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楓
黨的歷屆代表大會都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大建設。其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特別是在當前,隨著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迫切。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已迫在眉睫。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創(chuàng)新需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在內容上,要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活動,積極推進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
當前,農村群眾文化設施跟不上經濟發(fā)展與經濟建設的問題較突出。一些地方文化站有名無實、瀕臨解體,過去農民群眾絡繹不絕到文化站活動的場景不復存在。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使農民個體經濟走向富裕,但并未帶來以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村級文化室為依托的農村文化事業(yè)的鞏固與發(fā)展,作為上層建設的群眾文化沒有跟上經濟基礎的發(fā)展。面對農村這些年文化大幅度滑坡,不少農民不免產生疑問:現在我們吃不愁、穿不愁,反為無處娛樂發(fā)起愁來了。落后的文化設施已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這些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關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大的歷史任務提出來,反映了九億農民的心聲,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
在形式上,我們要變“送文化”為“種文化”,不僅要為農村提供更好的文化產品,還要讓它們在農村扎下根、結出果。
有人說,當代中國農民是最大的弱勢。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視,對農村的文化工作提供了—個很好的發(fā)展軌道。建國以來,我國農村文化與群眾聯系最直接的組織機構,曾經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從解放初的文化室,到大躍進時的俱樂部,從“文革”時的宣傳隊,到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文化站,風風雨雨一路走來十分艱辛??梢哉f直到文化站的出現,才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組織形式,文化站也曾經風光一時,發(fā)揮過一定的歷史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特別是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免征農業(yè)稅之后,農村文化站日漸衰落。所以,我們要變“送文化”為“種文化”,要在農村建立一支有素質、有文化的基層文化干部隊伍。他們要熱愛文化事業(yè)、不怕吃苦,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善于動腦、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文化工作的能力。
思想觀念的更新,是新農村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的前提。
近年來,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存在著一些新問題。特別是在某些人的頭腦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模糊認識和影響創(chuàng)新的思想障礙,這主要表現在,有的領導不敢創(chuàng)新,習慣于因循守舊,缺乏創(chuàng)新的動力。如果不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創(chuàng)新就無從談起。現在新農村文化建設面臨著新形勢、新挑戰(zhàn),這就要求我們立足現在,著眼未來,使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體現出應有的時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必須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和做法中解放出來,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tài),進一步克服無所為安于現狀、怕擔風險等思想情緒,強化責任意識、發(fā)展意識、改革意識。以思想觀念的更新促進新農村文化建設。
思路的創(chuàng)新,就是把思路從舊框框中解放出來,緊密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努力探索符合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把農村優(yōu)勢有效地轉化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競爭優(yōu)勢。
一是突破盲目跟風的思維定勢,確立符合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發(fā)展定位。盲目跟風是一種簡單化的線性思維方式,其要害在于主觀愿望脫離客觀實際。思路創(chuàng)新首先就是要堅持解放思想,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f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挖掘自身潛力,找準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發(fā)展定位。
二是突破“一味求公”的框框,構建多元化投資機制。在建設思路創(chuàng)新中,我們要根據實際發(fā)展的要求,從根本上消除依附于一切都要靠政府投資的舊的落后的觀念,開辟多方位投資之路,建立多渠道的投資體制和有效的籌資機制,把新農村文化硬件設施建設真正納入當地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劃中。同時,要由政府牽頭,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投資興辦新農村文化事業(yè),采取“國家、地方、部門、個人和內外資一起上”的方針,按照“誰投資,誰得益”的原則,調動社會各方力量興辦新農村文化事業(yè)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