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進
(湖南省瀏陽市大瑤中心衛(wèi)生院 湖南瀏陽 410312)
肺性腦病簡稱肺腦,是嚴重呼吸衰竭所致CO2潴留及缺氧引起的腦功能障礙綜合癥,患者大多數有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伴肺源性心臟病史,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據國內統(tǒng)計肺性腦病大約占肺心病的20%左右,其臨床表現(xiàn)復雜,肺腦死亡率卻占肺心病患者的40%左右。因此,防止肺心病發(fā)展成肺腦,降低病死率是非常重要的。我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30例,并設立對照組30例進行對比觀察,獲效滿意,現(xiàn)總結如下。
60例均為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呼吸內科住院的呼吸衰竭合并肺腦病患者,診斷依據2002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的標準及1980年全國第3次肺心病專業(yè)會議修訂的肺腦診斷標準。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50~91歲,平均65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合對照組各30例,2組一般資料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
患者均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多有右心功能不全,不同程度的神經精神癥狀,電解質紊亂,肺部均可聞及干濕啰音。
2組患者均檢測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纖維蛋白原;血氣測定pH<7.2,PaO2<35~45mmHg(1mmHg=0.133KPa),PaCO2>85~110mmHg。60例均為Ⅰ型呼吸衰竭。
采用有效的抗生素、支氣管擴張劑、止咳祛痰劑、持續(xù)低流量吸氧等治療措施,必要時加用強心利尿劑及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治療措施,共治療7d。
(1)西醫(yī)治療: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加用血塞通0.4g溶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靜滴,1次/d,7d為1個療程;(2)中醫(yī)治療:中藥顆粒劑沖服,基本方:制半夏12g、陳皮9g、茯苓12g、枳實9g、制膽星6g、生甘草6g、菖蒲30g、郁金12g、青礞石30g。加水煎取200mL,每6小時服用50mL,不能口服者可鼻飼給藥;(3)輔助治療:口干欲飲,用金銀花10g、甘草6g泡水漱口,或慢嚼麥冬數粒,以養(yǎng)陰生津止渴;上腹不適、食欲不振、惡心為脾虛,于飯前0.5h針刺足三里(雙)、內關(雙),并服用山藥蓮子粥;失眠、頭痛、煩躁出現(xiàn)肺性腦病前驅癥狀時,應及時吸痰或體位引流排痰、吸氧,并給以炒酸棗仁20g、遠志6g研粉加白糖少許沖服,針刺催眠穴;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厥冷為心陽虛脫,速刺人中、合谷、涌泉、灸百會,服人參粉;面目及下肢浮腫者,服用鯉魚湯或赤小豆湯,補虛利水消腫;痰稠難咯者,用麻黃6g、紫菀9g、甘草6g、前胡9g,煎液霧化吸入,或上液保持50~70℃于濕化瓶中,給以吸氧。
表1 2組治療結果比較[例(%)]
(1)①顯效:呼吸功能明顯改善,神經精神癥狀全部消失,球結膜水腫明顯減輕,血氣分析指標恢復正常,全血低切黏、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纖維蛋白原基本正常;②有效:呼吸功能好轉,神經精神癥狀基本消失,球結膜水腫減輕,血氣分析指標有所改善但尚未正常,全血低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纖維蛋白原較前降低;③無效:呼吸功能無改善,球結膜水腫無明顯變化,神經精神癥狀加重或病情惡化死亡,血氣分析各指標無改善,全血低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纖維蛋白原無改變。(2)治療結果:治療組30例中顯效20例,占66.67%;有效7例,占23.33%;無效3例,占10.00%;總有效率90.00%。對照組30例中顯效11例,占36.67%;有效9例,占30.00%;無效10例,占33.33%;總有效率為66.67%。2組療效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見表1。
分別對2組病例的治愈率和死亡率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肺性腦病屬中醫(yī)學“肺脹”之“痰濁蔽竅,肺絡郁阻證”危重癥范疇,多為痰濁壅塞氣道,或肺虛吸清呼濁功能減弱,心脈運營不暢,瘀滯腦絡,而致痰瘀阻遏清陽,蒙蔽心腦神機所致?,F(xiàn)代研究證實該方能提高組織細胞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環(huán),增強機體免疫力,同時具有良好的清除氧自由基、防止內源性細菌以及內毒素攻擊等作用。因而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以上中藥制劑治療肺性腦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應用。
[1]王愛珍.中醫(yī)辨治肺性腦病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11).
[2]趙虹.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性腦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11).
[3]倪靜.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性腦病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yī)雜志,2007,23(7).
[4]會議論文.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肺癌并肺性腦病36例臨床觀察[J].第六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科學術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