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語料庫技術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譯者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簡要回顧了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的發(fā)展,并在應用翻譯研究的范疇內(nèi)對語料庫與譯者培養(yǎng)進行了有益探索,提出了合理建議。
Abstract: Along wi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s development, the corpus technology already became one which of skills the modern translator must grasp. Reviewed briefly based on the corpus transl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raised in the application translation research's category to the corpus and the translator has carried on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proposal.
關鍵詞:語料庫譯者培養(yǎng)翻譯翻譯研究
Key word: CorpusTranslator raiseTranslationTranslation research
作者簡介:張文令,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與社科學院,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料庫與翻譯研究。
引言
自上世紀下半葉以來,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互聯(lián)網(wǎng)開發(fā)和應用也日新月異,為語料收集、儲存、加工、檢索和提取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和技術支持(王克非2004)。語料庫廣泛應用于詞匯學、辭典編纂、二語習得、計算機語言學、文學研究等學科,使它們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論上都有重大改變。
然而由于受到語言學翻譯理論和傳統(tǒng)的語料庫語言學的影響,語料庫語翻譯的結(jié)合道路頗為坎坷,而翻譯文本也一直被排除在語料庫之外。在語料庫發(fā)展過程中,語料庫語言學家似乎并沒有對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產(chǎn)生多大興趣,更沒有對與語言研究密切相關的翻譯給予足夠的重視(廖七一,2000)。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Mona Baker、Dorothy Kenny等一批翻譯研究者先后將語料庫運用于翻譯研究,特別是描寫翻譯研究(廖七一,2000),促進了語料庫與翻譯研究的結(jié)合。
一. 語料庫與翻譯研究
語料庫和翻譯研究的結(jié)合產(chǎn)生了“一種連貫、綜合和豐富的研究范式,它涉及了翻譯理論、描寫和實踐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已成為當代描述翻譯研究中的一種新范式”(Laviosa,1998:474)。這一新范式——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Corpus - 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是一門運用原文文本和翻譯文本的語料進行對翻譯結(jié)果和過程實證研究的學科。
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從屬于Holmes提出的翻譯學研究分支中純研究類別下的描述性研究。隨著語料庫翻譯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漸發(fā)現(xiàn)語料庫在培訓譯者領域也有著重要的用途,這使得語料庫得以進入應用翻譯研究的類別,充實了原有的研究維度,并擴充了語料庫在翻譯研究與實踐中的應用領域。Huston (2002: 123)認為,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大致分為兩類:理論性和實踐性研究。就翻譯理論而言,語料庫主要通過探討某種意義從一種語言轉(zhuǎn)換為另一種語言,通過比較譯語文本和其對應的母語中的語言特征及其出現(xiàn)的頻率來研究翻譯過程。就翻譯實踐而言,語料庫為翻譯培訓提供了工作平臺,同時也為開發(fā)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和機器輔助(Machine - Aided Translation)等應用軟件打下了基礎。
目前,語料庫翻譯研究取得的最令人矚目的成果是對純翻譯研究中翻譯普遍性的研究、對翻譯規(guī)范的研究和對譯者風格的研究。從純理論研究階段走向?qū)嶋H應用階段將是必然的,這是研究規(guī)律所決定的。語料庫在應用翻譯研究中的用途和貢獻, 也逐漸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盎谡Z料庫的翻譯研究,這一新的范式可以定義為通過綜合使用原文和譯文語料庫對翻譯過程和產(chǎn)品、理論的構建和譯者的培養(yǎng)進行實證性研究的學科分支”(Laviosa,1999)。
二. 語料庫與譯者培養(yǎng)
語料庫與譯者培養(yǎng)這一課題應屬于應用翻譯研究的范疇。眾多語料庫學者在這一領域的辛勤開拓,為語料庫與譯者培養(yǎng)在理論和實踐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將語料庫應用于譯者培養(yǎng),有必要注意如下事項:
1)譯者必須掌握語料庫語言學的基礎知識
在運用語料庫進行翻譯研究和學習之前,譯者必須對語料庫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首先,一名譯者如果想要選擇一個合適自身需求的語料庫加以運用,就必須了解關于語料庫建立的相關知識,包括建庫的目的,語料品種,取樣標準,語料標注,版權問題等??梢哉f,對語料庫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利用語料庫進行譯者培養(yǎng)的前提條件。“關于如何建立并使用語料庫的知識,已經(jīng)成為了現(xiàn)代翻譯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Varantola,2000)” Varantola就曾經(jīng)建議將語料庫語言學分為語料庫使用,語料庫建設和語料庫分析軟件三門課程。
2)譯者必須學會利用不同種類的語料庫
根據(jù)研究需要,國內(nèi)學者王克非等將語料庫分類為:單語語料庫;雙語/多語語料庫;平行/對應語料庫;類比語料庫;翻譯語料庫。如何利用好不同種類的語料庫進行翻譯學習和從事翻譯工作,對譯者來說十分重要。早期的語料庫有追求規(guī)模越大越好的傾向,然而隨著語料庫的增大,信息冗余和檢索困難的缺陷也變得逐漸明顯。隨著“我的語料庫比你的大”的追求逐漸消退,“我的語料庫比你的精”正在成為新的趨勢。雖然學界普遍認同平行/對應語料庫與類比語料庫更適合進行翻譯研究,但對于譯者而言,最能解決自身實際翻譯需求的語料庫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語料庫。
3)譯者與自建個性化語料庫
對于大多數(shù)譯者而言,通用語料庫雖然包羅萬象但對個人而言可及性不高,而且還有數(shù)據(jù)冗余的問題。實際工作中在對語料庫的選擇上顯然不能唯“大”是舉,應該根據(jù)翻譯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具體內(nèi)容做具體分析。譯者還可以根據(jù)需要,自建個性化語料庫。個性化語料庫的定義目前語料庫語言學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但是通過個人建立小型翻譯語料庫,譯者可以加深對語料庫這一新的研究領域和科研方法的認識,方便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并能有效克服所謂的“技術恐懼癥”。已有學者針對自建小型語料庫的程序和工具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趙展宏,2007)。
4)存在問題
首先,雖然目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大量的語料庫分析軟件,而且很多軟件功能十分強大,如WordSmith Tools、ParaConc、AntConc等,但是軟件的功能越強大,其使用方法往往越復雜,很多譯者缺乏學習軟件操作的積極性。其次,軟件開發(fā)者與使用者之間難以溝通,這仍是語言技術應用的一大問題。很多軟件是針對特殊的問題開發(fā)的,往往難以滿足不同譯者的個性化需求。其次,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語料庫在譯者培養(yǎng)的過程中,為譯者提供眾多的詞匯選擇,地道的習語搭配和規(guī)范的譯文參考,為譯者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益的幫助。但也有學者認為語料庫所收集的例證可能會對譯者進行誤導并且扼殺翻譯的創(chuàng)造力。Kristen Malmkj?r認為,語料庫主要“反映過去語言的使用模式,不能代表未來語言的發(fā)展趨勢”。她指出,語言發(fā)展不應受到語料庫的約束并主張對語料庫進行顛覆性使用以打破規(guī)范。
三、結(jié)語
Svartvik說過“語料庫語言學正在成為主流”?;谡Z料庫的翻譯研究,具有文本電子化、學習直觀化、分析多元化、結(jié)論科學化、成果有機化等五大方面的特點和優(yōu)勢(黎土旺,2007),為譯者培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隨著語料庫作為翻譯輔助工具與語言教學資源的深入運用,我們有理由相信“語料庫能幫助未來譯者提升個人的自主性和靈活性,不僅具有教育價值,而且能夠使譯者更具有專業(yè)優(yōu)勢” (穆雷,劉康龍, 2007)。作為語料庫使用者我們應該認識到,耐心學習語料庫分析軟件的操作方法和程序編制,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作為譯者,我們也不能一味依賴語料庫,而忽略了作為翻譯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只有在充分利用語料庫資源的基礎上,在理論和實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語料庫建設者和使用者”,使語料庫與譯者培養(yǎng)的結(jié)合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 Biber, D., Conrad, S. and Reppen, R. 1998. Corpus linguistics: Investiga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Kennedy, G..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Malmkj?r K. 2003. On a pseudo-subversive Use of Corpora in Translator Training [A]. Zanettin F, Silvia Bernardini, Dominic Stewart ( ed.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 C ].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3] Kübler N. 2003. Corpora and LSP Translation [A]. Zanettin F, Silvia Bernardini, Dominic Stewart ( ed.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 C ].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4] Varantola K. 2003. Translators and Disposable Corpora [A]. Zanettin F, Silvia Bernardini, Dominic Stewart ( ed. ).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 C ].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5] Varantola, Krista (2002). Disposable corpora as intelligent tools in translation. In: Tagnin, S. E. O. (Org.). Cadernos de Tradu??o: Corpora e Tradu??o. Florianópolis: NUT, 2002.Viewable online at http://www.cadernos.ufsc.br/online/9/krista.htm
[6] Laviosa S. 2003. Corpora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Sylviane Granger, Jacques Lerot, Stephanie PetchTyson(ed.).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 Amsterdam & NewYork: Rodopi
[7] 穆雷,劉康龍.語料庫與譯者培養(yǎng)導讀.語料庫與譯者培養(yǎng),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8] 廖七一. 語料庫與翻譯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0(5)
[9] 肖維青. 自建語料庫與翻譯批評[J]. 外語研究, 2005(4).
[10] 肖維青. 平行語料庫與應用翻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07(3)
[11] 黎土旺. 語料庫與翻譯教學[J].中國科技翻譯,2007(3).
[12] 趙宏展. 小型翻譯語料庫的DIY[J].中國科技翻譯,2007(2)
[13] 趙晴. 國外基于語料庫翻譯研究述評[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