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春,時昭紅,湯凱捷,劉 怡,雷翠云,余 瓊
在中醫(yī)學中,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根據(jù)臨床癥狀應屬于血證之“嘔血”“便血”范疇。多因飲食不節(jié)、濕熱濁邪或藥毒刺激、情志不遂等因素損傷脈絡、血溢脈所致,嘔血之出血部位多在胃及食管,便血部位多在胃、腸,但病變亦常與肝、脾有關[1]?,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消化性潰瘍并出血多是由酒類、辣椒、牛肉等刺激因素誘發(fā),而潰瘍本身則是引起出血的基礎條件。消化性潰瘍并出血屬于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同時也是內(nèi)科急危重癥之一[2,3]。我院消化科于2007年7月—2008年6月采用胃鏡下病灶出血處直接噴灑微米大黃炭聯(lián)合口服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7月—2008年6月選取我院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病人240例,男182例,女58例,年齡16歲~72歲;入院后均經(jīng)急診胃鏡檢查確診,其中胃潰瘍出血83例,十二指腸潰瘍出血157例;出血量小于1 000 mL者 228例,大于 1 000 mL者12例;嘔血伴黑便17例,單純黑便 223例。隨機分為去甲腎上腺素對照組(對照組)、微米大黃炭噴灑治療組(治療1組)和噴灑聯(lián)合口服微米大黃炭治療組(治療2組)3組,每組80例。
1.2 治療及護理方法
1.2.1 治療方法 胃鏡采用Olympus XQ-260胃鏡,進入消化道找到出血灶后充分吸引沖洗,必要時更換體位以便充分暴露病灶。明確病灶后,仔細觀察病灶性質(zhì)(如懷疑為惡性病灶應先鉗取病灶組織活檢),然后將導管對準病灶。①對照組將0.08 g/mL去甲腎上腺素稀釋液20 mL~40 mL噴灑在病灶表面,以秒表記錄止血時間,將胃鏡留置胃內(nèi) 3 min~5 min,見病灶未再出血后將胃鏡退出,24 h后再用胃鏡觀察有無再出血,必要時追加治療。②治療1組將0.1 g/mL的微米大黃炭(我院制劑室制備,批號200206)懸濁液20 mL~40 mL噴灑在病灶表面,直至病灶表面形成顆粒狀物覆蓋后以秒表記錄止血時間,將胃鏡留置胃內(nèi)3 min~5 min,見病灶未再出血后將胃鏡退出,24 h后再用胃鏡觀察有無再出血,必要時追加治療。③治療2組內(nèi)鏡下治療方法同治療1組,同時給予口服微米大黃炭10 g,每天1次,共3 d。術后禁食12 h,監(jiān)測生命體征。
1.2.2 護理方法
1.2.2.1 心理護理 由于該治療在胃鏡下進行,病人對胃鏡操作過程不了解,多數(shù)病人有焦慮不安的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在術前同病人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介紹本操作的基本原理、操作過程及操作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惡心、咽喉不適以及治療達到的止血效果、術中應對方法,介紹成功病例。在護理操作中多關心病人,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增強其治療信心。
1.2.2.2 治療前準備 詳細了解有無胃鏡操作的禁忌證。操作前與病人或家屬簽好治療同意書及疾病知情書。術前行血常規(guī)、血型、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等檢查。插鏡前協(xié)助病人取左側臥位,全身放松,系好一次性牙墊,并使用多功能心電監(jiān)護儀觀察病人心率、血氧飽和度及血壓情況。
1.2.2.3 治療時護理 插鏡時輕聲安慰病人不要緊張,使用有效的身體語言如輕拍病人肩部、鼓勵表揚病人與醫(yī)護配合好;有惡心時囑病人采取適當深呼吸;協(xié)助醫(yī)師將注射管對準出血部位噴灑微米大黃炭,準確計時;術中密切注意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及意識的變化。因胃鏡留置胃內(nèi)3 min~5 min見病灶未再出血后才能將胃鏡退出,故部分病人出現(xiàn)不能耐受,要求拔除胃鏡,經(jīng)解釋告知結束時間及講解留置的目的,確保治療效果后,病人能積極配合直到治療結束。
1.2.2.4 治療后護理 操作結束后取出胃鏡,撤除一次性牙墊;做好口腔護理,監(jiān)測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無異常及將病人送入病房,保持病房環(huán)境清潔、舒適;協(xié)助做好生活護理。
1.2.2.5 微米大黃炭口服的護理 口服微米大黃炭10 g,每天1次,共3 d。因微米大黃炭為中藥燒炭及特殊工藝制成,色黑,為防止牙齒染黑,囑病人用吸管吸入后再用清水漱口。
1.2.2.6 健康指導 指導病人術后禁食、禁水12 h,保持水、電解質(zhì)功能平衡。出血停止后飲食可進清淡、健脾固攝、補氣養(yǎng)血的流質(zhì),以后逐漸給予半流質(zhì)及軟食,飲食宜溫涼,少食多餐,禁食生硬、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4];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有無惡心、嘔血、腹痛、黑便、腸鳴音亢進等再出血表現(xiàn)。
1.3 觀察指標及止血標準 在胃鏡下記錄病人的平均止血時間和止血成功率。術后記錄病人黑便及嘔血的次數(shù)、血紅蛋白量以判斷止血療效。各組病人于24 h行胃鏡觀察有無活動性出血,用藥后大便隱血陰性或下降2個等級為顯效,大便隱血下降1個等級為有效,大便隱血等級提高或24 h后胃鏡檢查仍出血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率的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試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病人止血時間和止血成功率比較(見表1)
表1 3組止血時間和止血成功率比較
2.2 3組病人黑便及嘔血次數(shù)、血紅蛋白含量比較(見表2)
表2 3組病人黑便及嘔血次數(shù)、血紅蛋白含量比較±s)
表2 3組病人黑便及嘔血次數(shù)、血紅蛋白含量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黑便次嘔血次血紅蛋白g/L對照組 80 4.31±1.52 0.64±0.77 8.42±3.89治療1組 80 2.56±1.781) 0.38±0.611) 8.21±2.56治療2組 80 2.14±2.012) 0.31±0.592) 8.34±2.54與對照組比較,1)P<0.05;2)P<0.01。
2.3 3組止血效果比較(見表 3)
表3 3組止血效果比較
中醫(yī)無消化性潰瘍并出血之說,根據(jù)臨床癥狀應屬于血證之“嘔血”“便血”范疇。分虛實兩端,或由熱迫血妄行,熱傷胃絡,絡傷血溢,而離經(jīng)之血留于胃中,積于腸道,致氣機壅塞,使新血不能安行而溢于胃中,若進一步發(fā)展則血氣重損,脾氣不足,心腎陽虛,不能統(tǒng)血攝血;或因氣不攝血,氣虛不能攝血,血不循經(jīng),溢于脈外或二者兼夾而發(fā)病?,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出血是消化性潰瘍的一個危險而較多見的并發(fā)癥,是常見的內(nèi)科急癥,10%~35%病人嚴重時可危及生命[1],胃鏡下止血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非手術治療方法[5],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我科采用微米大黃炭胃鏡下噴灑治療,其大黃的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大黃止血的有效成分A(A-兒茶素)、B(沒食子酸)能促進血小板生成、黏附與聚集,縮短凝血時間,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等[6]。根據(jù)中藥“燒炭存性”的原理[7],將大黃制成大黃炭,使其瀉下作用減弱,而止血吸附作用增強。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2組和治療1組的止血成功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治療后病人黑便、嘔血次數(shù)以治療2組效果最好,治療總有效率較高,說明采用胃鏡下噴灑微米大黃炭聯(lián)合口服的方法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療效優(yōu)于單純胃鏡下噴灑去甲腎上腺素。微米大黃炭為炭劑,可直接吸附作用于出血病灶,口服及噴灑后在潰瘍表面覆蓋,形成保護膜,并促使?jié)兠嬗?微米大黃炭為中藥制劑,無副反應,無局部刺激,作用安全,止血效果好。在治療前、中、后過程中配合周密細致的護理、情志飲食調(diào)護,及時給予疾病健康指導,使病人安全接受治療??梢?規(guī)范化的護理是確保其治療效果的重要措施。
[1]鄒兵.上消化道出血的中醫(yī)藥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2(2):275-276.
[2]王圣華.內(nèi)鏡下微波治療非門脈高壓上消化道出血[J].內(nèi)科急危重癥雜志,2002,8:193.
[3]何金蘭,黃水英,郭少蓮.急診胃鏡診治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9,7(8C):2176-2177.
[4]商燕畦,辛玲芳.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常規(guī)[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2004:28.
[5]趙榮,王燕.胃鏡下注入中藥治療上消化道疾病[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6,28(5):45.
[6]段景文,彭建國.大黃止血合劑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4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5,9:985.
[7]葉定江,張世臣.中藥炮制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