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亞洲,李 萍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CT室,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
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我國人口老齡化,下肢動脈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下肢動脈疾病是動脈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多見于中老年人。下肢疾病治療中介入手術治療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多層螺旋 CT,以其更高速度,更加薄層,更大范圍的容積掃描功能及強大的后處理技術,能夠清晰的顯示整個下肢血管樹的解剖結構,從髂總動脈到股動脈段血管分支多,分支細小密集、起源復雜,明顯增加下肢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難度[1,2],因而,上述動脈的解剖特點的歸納有利于指導臨床和提高血管內操作的成功率,避免不必要的并發(fā)癥。
選擇正常下肢動脈造影患者 56例,其中男 32例,女 15例,年齡40~ 70歲,平均55歲。64層螺旋 CT血管造影,分別在冠狀位,矢狀位以及橫斷位,采用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建技術(MPR),曲面重建技術(CPR)測量髂總動脈間成角56例,雙側髂內動脈開口位置高低及髂總動脈的長度112例,測兩側股深動脈開口位置以及與股動脈成角測量112例。
被檢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為腹主動脈腎動脈水平或髂動脈分叉至踝動脈或腳趾的整個血管樹。以3.0~ 4.5mL/s注射對比劑,總量 70~ 100mL,對比劑濃度一般選擇 350mgI/mL及更高濃度,為了增加對比劑的濃度以及到達感興趣區(qū)的濃度,最好采取雙筒注射器,生理鹽水約為 50mL。采用智能對比劑跟蹤軟件自動觸發(fā)掃描,先設定興趣區(qū)在腹主動脈(髂總動脈分叉處上端腎動脈水平),觸發(fā)閾值為110HU,于注射對比劑后 10~ 20s啟動閾值觸發(fā)系統(tǒng),總掃描時間20~30s。掃描完后輸入工作站進行后處理。采用血管最大密度投影 (M IP)方法,分別在冠狀位,矢狀位,橫斷位,測量髂總動脈間成角、雙側髂內動脈開口位置高低,髂總動脈的長度,測兩側股深動脈開口位置以及與股動脈成角測量。
在冠狀位測量雙側髂總動脈間夾角,在失狀位測量股深動脈成角 ,分別進行 t檢驗,統(tǒng)計分析與比較男、女雙側髂總動脈間夾角;在失狀位測量和觀察髂內動脈成角、髂內動脈開口顯示狀況,進行i2檢驗分析與比較,對比左右側髂內動脈開口高度及雙側髂總動脈長度,在橫斷面觀察兩側股深動脈的起源,分別進行i2檢驗分析。
2.1 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技術,在冠狀面測量髂總動脈間成角 (圖 1),男 32例 ,最 小夾角 42.66°,最大夾角 63.70°,平均 54.12°±6.23°;女 24例 ,最小夾 角 48.23°,最 大夾 角69.44°,平 均 62.31°±3.45°。男、女 兩 組間 差 異有 統(tǒng) 計學 意義,正常成人女性雙側髂總動脈間夾角大于男性 (t= 3.121,P<0.01)。
2.2 采用曲面重建技術(CPR)在矢狀位,測量 L4椎體下緣到兩側髂內動脈開口的垂直距離 (圖2),男32例,右側最短5.1cm,最長 19.3cm,左 側最短 11.12cm,最長 36.45cm,右側髂內動脈開口高于左側髂內動脈開口,女24例,右側最短4.3cm,最長 17.8cm,左側最短 8.16cm,最長20.6cm,右側髂內動脈開口高于左側髂內動脈開口,男、女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在冠狀位采用多平面重建技術(M PR)及曲面重建技術(CPR)測量從左右髂總動脈分叉到髂內分叉距離(圖3),56例左側髂總長度最小值16.36cm,最大值35.74cm,平均值28.63cm,右側髂總長度最小值18.96cm,最大值48.74cm,平均值38.00cm。
2.4 在采用多平面重建技術(M PR)的橫斷位,于股深動脈開口的起始部觀察其位于股總動脈的位置(圖4),左右共112例,其中后外側 75例占 67%,后側 29例占 24%,外側 7例占7%,內側2例占2%。
正常成年男性雙側髂總動脈間成角均數為54.12°±6.23°,正常成年女性雙側髂總動脈夾角均數為62.31°±3.45°,男女均值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髂內動脈介入手術操作時,根據成年男性及成年女性髂總動脈間夾角的差異較大,應選擇不同的操作技術,成年男性股動脈穿刺對側髂內動脈插管應用成袢技術[2],成年女性應采用直接插管技術,能提高手術成功率和縮短插管時間。右側髂總分叉至髂內動脈分叉長度平均值28.63cm:左側髂總分叉至左髂內動脈分叉長度平均值38.00cm:左側髂總動脈長于右側髂總動脈,右側髂內動脈開口高于左側髂內動脈開口,由于右側髂內動脈開口位置高,髂總動脈較左側短,左側髂內動脈開口位置低,髂總動脈較右側短長,病變在右側介入操作的難度明顯高于左側。對不同患者應根據其髂內動脈的解剖特點實行個體化介入手術操作。由于股深動脈成角小,開口大多起自于股動脈后側,股深動脈在造影時在標準的前后位動脈造影上股深動與股淺動脈影像重疊,因此單憑標準的前后位動脈造影片,可能不能正確判斷股深動脈開口處第1段存在的病變及程度,因此我們在動脈造影時 ,若發(fā)現股淺、股深動脈顯影有重疊,則將患者臀部抬高 25°~ 30°,或將 X線球管旋轉 25°~ 30°(即斜位)[3],這樣可明顯彌補前后位時的不足,使大部分肢體的股深動脈開口清楚顯示。
[1]李曉強,桑宏飛.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外科手術及介入治療[J].蘇州醫(yī)學 ,2005,29(2):57-59
[2]RajasingheHA,Pigott JP,Kritpracha B,et al.Internal ili-ac artery occlusion using a stent-graft tunnel during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a new alternative to coil emboli- zation[J].J Endovasc Ther,2003,10(6):1082-1086
[3]艾壽坤,吳先國.髂內動脈及其分支的放射解剖學 [J].湖北醫(yī)科大學學報,1995,16(4):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