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敘述在“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二)?!币还?jié)中,以演繹推理為主線,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式”習方式,進行“模擬探究F1,產生配子的種類和比例”的實驗,強調遺傳因子在配子形成時的分離和自由組合。
關鍵詞 自由組合教學設計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學習生物學史,從某種程度上說,既學習了生物科學本身,又學習了生物學家所具有的科學情感、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從而提高了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培養(yǎng)了科學素養(yǎng)。因此生物學教師應在生物科學史教學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和場所,創(chuàng)造出切實可行的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方式、方法。下面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一節(jié)為例。
1 教材分析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一節(jié)是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內容,是在前面學習了“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一)”的基礎上,以孟德爾發(fā)現(xiàn)的遺傳因子的實驗過程為主線,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簡單(1對)到復雜(多對),層層深入地展開討論,又一次領略科學探究方法——假說演繹法,是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的,即在觀察和分析雜交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通過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設,再通過實驗對假設進行驗證,然后運用數學統(tǒng)計方法分析數據并提出結論,突出科學史和科學方法的教育,讓學生猶如親歷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從濃郁的歷史感中獲得科學知識和對科學方法的領悟。本節(jié)內容也是學習第二章“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的重要基礎,并為后續(xù)學習生物變異和進化奠定基礎。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①闡明孟德爾的兩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②運用假說演繹法,解釋和分析自由組合的現(xiàn)象;③闡明孟德爾的自由組合定律,并能應用自由組合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xiàn)象;④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獲得成功的原因;⑤說出基因型、表現(xiàn)型、等位基因的含義。
2.2 能力目標 、①運用模擬實驗,說明遺傳因子通過自由規(guī)律產生配子類型及比例;②進一步闡明“假說——演繹法”,提高邏輯推理能力;③嘗試用遺傳學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根據實驗結果判斷性狀的顯隱關系及基因型,解決與自由組合定律相關的計算問題。
2.3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孟德爾對遺傳定律探究過程的學習,體會科學家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4 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一本小節(jié)的教學重點是解釋自由組合現(xiàn)象和闡明自由組合定律,教學難點是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的解釋;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獲得成功的原因。
3 教學過程
3.1 引入新課
偉大的遺傳學之父孟德爾在完成了一對相對性狀的研究之后,并沒有停下科學探索的腳步,在繼續(xù)觀察花園里豌豆的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疑問。他發(fā)現(xiàn)就子葉顏色和種子形狀來說,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黃色圓粒的,一種是綠色皺粒的。教師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是不是粒色的遺傳因子對決定粒形的遺傳因子有影響呢?黃色的豌豆一定是飽滿的、綠色的豌豆一定是皺縮的嗎?提出的問題是:兩對相對性狀是如何遺傳的?
3.2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過程
3.2.1 觀察兩對相對性狀的實驗,發(fā)現(xiàn)問題
多媒體課件展示孟德爾兩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教師提問:假如你就是遺傳學奠基人——孟德爾,你看到這一實驗現(xiàn)象和統(tǒng)計結果,你最想知道哪些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并發(fā)現(xiàn)問題:“F1的性狀表現(xiàn)都是顯性嗎?F2為什么會出現(xiàn)新的性狀表現(xiàn),新性狀組合的類型與親本性狀有什么關系?F2為什么會出現(xiàn)9:3:3:1的性狀分離比例?”
3.2.2 分析問題、提出合理假設
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留給學生時間,讓其自主探究,尋找結果。學生討論結束后,師生共同總結。首先,學生對2對相對性狀分別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每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都遵循分離定律,從而得出F1的性狀表現(xiàn)都是顯性,學生可以判斷出顯隱關系:黃色對綠色顯性,圓粒對皺粒顯性。然后學生發(fā)現(xiàn)新性狀類型其實就是原有的親本性狀的重新組合。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9:3:3:1=(3:1)2,也就是性狀重組的同時發(fā)生的比例重組。
新的疑問又產生了:F2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的遺傳現(xiàn)象?對于這一現(xiàn)象如何解釋呢?教師及時點撥學生回憶孟德爾對1對相對性狀遺傳表現(xiàn)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難得出性狀組合的背后也必然是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發(fā)生自由組合。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性狀與遺傳因子的關系作出假設,即2對相對性狀分別受2對遺傳因子控制,用Y-y控制子葉的黃色和綠色,用R-r控制圓粒與皺粒。‘根據該假設,學生可以寫出雙親的遺傳因子組成,進而得到F1的遺傳因子組合為YyRr。
YyRr會產生什么樣類型的配子呢?孟德爾的假設是在F1代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開,不成對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孟德爾的假設大膽的去推測YyRr產生的配子種類及比例。然后通過設計模擬實驗,學生動手實驗,驗證學生的推測是否正確。
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學具——元和五角的硬幣各25枚分發(fā)給學生,同桌兩個一組,一元和五元的正面分別代表Y、R,一元和五元的反面分別代表y、r。首先向空中投擲這兩枚硬幣,硬幣落在桌子上后,記錄這兩枚硬幣的字母組合方式,每一組記錄10次數據,最后總結數據,得到F1產生的四種配子及比例為1:1:1:1。這樣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直觀地體驗并總結出F1產生的配子的種類及比例,輕松突破學生很難理解的問題。
雜種F1形成配子后,受精時雌雄配子是如何隨機組合的?思考F2的配子結合的方式的種類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合作探究產生F2的情況。讓小組其中一位學生展示本組結果并回答,其他學生做出評價、補充,并對學生的展示結果及回答及時做出肯定,使學生體驗到合作探究學習的樂趣。教師再讓學生用棋盤法,通過學生互評糾正,嘗試完善遺傳圖解b通過學生所寫的棋盤,教師和學生一起挖掘里面的內容(圖1)。
3.2.3 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盂德爾又是怎樣自圓“解釋”的呢?是否可以效仿豌豆雜交實驗(一)用測交法進行檢驗?師生共同討論分析YyRrxyyrr的F1表現(xiàn)型類型及其數量比。通過分析,間接驗證了父本與母本YyRr產生的配子類型及其數量比相同,完成了“對自由組合現(xiàn)象解釋的驗證”教學內容。教師歸納孟德爾自由組合定律的內容。
3.3 孟德爾成功的原因
孟德爾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總結出了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但是,在孟德爾之前,有許多科學家,持續(xù)了近百年的植物雜交實驗,都沒有取得大的進展。那么孟德爾為什么能成功呢?他獲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他的成功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這部分內容將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第11頁中“思考與討論”中的幾個問題,結合自己課前查詢的資料,然后分組進行討論。討論完畢后,由每個小組的交流代表匯報本小組討論的情況,其他小組的學生給其作堂上評價,教師作好組織引導工作,掌握交流情況,最后由教師總結出孟德爾獲得成功的原因及對我們的啟示。
3.4 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再發(fā)現(xiàn)
孟德爾定律一直沉寂了30多年,直到1900年,三位科學家分別重新發(fā)現(xiàn)了孟德爾定律,才漸漸地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遺傳學由此開始發(fā)展起來。1909年,丹麥生物生物學家約翰遜給“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現(xiàn)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什么是表現(xiàn)型和基因型?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教師講解相關知識。
4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深入挖掘了教學內容中科學探究的內涵,讓學生在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體驗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本節(jié)課中教師采用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的學習情境,積極為學生提供提出質疑的優(yōu)質資源,讓學生充分發(fā)散思維,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再通過全體學生的分組討論達到共識。這樣真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也加強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