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化勇 (湖北經(jīng)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農業(yè)產業(yè)鏈(Agri-chain)管理模式是國外一種先進成熟的從農產品生產、加工到銷售一體化管理的模式,是供應鏈管理在農業(yè)中的應用。它被描述為農產品沿著農戶、加工企業(yè)、配送中心、批發(fā)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運動的一個網(wǎng)狀鏈條。安全蔬菜最終供給者是廣大的農戶和蔬菜加工企業(yè),供給者的供給動機和供給意愿主要受供給者所擁有的技術、資金以及其他資源的影響,農戶和企業(yè)在加入蔬菜產業(yè)鏈后,將會改變其擁有的生產資源、生產技術,或者提高供給者擁有資源的使用效果,從而導致農戶和企業(yè)在供給行為上發(fā)生改變。因此,有必要研究產業(yè)鏈管理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以便有效地進行農業(yè)產業(yè)鏈管理?;诖?,本文以蔬菜產業(yè)鏈管理為例,研究蔬菜產業(yè)鏈管理對農戶安全蔬菜生產行為的影響。
依據(jù)前人的研究,筆者認為農戶生產行為受生產收益、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相關行為特征以及外部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以此為依據(jù)編制調查問卷,并在正式調查之前進行了預調查,在預調查和廣泛聽取專家學者意見的基礎上對調查問卷進行了修改和調整,以使調查問卷更加符合實際情況。調查員主要采取入戶調查的方式。在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適當培訓,讓各調查員詳細了解問卷內容,以便在調查中能夠正確為農戶解釋問卷中所提出的各項問題。為了控制不同農產品生產要素投入結構差異的影響,本調查對每個農產品均按照1∶1比例發(fā)放問卷。調查對象包括加入產業(yè)鏈組織或聯(lián)盟的農戶和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或聯(lián)盟的農戶,調查農戶的種植蔬菜商品率達到90%以上。調查對象主要是江蘇省南京市的菜農,調查的農產品包括黃瓜、西紅柿、絲瓜、空心菜、蘆蒿、豇豆、青菜、辣椒、水芹等。本次調查共發(fā)放450份問卷,剔除漏答關鍵信息、未完成及信息錯誤的問卷,有效問卷440份,比例為97%。
在總的440份有效問卷中,未加入任何形式的產業(yè)鏈組織的農戶183人,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41.6%;加入產業(yè)鏈組織的農戶257人,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58.4%。進行安全蔬菜生產的187戶,占42.5%,普通蔬菜生產的253戶,占57.5%。在調查樣本中男性為278人,女性 162人;20~29歲的農戶 27人,30~39歲的 61人,40~49歲的 151人,50~59歲的 142人,60歲以上的59人;文盲14人,小學文化程度的78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78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24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6人。家庭人口結構中1人的有3戶,2人的有77戶,3人的190戶,4人的124戶,5人及以上的46戶;家庭收入結構中以農業(yè)收入為主的326戶,以非農收入為主的114戶;蔬菜種植面積1畝以下的180戶,1~3畝的208戶,3~5畝的30戶,5畝以上的22戶;沒有接受過政府培訓的168戶,接受過政府培訓的272戶;接受過政府資金支持的201戶,沒有接受過政府資金支持的239戶。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產業(yè)鏈管理對農戶行為的影響,并且比較三類農戶(加入產業(yè)鏈組織的農戶、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的農戶以及所有農戶)在安全生產行為方面及其影響因素的差異。
Logit回歸模型是對定性變量的回歸分析,根據(jù)變量取值可分為二元邏輯回歸 (Binomial Logit Model)和多元邏輯回歸 (Multinominal Logit Regression),在本研究中主要應用二元邏輯回歸。
農戶生產行為受到生產收益、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相關行為特征以及外部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見表1),農戶生產行為最終表現(xiàn)為兩種狀態(tài),即進行安全蔬菜生產和普通蔬菜生產,這類變量稱為二分類變量(0,1)。當因變量Y本身只取0和1兩個離散值時,不適合直接作為回歸模型中的因變量,而方程 E(Y)=P=β0+β1X1+β2X2+…+βnXn表示在自變量 Xi(i=1,2,…,n)條件下的概率,因此可以用它替代Y本身作為因變量,其Logit回歸模型為:
調查中農戶生產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農戶蔬菜種植過程中農藥的使用情況,以某一標準臨界值為限,農戶生產行為表現(xiàn)為普通蔬菜生產與安全蔬菜生產兩種狀態(tài),因此農戶的蔬菜安全生產行為的Logit回歸模型可以表述為:
其中,Y1為進行安全蔬菜生產,Y0未進行安全蔬菜生產;β0為常數(shù)項,βi為 Xi的回歸系數(shù),ε 為隨機誤差項。
根據(jù)上述變量和模型,應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對農戶的生產行為進行分析。
1.加入產業(yè)鏈的農戶生產行為分析
從模型檢驗結果來看,模型的整體擬合程度并不理想,但本研究主要探討各影響因素對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蔬菜生產行為的影響(見表2),因此僅對各影響因素與生產行為的關系進行詳細分析。下面針對各影響因素一一分析。
(1)生產收益。從經(jīng)濟人假設來看,農戶應該是理性的,因此生產收益對農戶生產行為的選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從檢驗結果來看,生產收益并不顯著,對農戶安全生產行為的影響非常小,這似乎與經(jīng)濟常識相違背,但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農產品優(yōu)質優(yōu)價的市場機制并沒有完全形成,因此生產普通蔬菜和安全蔬菜之間的收益差異并不明顯,農戶在選擇生產行為時受到該因素影響程度較小。
表1 變量說明
(2)農戶年齡。農戶年齡的系數(shù)為負,表明農戶年齡對農戶安全生產行為的影響為負,農戶年齡越大,就越有可能在生產過程中施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生產的蔬菜品質就越低;而農戶年齡越小,農戶越有可能采用安全生產技術和方法,使蔬菜安全品質得以提高。并且該因素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說明農戶年齡是農戶生產行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
(3)農戶文化程度。農戶文化程度的預期影響方向為正,文化程度越高,農戶采用比較安全的生產技術和方法的可能性越大;而文化程度越低,農戶越有可能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化肥和高毒農藥。從回歸結果來看,回歸系數(shù)為正,這與前文預期一致,并且該因素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說明該因素是農戶安全生產行為的一個顯著性變量。此外,該因素的影響系數(shù)也較大,為0.615,表明農戶文化程度對農戶安全生產行為的選擇非常重要。
(4)農戶家庭人口結構。家庭人口結構的系數(shù)為負,這與前文預期的結果不一致。家庭人口越多,為了緩解食物壓力,可能會施用大量化肥、農藥來提高蔬菜產量,該結論與相關研究結論 (張利國,2006)也吻合。但家庭人口結果并不是影響農戶生產行為的顯著性因素,該因素甚至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也不顯著,因此農戶家庭人口結構對農戶安全生產行為的影響程度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5)農戶家庭收入結構。家庭收入結構的預期影響方向為負,如果農戶家庭以非農業(yè)為主,農戶可能越不關心蔬菜品質,或者為節(jié)約勞動力而使用大量農藥;而以農業(yè)收入為主的農戶更關心蔬菜品質以維護本身的信譽,或者家庭有更多的勞動力來替代農藥的使用。從回歸結果來看,回歸系數(shù)為負也說明了這一點,且該因素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系數(shù)值達到-0.695,表明該因素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也較為重要。
(6)蔬菜種植面積。蔬菜種植面積的預期影響方向為正,如果某種品種的蔬菜種植面積越大,農戶在生產行為的選擇過程中越有可能選擇規(guī)范的生產技術和方法,進行機械化操作和標準化生產,保證蔬菜質量安全;而小面積農戶可能不愿采用成本較高安全生產技術和方法。從回歸結果來看,回歸系數(shù)為正,與前文預期一致,且系數(shù)值為0.371,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表明蔬菜種植面積對農戶生產行為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7)生產技術培訓。生產技術培訓對農戶生產行為的預期影響方向為正,說明接受過生產技術培訓的農戶在生產過程中更有可能降低農藥和化肥使用的比例,而未接受過生產技術培訓的農戶則可能在生產過程中施用高殘留和高毒農藥?;貧w結果與預期一致,回歸系數(shù)為0.673,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的,因此該因素對農戶生產行為有顯著影響。
(8)政府或組織的資金支持。政府或組織的資金支持對農戶生產行為的預期影響方向為正,回歸系數(shù)也為正,與預期一致。表明如果農戶接受了政府或組織的資金支持,則更愿意按照政府或組織的意愿進行安全蔬菜生產。該系數(shù)值為0.544,并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可見政府或組織的資金支持對農戶生產有比較重要的影響。
(9)政府監(jiān)督管理。政府監(jiān)督管理對農戶生產行為的預期影響方向為正,表明政府監(jiān)督管理越嚴格,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對蔬菜質量安全的控制也越嚴格;反之政府監(jiān)督管理越弱,農戶在生產過程中就越可能采用一些不安全生產技術和手段,蔬菜質量安全就越得不到保證。從回歸結果來看,回歸系數(shù)為正,與預期一致,且系數(shù)值為0.620,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表明政府監(jiān)督管理確實對農戶生產行為存在正向的直接影響。
2.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生產行為分析
同樣采用二元選擇模型對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生產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見表3)。從回歸結果來看,影響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生產行為的因素與影響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生產行為的因素在影響程度上有一定的差異。
(1)生產收益。生產收益對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為0,并且不顯著;生產收益對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也非常小,僅為0.001,但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由此可見,生產收益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非常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農戶個人特征。農戶年齡對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影響方向為負的,影響因子為-0.375,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同樣表明農戶年齡越大,在生產過程中越可能多使用農藥。農戶文化程度對未加入產業(yè)鏈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因子為0.616,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并且影響系數(shù)較高,而同時文化程度對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程度也較大??梢?,在組織生產時,無論農戶采取什么樣的生產模式,農戶文化程度都對生產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2 二元選擇模型估計結果(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
表3 二元選擇模型估計結果(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
(3)農戶家庭特征。農戶家庭人口結構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為負,影響系數(shù)為-0.410,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同樣,收入結構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也為負,但其并不顯著。這兩個因素與該因素對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的影響略有差異,在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中,人口結構對生產行為的影響不顯著,而收入結構的影響顯著。種植面積對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也較大,影響系數(shù)達到0.657,并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
(4)技術培訓。農戶是否接受技術培訓對農戶生產行為也有重要影響,在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是否接受技術培訓的影響系數(shù)達到了0.653,并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是顯著的。
(5)外部環(huán)境變量。在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中,是否能夠得到政府或組織的資金支持,對于農戶是否愿意提供安全蔬菜有正向的影響,但該因素對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的影響并不顯著,這可能與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得到政府或組織資金支持的幅度和額度有關。一般情況下,農戶得到資金支持的幅度或額度越大,則按照政府或組織的要求組織生產的意愿越強,以保證能夠繼續(xù)得到資助。政府監(jiān)督管理對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監(jiān)督越嚴格,農戶提供安全蔬菜的可能性越大。
3.所有農戶安全生產行為研究
研究所有農戶生產行為主要是為了探討農戶的組織行為對農戶生產行為是否有影響,并且與前面兩部分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以更加準確的認識農戶生產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各影響因素的預期影響方向與前文敘述一致,在探討總的農戶生產行為時增加一個組織因素變量,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其值為0,而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的值為1,組織因素對農戶生產行為的預期影響方向為正的。同樣采用二元Logit模型進行分析,模型分析結果見表4。
從回歸結果來看,加入產業(yè)鏈組織因素對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該因素的影響系數(shù)達到1.573,并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是顯著的。生產收益對生產行為的影響仍然非常??;農戶個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技術培訓和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對農戶生產行為都有一定的影響,并且是顯著的,但各因素的影響程度和方向都有所差異,負影響的因素有農戶年齡、家庭人口結構和收入結構,其余的為正向影響。
對加入產業(yè)鏈、未加入產業(yè)鏈農戶的生產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把組織因素納入模型中對所有農戶的生產行為進行統(tǒng)計檢驗,結果表明:組織因素對農戶生產行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加入產業(yè)鏈組織的農戶提供安全蔬菜的比例要高于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的農戶,也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組織因素,農戶更有可能減少農藥,特別是高毒和高殘留的有毒農藥的使用;而未加入產業(yè)鏈的農戶由于缺少組織監(jiān)督管理和指導,生產的隨意性較大,無法有效保證蔬菜質量安全。在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未加入產業(yè)鏈組織的農戶更傾向于與企業(yè)和團體簽定買賣合同,以保證蔬菜銷售和價格。盡管如此,組織因素也不能完全保證農戶提供安全蔬菜,在加入產業(yè)鏈組織農戶中,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在蔬菜種植過程中使用了大量農藥,甚至高毒、高殘留的農藥,該現(xiàn)象對于產業(yè)鏈組織而言是值得警惕的。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有效保證農戶能夠提供安全蔬菜的途徑。
綜上所述,各因素對兩種組織狀態(tài)下農戶生產行為的影響程度和方向是有所差異的。但從調查情況和模型分析結果來看,加入產業(yè)鏈組織對于提供安全蔬菜是有一定保證的,并且通過各種手段能夠更進一步的提高安全蔬菜的供給數(shù)量和供給質量,因此建立一定形式的產業(yè)鏈組織對保證蔬菜質量安全有非常顯著的促進作用。
表4 二元選擇模型估計結果(所有農戶)
注 釋:
①生產行為主要為農藥使用情況。將農藥分為無公害農藥、普通農藥和高毒農藥,并且依據(jù)國家相關標準規(guī)定的農藥藥性以及與采收期的間隔時間,分別對未施用農藥、施用無公害農藥、普通農藥和高毒農藥的行為情況進行賦值。通過咨詢相關蔬菜種植專家,得到一個農藥計算的臨界值,在臨界值以上的為普通生產行為,臨界值以下的為安全生產行為。
②預期影響方向“+”表示正向影響,即變量值越大,對安全生產行為的影響越大;“-”表示負向影響,即變量值越大,對安全生產行為的影響越小。該預期主要來自于前人研究結論和預調研的結論。
[1]韓耀.中國農戶生產行為研究[J].經(jīng)濟縱橫,1995,(5):29-33.
[2]周潔紅.消費者對蔬菜安全的態(tài)度、認知和購買行為分析[J].中國農村經(jīng)濟,2004,(11):44-52.
[3]張利國.安全認證食品管理問題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23-24.
[4]張云華,等.農戶采用無公害和綠色農藥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對山西、陜西和山東15縣(市)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jīng)濟,2004,(1):41-49.
[5]謝敏,于永達.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J].上海經(jīng)濟研究,2002,(1) :39-45.
[6]王可山,李秉龍.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的理論、方法與進展[J].調研世界,2005,(7):32-35.
[7]李靜.農產品質量認證對農民組織化的促進作用[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08(4):99-100.
[8]孫曉東.加強農產品質量監(jiān)督 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J].河北農業(yè),2009,(1):15-17.
[9]高青松,何花,陳石平.農業(yè)產業(yè)鏈“公司+農戶”組織模式再造[J].科學決策,2010,(1):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