有的人為其浪漫的愛情故事所感動,有的人為其高科技的特效制作所贊嘆,有的人為其美輪美奐的畫面所傾倒,還有的人為其高成本的投入以及將要創(chuàng)造的最高票房所羨慕不已。總之,可以說《阿凡達》創(chuàng)造了好萊塢乃至世界電影史上的又一個新的奇跡。
從影片的內容上來看,有的人看到了反強拆遷,還稱之為“史上最牛釘子戶VS史上最慘強拆隊”,有的人看到了文明與原始落后的沖突,有的人看到了一味追求物質技術的惡果,有的人看到了善與惡的較量。
的確《阿凡達》的故事有點老套,而且充滿了其他好萊塢電影的影子,就連愛情部分也與《羅密歐與朱麗葉》沒有多大區(qū)別。也許,被稱為“技術狂人”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并不是思想家,他更注重的是電影特技的創(chuàng)新和視覺效果的震撼,這一點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但細細品味,我們還是能夠從影片的內容中得到思想觀念上的深刻啟迪。
在這部電影中,一反常態(tài)地不是將人類塑造成強大先進的外星人威脅、蹂躪、摧殘的弱者,而是將人類塑造成了強大者、侵略者和毀滅者,成了邪惡勢力,觀眾在看完電影后會被潘多拉星的土著納威人最終戰(zhàn)勝地球來的文明人而備感欣慰,會為杰克這個下肢癱瘓的前海軍陸戰(zhàn)隊士兵成為阿凡達后,背叛他們的組織和領導,成為納威武士首領,摧毀人類的進攻而由衷叫好。這種“反人類”的情感,似乎是違背人性的,也是違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因為我們通常所追求的“善”這種價值觀是帶有功利性的。所謂善,就是人類實踐活動中所追求的有用或有益于人類的功利價值。利于己是小善,利己也利他是大善,利于集體、人類而犧牲個體是至善。由此而推之,利于人類而犧牲“異類”應該也是善了吧,而且是“善莫大焉”。那么,為了人類利益而到外星球去奪取超導物質,趕走和消滅一些不合作、阻礙人類獲得利益的原始異類怎么又成了惡了呢?為什么觀眾都站在同情異類,反對人類的立場上去了呢?
看來是我們的價值觀出問題了,值得我們反思。因為這種價值觀是以人為中心的,是以人類的利益、集體的利益、個體的利益,總之是以利益為核心的,這種功利之善具有明顯的自私性和狹隘性,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具有掠奪性,所以有時會走向惡的一面。
這種以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觀還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我們常以利與害來分善惡,劃敵友,凡是有利于我的(這個“我”包括集體、國家、人類等)就是善,就是友;凡是不利于我的就是敵,就是惡。再推演一下,凡是同類(同志、同意識形態(tài)、同觀念、同制度、同民族、同階級等等)就是友,就是善;凡是異類(不同志向、不同意識表態(tài)、不同觀念、不同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階級、不同信仰等等)就是敵,就是惡。分清敵友,甚至成了革命的首要問題。更有甚者,這種觀點發(fā)展到了極端,“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西方資本主義是我們的敵人,所以他們搞的民主、自由、人權等等統(tǒng)統(tǒng)都不是好東西,我們都要反對;伊拉克是美國的敵人,所以炸死幾個伊拉克人那是值得慶祝的,因為他們都是犯罪分子,而不是人。這種原始的、功利的、狹隘的善惡觀,簡單的二值判斷,雖然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其副作用給人類社會乃至地球帶來的壞處和災難還少嗎?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糾紛,大到集團利益之爭、你死我活的黨派之爭、國家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以及貪婪地對地球資源的掠奪,就像《阿凡達》所描繪的那樣,總有一天這種戰(zhàn)爭還要發(fā)展到外星球去,沒完沒了,無休無止。
其實,還有一種更加崇高的價值觀是尊重,尊重是一種不帶直接功利目的的,至今為止最有道德的詞匯。其實,以人為本的精髓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功利主義,而是人文關懷的精神。所謂人文關懷是一種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權利和命運的精神。它倡導的是在尊重自己的生命、尊嚴、人格、價值、權利的基礎上,也尊重別人的生命、尊嚴、人格、價值、權利(包括情感、意愿、信仰、觀念、生活方式命運等等)。這種善不僅不違背人性,而且它還是發(fā)自人的動物本性之一的同情心,據(jù)科學研究,很多動物都天生具有同情心。這種發(fā)自本性的善,我們稱為“善良”,善良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任何帶有功利目的善都已經不再是善本身,而是工具和手段了。這就是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說的“兼愛”,“愛人若愛其身”,推己及人就是同情,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尊重自己就應該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不尊重別人,也就不尊重自己。這才是真正的道德,這才是我們應該崇尚的核心價值觀。當以邁爾斯上校為代表的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無情地、蠻橫地侵犯別人(哪怕他是外星人)的利益,強迫人家搬遷,不尊重人家的意愿,不尊重人家的生存方式(斥之為野蠻原始),不尊重人家的權利,甚至不尊重人家的生命,殘暴地摧毀納威人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損害那些美輪美奐的植物、動物時,觀眾憤怒了,這是因為它觸動了人們心靈深處的善良本性。
人文關懷是古往今來一切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總主題,它喚醒人們早已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功利目的所麻痹的善良本性,它讓我們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大自然,懂得只有尊重才是核心價值,尊重就是平等,就是寬容、互惠、不侵犯、不強迫、不損害、不歧視、不自私、不狹隘、不傲慢、不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尊重就是兼愛,就是博愛,這種愛是無條件的。
納威人生活原始,沒有科技,光著身體,他們是野蠻人,我們地球人有先進的科技、高度的文明和強大的武器,于是我們自然而然地傲慢起來,用一種居高臨下的眼光、瞧不起的態(tài)度來對待他們,人們很容易傲慢,而且因在這種傲慢中找到一種優(yōu)越感而自鳴得意,其實這種態(tài)度是非常狹隘而無知的,也許值得可憐的恰恰是傲慢者自己。納威人雖然原始,但他們單純、善良,他們還有自己的信仰,信仰自然之神。他們的社會非常和諧,沒有爾虞我詐、恃強凌弱,即使為了食物和自衛(wèi)而不得不殺死動物時,他們也會真切地、悲傷地請求動物諒解。更值得人類羨慕的,是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如神境一般的山水、原始森林、奇花異草、美得讓人炫目的神奇的靈樹和各種珍奇動物。他們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過著詩意的生活,這不正是當代著名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的理想生活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類的冷酷、自私與兇殘,人類的地球早已被所謂的人類文明破壞得滿目瘡痍、不堪重負了。隨處可見的是鋼鐵水泥建筑、污染的江河湖泊和海洋?;哪纳惩粒l(fā)著惡臭的垃圾。人類無節(jié)制地掠奪和高速發(fā)展,最終將毀滅地球和他自身?,F(xiàn)在人類又將目光望向潘多拉星球,如果沒有人阻止,潘多拉步地球的后塵可能也是早晚的事。這種愚蠢、無知、自取滅亡的文明人類有什么資格去瞧不起別人呢?又有什么資格還要去毀滅別人呢?
電影巧妙地利用主人翁杰克的轉變,潛移默化地在改變著觀眾的觀念。一部好電影必定會有明暗兩條線索構成,在《阿凡達》中,明線是杰克在納威人軀體與自己殘缺的人類軀體中的兩種生活經歷,而暗線是杰克的心理變化,這也是導演和影片的內主題。影片中杰克很迷茫,雙重生活讓他迷失,他分不清哪邊才是真正的生活,他一方面是人類的“特工”,使命是想辦法勸說納威人搬家而讓人類方便開采礦物,但他另一方面作為納威人,身臨其境,被那美輪美奐的景物深深吸引,被善良美麗的納威公主打動,最后愛上了公主,也被納威人的單純善良感動,漸漸認同了納威人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當人類勸說不成,開始野蠻殘酷地用戰(zhàn)爭機器向納威人發(fā)動進攻時,杰克憤怒了,堅定地站在了納威人的一邊,成為了納威人反抗人類的首領。杰克的這段心理的掙扎和態(tài)度的改變,使他找到了自我,明白了自己的心向美向善的一面,而厭惡蠻橫的侵犯和殺戮。他的這段心路歷程,恰恰也是觀眾的心理改變軌跡,也是觀眾改變態(tài)度,站在與他相同立場同情納威人而“反人類”的原因。
《阿凡達》不僅創(chuàng)造了票房記錄,在放映的時間上也創(chuàng)造了記錄。一部電影能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你不能不承認它的優(yōu)秀,而這種優(yōu)秀不僅僅是奇幻的想象、美得讓人眩暈的畫面場景和高科技的3D技術這些表面層次的東西,而應該有深層次的原因,我認為就是觀念的改變,這個觀念就是人文關懷,就是讓人更懂得尊重。甚至也不僅是這些,它還讓我們思考環(huán)境問題、人類發(fā)展問題、科技死亡論等問題,而美好和善良的事物最終戰(zhàn)勝貪婪、殘暴、邪惡的事物的結局,也有利于我們改變功利人生觀,樹立一種新的審美人生觀,這些都是普世的現(xiàn)代的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