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錦茂
(安遠縣人民醫(yī)院內科,江西安遠342100)
糖尿病長期高血糖將增加微血管及大血管并發(fā)癥,使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如何針對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礎選擇藥物治療以控制血糖、減少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減緩并發(fā)癥的發(fā)展,是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終目標。本文應用胰島素增敏劑吡格列酮聯(lián)合促泌劑格列吡嗪治療初發(fā)2型糖尿病30例,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選擇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安遠縣人民醫(yī)院門診初發(fā)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未服用任何降糖藥物。將60例患者隨機分成2組,吡格列酮聯(lián)合格列吡嗪組(觀察組)30例,男 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41.5歲;格列吡嗪組(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41歲。均排除有明顯心、肝、腎功能損害,肥胖、視網膜病變者。
觀察組給予格列吡嗪片(迪沙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號:051103Y)5 mg,2次?d-1,吡格列酮片(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批號:050607)15 mg,1次?d-1;對照組給予格列吡嗪片 5 mg,2次?d-1。2組12周1個療程。整個治療過程均同時配合飲食及運動治療。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靜脈血糖,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島素(FIns)的變化。
1) 2組治療前、治療12周后各項指標變化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比較
表1 2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比較
組別 n 時間 FPG/(mmol?L-1) 2 h PG/(mmol?L-1) HbA1c/% FIns/(U?L-1)觀察組 30 治療前 8.48±0.89 11.43±1.47 9.25±1.66 8.45±0.93治療12周后 5.66±0.79**△ 7.52±0.56**△ 7.51±0.99** 5.67±0.91**△對照組 30 治療前 8.51±0.91 11.19±0.59 7.81±1.51 9.29±0.89治療12周后 6.03±0.76** 8.48±0.79** 6.70±1.13* 9.11±0.92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2) 2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較低,其中對照組有6例發(fā)生體質量增加,4例發(fā)生低血糖反應;觀察組有5例發(fā)生體質量增加,5例發(fā)生低血糖反應,1例出現(xiàn)下肢水腫,均未影響用藥。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點是肝臟、脂肪組織和骨骼的胰島素抵抗及胰腺β細胞分泌胰島素異常。近年來許多研究證實2型糖尿病發(fā)病前已有胰島素抵抗,此為代償胰島素抵抗[1]。許多患者表現(xiàn)為內源胰島素水平升高,當升高的胰島素水平不足以克服胰島素抵抗時,即出現(xiàn)高血糖,導致糖尿病。因此2型糖尿病理想的治療方法應是針對其病理生理基礎,降低胰島素抵抗和改善β細胞功能,增加有效胰島素分泌。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作用機制為選擇性激活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PPAPγ),該受體是一種調節(jié)基因轉錄的因子,被激活后調控與胰島素效應有關的多種基因的轉錄,誘導調節(jié)糖、脂代謝的相關蛋白的表達。噻唑烷二酮類被稱為胰島素增敏劑,明顯減輕胰島素抵抗,主要刺激外周組織的葡萄糖代謝,降低血糖;也可以改善胰腺β細胞功能[2]。格列吡嗪片為磺脲類降糖藥物,可刺激胰腺,使胰島素分泌水平升高;還可以增加細胞膜上胰島素受體的數(shù)量,因而增加了胰島素作用強度,即胰島素敏感性。因此格列吡嗪與吡格列酮有著互補的作用機制,即增加胰島素分泌又可以降低胰島素抵抗,從而降低血糖、保持β細胞功能。
長期的2型糖尿病其β細胞分泌胰島素水平隨病程的進展而下降,多數(shù)患者在治療初期使用磺脲類藥物可良好控制血糖,之后逐漸進展直至需胰島素治療。吡格列酮聯(lián)合使用磺脲類藥物治療2型糖尿病可增加療效,并能推遲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時間。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FPG、2 h PG、FIns與對照組比較明顯降低(均P<0.01)。這表明吡格列酮和磺脲類藥物合用有明顯的協(xié)同作用,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在降血糖同時保護了胰島素功能,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從臨床治療角度看,既能長期平穩(wěn)降血糖又可減少格列吡嗪的用藥量[3]。同時患者對吡格列酮有良好的耐受性,雖然觀察組出現(xiàn)體質量增加、下肢水腫及低血糖等不良事件,但均為輕度,不影響繼續(xù)服藥。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大樣本、長期的觀察進一步落實。
[1] 楊義生.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改善胰島素抵抗的分子機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10(5):295-297.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781-784.
[3] 許曼音.糖尿病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24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