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晉寶 陳凱軍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人民醫(yī)院 山西晉城 048000)
腹瀉是臨床常見病之一,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7月應用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腹瀉,收到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7月符合診斷的患者共138例,其中男87例,女51例,年齡19~70歲,平均51歲。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慢性泄瀉的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大便稀薄或如水樣,次數(shù)增多,每日3次以上??砂楦姑浉雇吹劝Y;(2)起病緩慢,病程2個月以上,反復發(fā)作,癥狀時輕時重;(3)飲食不當、受寒涼或情緒變化可誘發(fā);(4)大便常規(guī)正常或可見少許紅、白細胞,大便培養(yǎng)致病菌陽性或陰性。
1.2.2 排除標準 (1)急性泄瀉;(2)大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屬侵襲性腹瀉者;(3)年齡<18歲,>70歲;(4)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將13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76例)、對照組(62例)。治療組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49歲。對照組中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齡51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參苓白術散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加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對照組(思密達組):常規(guī)治療加思密達每日3次,每次1袋。
(2)參苓白術散散加減?;痉?蓮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參、炒甘草、白術、山藥。隨證加減:寒濕困脾型加藿香、蘇梗、干姜;腸道濕熱型加葛根、黃連;食滯胃腸型加檳榔、神曲;肝氣郁滯型加枳殼、厚樸;脾氣虛弱型加黨參、黃芪;腎陽虧虛型加制附子、干姜;腹痛明顯加木香、元胡。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服用。10d為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3)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確定療效。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驗正常。好轉: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未愈:癥狀未見改善。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經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2組比較有效率有顯著差異性,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即參苓白術散組療效好。
慢性腹瀉是指長時間排便次數(shù)增多,瀉下溏薄如水樣,或夾有粘凍的一種常見腸道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很多,有器質性病變,如炎性腸病、痢疾、腸癌等,也有功能性腹瀉如腸易激綜合癥等。
一般認為脾虛濕勝是慢性泄瀉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外因與濕邪關系最大,《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內因與脾虛關系最為密切,《景岳全書·泄瀉論證篇》:“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參苓白術散是治療腹瀉名方,君以人參、山藥、蓮子益氣健脾和胃止瀉;臣以白術、茯苓、薏苡仁、扁豆健脾滲濕;佐以砂仁、陳皮理氣寬胸;桔梗載藥上行,炒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共為使。諸藥合用益脾與滲濕、行氣同施,補中有行,行中有止,清濁各行其道,杜生濕之源,化已成之濕,藥力平和,溫而不燥,升降調和,嘔吐瀉利自然可愈。參苓白術散能修復胃腸黏膜,維持胃腸道黏膜屏障從而有明顯的止瀉作用[1]。陳軍林等選用參苓白術散加味,治療難治性胃瀉,提示中藥健脾益氣和溫補脾胃,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2]。參苓白術散還具有扶植厭氧菌和抑制需氧菌之調整功能,尤其是通過扶植健康因子雙歧桿菌、強烈抑制主要耐藥性菌株腸球菌等,達成菌群調整[3]。
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本方具有調節(jié)胃腸運動的功能,小劑量時對腸道蠕動有興奮作用,大劑量則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腸道痙攣;能增強腸道對水的吸收,緩解腹瀉。
[1]韓海榮,宋觀禮,胡申.參苓白術散對大黃引起的脾虛泄瀉作用機制的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1):15~16.
[2]陳軍林,蔡忠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小兒難治性腹瀉54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20(1):55~56.
[3]維俊,周邦靖.參苓白術散對小鼠脾虛模型腸道菌群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9(8):53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