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娟琴 韓斌德
(江西省胸科醫(yī)院 南昌330006)
老年肺結核病人有病程長、病變范圍廣、慢性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且合并癥多等特點,常易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反應,護理人員能否及時準確地進行觀察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直接關系到病人的身心整體康復[1]。我科從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老年肺結核病人86例,現將他們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6例,其中男56例,女30例;60~70歲 52例,70~82歲34例;病灶累及 3個以上肺野61例,1~2個肺野25例;病程在5年以上的50例(其中15年以上16例),病程在5年以下的36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者52例,合并糖尿病者9例;初治25例,復治61例。
1.2 觀察方法 (1)發(fā)調查表,并與病人或家屬交談以使其更好地填寫調查表。(2)通過細心觀察病人表情、行為等變化探究其心理狀態(tài)。
1.3 結果 見表1。調查結果表明病人多存在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否認矛盾心理、不安和焦慮心理、自卑心理、恐懼心理。
表1 老年肺結核病人不良心理表現分布 例
2.1 否認矛盾心理 從表1可以看出,老年肺結核病否認矛盾心理者30例,其中以女性多見(21/30)。原因:(1)這些老人仍操持家務,擔心病后家務沒人干;(2)有些老人怕子女懼怕這種傳染病而遠離他,因此老人常否認角色,也不安心養(yǎng)病,但這些老人有較強的責任感,且渴望家人的關心。對這些病人我們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向其講解結核病的相關知識,指出不及時治療將給病人自身及家屬帶來更大的危害,并動員家屬解除患者的后顧之憂,使其進入角色配合治療。本組有一女性患者劉某,62歲,家務,浸潤性肺結核,菌陽,初治,病程4年。初始僅咳嗽、痰血,一直未求醫(yī),2008年7月出現明顯氣逼,中量咯血,才由其子女送入住院。入院后仍否認角色,不安心養(yǎng)病。對此我們給病人指出痰菌陽性者傳染性強,不及時治療將傳染給家人或其他健康人,而初治病人只要認真按化療方案用藥,絕大部分(95%以上)都能治愈。經我們的耐心心理疏導、衛(wèi)生宣教,病人終于積極配合治療并取得滿意療效。
2.2 不安和焦慮心理 本組44例,其中70歲以上30例。原因:老人生活習慣保守,入院后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生活秩序被擾亂,還需遵守各種規(guī)章制度和傳染病的有關規(guī)定,老年人很難適應,另外入院后患者喪失獨立感也可產生不安和焦慮心理。對此,我們在精神上給予同情和心理疏導,想方設法解除病人的孤獨感,同時在生活上多加照顧,使病人感到方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適應老人的需要。如把必需物品放在易取的地方;室內物品維持老人的獨立性,維護老人的自尊心;保持室內整潔,使病人有良好的休息環(huán)境;建議病人聽聽輕松的音樂,解除患者不安和焦慮心理,能心情舒暢地配合治療。
2.3 自卑心理 本組40例,病程在5年以上者32例,有合并癥者25例。原因:(1)社會上對結核病人的傳統偏見;(2)這些老人多病程長,反復遷延不愈且有合并癥,患者對治療喪失信心;(3)住院時間長,費用高,加重家庭負擔。對這些病人我們首先要尊重老人,做到稱呼得當,語言文明,態(tài)度和藹,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對老人的嘮叨健忘予以諒解。同時將病人的這一心理告訴家屬,建議家屬要尊重孝敬老人,家中重大事件決定前要與老人商量;對治療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及時告訴老人,使老人拋棄“年老無用”的錯誤論調,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2.4 恐懼心理 本組32例,有合并癥者27例,病程5年以上者22例。原因:(1)肺結核病是慢性呼吸道傳染病,時間長,痰菌陽性病人隔離時間較久,常使病人有被遺棄的感覺,老年人對這種孤獨感非常恐懼;(2)有合并癥者病情復雜,難以短期改善,甚至有初始加重的情況,使病人對預后恐懼;(3)大咯血患者咯出的血液對病人的不良刺激。對此,一方面督促家屬輪流探視老人,給病人帶來家庭的溫暖,解除患者的孤獨感。另一方面向病人宣傳結核病及合并癥的有關治療知識,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或組織療效好的病人介紹他們的治療經過,使這些有恐懼心理的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有一正確認識。對于大咯血病人在采取緊急止血措施的同時應向其解釋咯血為病灶累及血管所致,并不一定意味病灶的惡化,應放松情緒,不要憋氣,應輕輕將血咯出,以免引起窒息。并及時清理咯出血液和病床周邊血跡,減輕咯出的血液對病人造成不良刺激。
總之,重視并做好老年肺結核病人的心理觀察及相應的護理,可取到藥物不能發(fā)揮的效果,促進病人的康復。
[1]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6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