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芬,范海霞,葉海虹
(麗水市人民醫(yī)院,浙江 麗水 323000)
手術體位是指術中患者的位式,由患者臥姿、體位墊使用、手術床操縱三部分組成。手術體位的合理安置,既能節(jié)省護理人員的時間和體力,又能體現護理人員的人性化服務,重視患者的情緒和尊嚴,更是患者術后舒適恢復的關鍵所在[1]。手術體位既要保證充分顯露手術野,使手術能順利進行,又要照顧到患者的正常呼吸和循環(huán),避免肢體關節(jié)和神經受壓迫而導致術后并發(fā)癥[2]。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本院對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鏈切除術患者安置半坐臥位,與傳統(tǒng)的側臥位作比較,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 78例,男 36例,女 42例;年齡17~38歲;平均體重(52.0±7.5)kg;兩組均為原發(fā)性手汗癥,排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引起的多汗患者。2006年2月至2007年 6月 39例為對照組,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39例為觀察組,兩組性別、年齡、體重、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體位安置
1.2.1.1 對照組 安置側臥位?;颊呷楹笥善脚P位轉向90°側臥位,雙上肢放置在特制的雙層擱手板上,用軟墊墊好,腋下墊一長形硅膠墊,上臂與身體呈直角;恥骨聯合前放小軟墊,用布帶固定于床邊,骶尾部用一小沙袋放于手術床單下固定;上方下肢自然屈曲,另一下肢自然伸直,兩下肢膝部間墊以軟墊;四肢與髖部用約束帶固定。一側手術結束后同法安置另一側。
1.2.1.2 觀察組 安置半坐臥位。調節(jié)手術床背板,慢慢抬高到45°左右,床背板抬高速度盡量放慢,防止體位性低血壓;抬高雙下肢10~20°,以促進下肢的靜脈回流,防止栓塞,膝下墊以軟墊,防止下肢過伸;雙手在頭頂上自然交叉,用彈力繃帶固定,以充分顯露手術野。
1.2.2 評價指標 比較手術時間、術野顯露、患者術后舒適度。
1.2.3 評價方法 手術時間計時為切開皮膚至縫合皮膚結束的時間。術野顯露情況評定,完全:直接顯露T2~T4交感神經鏈;不完全:不能直接顯露T2~T4交感神經鏈,需要麻醉師或助手配合才能顯露。舒適度評定指標分四級,0級:無不適;1級:上肢輕度不適,有輕微酸痛,能忍受;2級:中度不適,酸痛明顯,經處理后緩解;3級:嚴重不適,酸痛嚴重,經處理后仍感不適。術后全麻清醒期了解患者上肢酸痛情況,24 h內再隨訪患者1次。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和Fisher's精確檢驗。
2.1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
2.2 兩組術野顯露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術野顯露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術后舒適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舒適度比較(例,%)
3.1 兩種手術體位的比較 采用側臥位行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鏈切除術,需左右2次翻身和消毒鋪巾,術野顯露不理想,所以手術時間延長;手術時間延長對術后機體呼吸功能、消化功能、生理反應和自主功能的恢復有影響,從而影響了術后康復的時間和質量[3];側臥位擺放不當容易引起神經、肌肉、血管的損傷,由于手術側上肢固定于體位架上,外展角度、高度過大以及繃帶固定對血管的影響,引起上肢的麻木、酸痛[4]。半坐臥位只需1次消毒鋪巾,術中不需變動體位,加上半坐臥位可利用重力作用,使術側萎陷的上肺葉自然下垂,直接顯露T2~T4交感神經鏈,手術野顯露更充分,所以手術時間明顯縮短;半坐臥位使肢體更接近生理功能位,避免了肌肉過度牽拉造成的肢體酸痛,增加患者術后舒適感。
3.2 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鏈切除術安置半坐臥位的注意點 采用半坐臥位行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鏈切除術,由于其上身重力的作用,容易向下滑動,形成不良體位,因此,在擺放體位時將患者下肢抬高10~20°,同時膝下墊一軟墊,可有效地防止患者下滑。
[1]廖慧.婦科腹腔鏡手術 2種體位的比較[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8,(6):38.
[2]錢倩健,周姍.實用手術室護理[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58.
[3]鄭文雅,王堅,姚曼玲.手術時間對全麻腹部術后康復的影響和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9):651.
[4]劉春蘭,胸腔鏡下行交感神經鏈切斷術體位的改進[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7,23(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