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仙,田明慶,方 劍
(衢州中心醫(yī)院,浙江 衢州 324000)
1.1 對象 2006年 1月至 2008年 1月,自發(fā)性氣胸患者68例,男 54例,女 14例;年齡17~79歲,平均(45.21±10.86)歲;特發(fā)性氣胸 31例,繼發(fā)性氣胸37例,其基礎疾病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肺癌3例、支氣管哮喘6例。全部病例經(jīng)X線胸片證實,肺壓縮40%~80%44例、>80%24例。將68例按床號單雙號分為觀察組36例、對照組3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基礎疾病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胸腔閉式引流方法 安置患者半臥位(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患者取平臥位),常規(guī)以患側鎖骨中線第2肋間或稍偏外側為切口,局限性氣胸或有胸膜黏連患者,根據(jù)X線透視或胸片/CT檢查定位,確定引流部位,術野常規(guī)消毒鋪巾,局部浸潤麻醉后,沿肋間走向切開皮膚1.0~1.5cm,血管鉗鈍性分離肌肉組織至胸腔,置入引流管。觀察組使用18~20 Fr雙腔氣囊導尿管,插入后向氣囊內注入10~15ml等滲鹽水,同時向外牽拉導尿管,至有阻力止;對照組使用硅膠管。兩組隨后均縫合皮膚切口,并固定引流管,覆蓋無菌紗布,引流管末端接水封瓶。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置管引流時間、疼痛程度、發(fā)生皮下氣腫及引流管阻塞情況。疼痛程度采用四點口述分級評分法(VRS-4)[1]評價,將疼痛分為4級,0級:無痛;Ⅰ級(輕度):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擾;Ⅱ級(中度):疼痛明顯,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劑,睡眠受干擾;Ⅲ級(重度):疼痛劇烈,不能忍受,睡眠嚴重干擾,可伴有被動體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較見表1。兩組患者置管引管時間及發(fā)生皮下氣腫、導管滑脫、引流管阻塞的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例)
表2 兩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3.1 兩種引流管使用比較 硅膠管引流具有引流通暢、不易發(fā)生管腔阻塞的優(yōu)點,但其質地較硬,對胸膜刺激較大,容易出現(xiàn)引流口疼痛、出血、滲液,甚至發(fā)生感染,使置管引流時間延長,并且固定不方便,容易脫出。雙腔氣囊導尿管質地柔軟、易彎曲,發(fā)生引流管阻塞的可能性較硅膠管高,但局部疼痛刺激明顯比硅膠管小,氣囊注液膨脹后呈盤狀,緊貼并固定于胸壁,有效固定了導管,不易發(fā)生導管脫出,也不易形成皮下氣腫,插管處胸壁組織滲血也不易漏入胸膜腔致血胸,另外,因患者疼痛不明顯,能很好地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早期活動,有利于肺復張,縮短了置管引流時間。因此,實施胸腔閉式引流,使用雙腔氣囊導尿管明顯優(yōu)于硅膠管。
3.2 使用氣囊導尿管行閉式引流的護理注意點
3.2.1 置管前準備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胸腔閉式引流的目的及置管注意事項,介紹氣囊導尿管引流的優(yōu)點、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取得患者的理解,消除疑慮并配合治療;選擇合適的雙腔氣囊導尿管,一般以18~20 Fr為宜,認真檢查氣囊有無破損漏氣現(xiàn)象。
3.2.2 置管后體位安置 置管后通常取半臥位,以利呼吸及胸腔引流[2],床頭抬高角度可在30~45°之間不定時變換,以緩解長時間體位固定引起的疲勞,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變換體位。
3.2.3 導管護理 導管留置過程中要保持牽拉,防止導管向胸腔內移行;因氣囊導尿管管腔較硅膠管小,要增加擠壓的次數(shù),力求三勤,即勤擠捏、勤觀察、勤檢查[3],防止胸腔滲血、滲液堵塞管腔;注意保持導管通暢及引流系統(tǒng)密閉,密切觀察引流瓶內氣泡溢出的程度,如在呼氣及吸氣時均產(chǎn)生持續(xù)性氣泡,則要警惕有空氣滲入引流系統(tǒng)或胸膜腔[4],立即報告醫(yī)生采取有效措施。
3.2.4 加強肺功能鍛煉 閉式引流患者疼痛程度明顯減輕時,鼓勵患者行深呼吸、咳嗽和吹氣球練習,加速胸腔內氣體排出,促進肺盡早復張,但應避免持續(xù)劇烈的咳嗽[5];病情許可情況下,鼓勵患者早期活動,不僅利于肺復張,并且能促進食欲、增強體質,有利于康復。
3.2.5 夾管及拔管護理 更換水封瓶或患者外出檢查需夾管時,夾管位置必須在氣囊導尿管分叉處以下的導尿管部分。拔管前先將氣囊內的水抽空,拆去固定縫線,囑患者深吸氣后屏氣,拔出導管,立即用消毒凡士林紗布覆蓋、寬膠布密封切口;拔管后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悶、呼吸困難、切口漏氣、滲液、出血、皮下氣腫等[6],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處理。本組1例拔管前氣囊內的水不能抽出,予細導絲插入氣囊通道擴張疏通后將水抽出,順利拔管。
[1]王寧華.疼痛定量評定的進展[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8):2738.
[2]吳秀領.成人剖胸術后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5):5.
[3]李冬梅,李小玲,臧雪靜.氣血胸胸腔閉式引流的觀察與護理[J].中醫(yī)正骨,2004,3(16):61.
[4]梁濤,郭愛敏,陳京立.臨床護理學[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389.
[5]尤黎明,吳瑛,孫國珍.內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83.
[6]周秀華,聞兆章,徐曉璐,等.內外科護理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