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教平
“望子成龍”,幾乎是每一位中國家長的期盼;“金榜題名”,幾乎是每一位中國學子的追求。這樣的人生規(guī)劃,這樣的價值取向,深深浸潤在人們的腦海中,流淌在人們的血液里,阻塞著人才成長的航道,左右著社會評價的體系。
家長的殷切企盼,老師的諄諄教誨,社會的用人機制,輿論的推波助瀾,匯成一股無形的力量——要想成才,就得走高考“獨木橋”。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成才的方向被誤導,成才的環(huán)境被擾亂,甚而許多家長和青少年被帶入了成才的誤區(qū)。
認識的誤區(qū)源于標準的誤區(qū)。說到成才,自然需要搞清什么是“才”?!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說,知識和能力是為“才能”,成為有才能的人是為“成才”。
那么,在社會需求和評價標準日趨多元、就業(yè)方式和就業(yè)崗位日益多樣、努力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今天,需要什么樣的成才觀,怎樣才算成才,怎樣才能成才,確實值得探討。
只有上大學、讀名校才能成才嗎?
眼下一些人才招聘會上,“本科以下免談”的招牌赫然入目,令許多中職生、高職生望而卻步。前不久,某中央機關招聘兩名速錄員,竟然也要求有碩士學位。這種“學歷崇拜”主導下的價值取向的不斷推波助瀾,使“名校光環(huán)”愈發(fā)奪目。
上了大學、讀了名校,成才似乎順理成章。這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態(tài)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教育觀,從高考一直向下延伸到幼教階段?!安蛔尯⒆虞斣谄鹋芫€上”的口號,令家長們紛紛“先下手為強”。孩子們的書包越來越沉,近視鏡的度數(shù)越來越高,除了課內(nèi)的作業(yè)、練習,還要上各種各樣的特長班、輔導班,天真爛漫的孩子成了社會上最忙碌、最勞累的群體。
上大學、讀名校,固然有利于成才,社會各方面的人才確實大量從大學、從名校走來,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走上這條路的人都能成才,也不意味著要成才就必須走這條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迅速,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教育階段,目前每年錄取的新生達600萬左右,但與我國2億多學生的總量相比,這還是個小數(shù)目,高等院校的毛入學率也只有21%左右。
下面的例子也許只屬于少數(shù)成功者,但還是值得一說:河南省滑縣農(nóng)民李官奇刻苦鉆研,發(fā)明了大豆蛋白改性纖維,使我國成為目前唯一能工業(yè)化生產(chǎn)紡織用大豆纖維的國家;青島港碼頭工人許振超原來只有初中文憑,經(jīng)過30年的勤學苦練,成為響當當?shù)臉虻鯇<摇Ul能否認,李官奇、許振超同樣是社會需要、作出很大貢獻并實現(xiàn)了其人生價值的真正人才?他們用不懈的追求和行動寫下了自己對成才觀的注解。
成才的路千萬條,決非只有“獨木橋”。尤其是目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很大,社會上對技術工人、職業(yè)教育的需求日顯旺盛,技工隊伍中涌現(xiàn)出的崗位能手、勞動模范重新受到尊重,這些因素都在影響著人們對職業(yè)教育的老眼光,重新建立多元的成才標準。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