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露,鄭文宏,湯 萌,彭玉林
(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1)
鐵染色是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常用的細胞化學染色方法之一,它反映機體內(nèi)鐵的儲存和利用情況,用于診斷和鑒別缺鐵性貧血、非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鐵染色原理是正常人骨髓中的儲存鐵主要存在于骨髓小粒和幼紅細胞中,骨髓中的鐵在酸性環(huán)境下與亞鐵氰化鉀作用,形成普魯士藍色的亞鐵氰化鐵沉淀,定位于含鐵的部位[2]。本文就鐵染色的兩種方法進行比較,使染色步驟更簡單、更安全。
1.1 材料
1.1.1 常規(guī)染色液 臨用時,在試管內(nèi)先放200g/L亞鐵氰化鉀5ml,再將濃鹽酸慢慢滴入,邊滴邊搖,直到出現(xiàn)白色沉淀為止,然后再滴入亞鐵氰化鉀至白色沉淀消失為止[4]。
1.1.2 簡易染色液 臨用時,將20g/L亞鐵氰化鉀與2%鹽酸等量混合配成酸性亞鐵氰化鉀溶液。
1.1.3 選取40份2009年以來含有骨髓小粒的標本,每份2張。
1.2 染色方法 (1)一張骨髓片用甲醇固定10min,另一張不用固定。(2)已固定的骨髓片用常規(guī)新鮮配制的染色液覆蓋其上,未固定的用簡易染色液覆蓋其上,同時染色30min。(3)流水緩慢沖洗1min,晾干。(4)用0.2%核固紅復染1min。(5)用流水沖洗,晾干,鏡檢[1]。(6)觀察細胞外鐵的陽性強弱和細胞內(nèi)鐵即鐵粒幼紅細胞的百分率。對兩種染色方法進行比較。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配對t檢驗方法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
細胞外鐵:40份標本結果完全一致,兩種染色方法結果無差異。
細胞內(nèi)鐵:兩種染色方法中有核紅細胞鐵粒幼細胞陽性百分率,經(jīng)配對 t檢驗分析,得 t=0.512,查 t值表,P>0.05,結果無顯著差異,兩種染色方法效果一致。見表1。
表1 兩種骨髓鐵染色方法鐵粒幼紅細胞百分率結果
常規(guī)染色方法中骨髓片都要用甲醇固定,是為了防止有核細胞形態(tài)的溶解、破壞。本試驗證明未用甲醇固定的骨髓片,其成熟紅細胞和有核細胞形態(tài)完整,結構清晰,可以省去甲醇固定步驟,使染色方法更簡單省時、省試劑。
酸性亞鐵氰化鉀不穩(wěn)定,易被氧化成絡合物的配位體發(fā)生改變而失效,因此,要求臨用時新鮮配制。常用染色液中的200g/L亞鐵氰化鉀溶液,配制時不易溶解,而且需要量大,濃鹽酸有強腐蝕性,用濃鹽酸與亞鐵氰化鉀混合時易因放熱反應而引起試管爆炸,發(fā)生危險。簡易染色液中的20g/L亞鐵氰化鉀溶液溶度低,易配制,2%的鹽酸是稀酸,使用安全。
我國貧血的發(fā)病率高達20.1%,大部分為缺鐵性貧血,骨髓鐵染色簡易方法染色效果好,具有簡單省時、省試劑,安全的優(yōu)點,適合臨床工作的需要。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主編.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第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62-162.
[2]許文榮,王建中主編.臨床血液學與檢驗[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75-75.
[3]王宏梅,李福德,姜永芳,等.臨床血液學雜志[J].2008,21(7):377-378.
[4]劉志潔,黃文源主編.實用臨床血液細胞學圖譜[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