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一種建立在對人與世界的多樣性、真理的相對性與人性的多面性自覺意識基礎上的理性和明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與人生態(tài)度,是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所存在的差異、矛盾和沖突時所表現(xiàn)的一種成熟通達的美德和境界?!盵1]寬容與縱容不同,寬容不是無原則地認同一切,寬容者有一定的限度,同時,寬容也不是冷漠,寬容是人們的一種自覺品質,是在認同他人的言行有合理價值基礎上的一種積極克制,是對他人自由價值的尊重??傊?,寬容在現(xiàn)代社會是一種重要的必需的品質,而目前我國中小學生中我行我素、專橫跋扈、個人主義等現(xiàn)象盛行,表現(xiàn)出寬容品質的缺失。
一、 當前中小學生寬容品質缺失的表現(xiàn)
1.人際關系冷漠
在學校中遇到事情不善于和同學溝通、交流,對別人的事往往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人是社會的動物,要想在社會上生存就得與他人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而交流、交往則是建立關系的重要條件?,F(xiàn)在,大部分中小學生是獨生子女,上下學時大多有家長接送,放學后基本上也沒有與同學交往的時間,周末和節(jié)假日也都被各種輔導班和特長班所占據(jù)。可以說,學生的交際面比較狹窄,對友情、親情等體驗不深,往往會有漠視感情的現(xiàn)象。如在家中對待父母不冷不熱、談不上什么關心父母;有的連父母的年齡都不知道,更有甚者需要錢的時候才去和父母說話,一般情況下不愿意和父母多說話。在學校與同學、老師交往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狹隘的個人主義色彩,不為別人著想,一味追求自我的實現(xiàn)。
2.學校生活自私
現(xiàn)在的中小學生大多家庭條件非常好,父母對其寵愛有加。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往往看不起那些家庭貧困的同學,對他們的著裝、言行等嗤之以鼻,甚至有的條件較好的學生之間結合在一起形成小團體。在班級中,因為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問題也要惡語相加,甚至有更為不理智的行為。他們總是尋找別人的缺點,不去思考自身的缺陷,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他人的寬容、理解與尊重。
3.學校學習自傲
因為學生的基礎和物質條件不同,一部分學生可以通過請家教或者從網(wǎng)絡等其他渠道獲取知識,因而,認為自己學的知識“多”、“新”,就驕傲自大,遲到、早退、曠課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課堂上不聽老師講課,認為老師的知識“老化”,沒有新鮮感,對老師所講的東西不屑一顧。在同學面前自高自大,認為其他同學視野狹窄,處處不如自己。對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建議不以為然,不愿意接受其他人的合理意見,偏執(zhí)己見。自己取得一點成績就大肆宣揚,顯示自己優(yōu)于別人。
二、 寬容品質缺失的原因探析
1.教育內容的功利化
教育內容的功利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著重教授學生要應試的文化知識,忽視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教育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上,學校往往是根據(jù)學生考試的科目來設置課程和分配課時,考試科目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他如思想品德、音、體、美等課程成為點綴?!翱际裁础本汀敖淌裁础币呀?jīng)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在學生即將面臨考試之時,那些“點綴”也直接被省略掉。在功利化的影響下,教育變成了有用知識的訓練場,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學生在具體的、感性的教育生活中的自由嘗試、真切體驗受到排斥,學生的自我練習、自我學習、主動探索遭受壓抑。在這樣的教育情境中,只有一種價值,那就是實用的知識;只有一種活動,那就是學習;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聽話。教學逐漸形成了一種知識的暴政,寬容完全被拋棄。
2.教師寬容教育的缺位
教師在教育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對學生的智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態(tài)度和教學方式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教師寬容教育的缺位主要表現(xiàn)在教師寬容德行的缺失和教師在教學中的求同心態(tài)兩個方面。教師的寬容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榜樣。教師的道德品質直接影響學生的道德品質。正如烏申斯基所言,教師的道德品質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都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2]。因此,只有寬容才能影響寬容。教育過程是教師言傳身教的過程,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有可能學習和模仿,特別是思想品德這方面。
3.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影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網(wǎng)絡通訊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逐漸普及,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ヂ?lián)網(wǎng)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網(wǎng)絡可以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資料,可以實時地相互交流;另一方面在網(wǎng)絡中隱藏著大量不健康的信息,這對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來說,往往很容易受到侵害,使一些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想法,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導致學生民族觀念逐漸減弱,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淡薄、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有的學生沉迷網(wǎng)絡,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中找到了“自由”,擺脫了社會的管理和控制。這樣容易產(chǎn)生為所欲為的沖動,很容易忘記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
三、 培養(yǎng)學生寬容品質的教育策略
1.要注重寬容品質的培養(yǎng)
首先,要形成寬容的教育理念。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寬容依賴于教育,教育為寬容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培養(yǎng)具有寬容品質的個體,并且通過“寬容的個體”發(fā)揮智慧、才能,培養(yǎng)出具備寬容品質的族群和制度。可以說,寬容教育的目的是向人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傳播寬容理念,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寬容意識和態(tài)度,使他們養(yǎng)成寬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最終形成寬容的存在方式。培養(yǎng)具有寬容品質的“寬容個體”是寬容教育的根本目的,主要包括培養(yǎng)個體的不干涉意識、尊重意識、公共理性、公正意識以及全球視野與胸懷。在一定意義上,寬容不僅是一種教育境界,更是一種教育智慧[3]。其次,要通過多種途徑增進學生的寬容意識。如舉辦一些文體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真正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因為集體觀念的培養(yǎng)不僅是寬容意識的橋梁,而且能克服“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還可以利用廣播、電影、多媒體,通過聲像結合、圖文并茂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道德情操;帶領學生參觀名勝古跡,使其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另外,學??稍囍贫ㄓ小叭饲槲丁钡囊?guī)章制度,著力建設更具人性空間的學校管理環(huán)境。
2.教師要踐行“寬容”
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學生。只有深入了解學生,才能寬容學生。許多教師往往把學生看得過于簡單,以至于在他們敏感、微妙的內心活動面前表現(xiàn)出粗心大意、麻木不仁。如果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各種行為的原因,就不會對學生妄下結論以致誤解學生。另外,教師還要善于研究學生的共性和個性,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否則就可能出現(xiàn)錯誤,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其次,要善于自我反思。教師的反思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自我的行為表現(xiàn)及其依據(jù)進行解析和修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能力和素養(yǎng)的過程。寬容的面很廣,賞識教育、皮格諾瑪利翁期待效應都可以成為它的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贊賞、鼓勵、期待都將成為學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它們帶給學生的是發(fā)自內心的震動。巴奴姆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出色的,不管他們如何表現(xiàn),在其內心深處總多少有點積極向上的念頭。如果老師心里這樣定位每位學生,特別是所謂的差生,那么,學校里將沒有差生的存在了。對行為的反思,要找出問題,加以分析,將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這樣才能尋根問源,找到癥結所在。任何新觀念的內化一般都要經(jīng)歷接受、反映、評價、組織和個性化等由淺入深,由不穩(wěn)定到穩(wěn)定的過程。因此,只有不斷地反思,才可能使新的教育觀念在自己頭腦中得以內化,才能使自己的行為不會背離理論與實踐的要求。
3.加強中小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
媒介從來都是雙刃劍,提供信息平臺的同時,也存在著各種不良影響因素。當前,一些大眾傳媒傳播的內容,充斥著不少沖突、暴力、兇殺等陰暗、丑陋的內容。這些不良和有害的信息對正處于知識積累和價值觀念形成階段,世界觀與人生觀尚未成型,但卻具有很強模仿、學習能力的中小學生來說,往往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那些充斥著暴力、色情的信息,具有誘惑力的游戲和賭博類的節(jié)目等,對中小學生造成的有害影響已經(jīng)越來越嚴重。我國大陸地區(qū)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實踐研究正處在起步和實驗階段,國家的課程標準中沒有明確的媒介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但是,從對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理論基礎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小學階段對學生實施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是必需的,也符合我國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新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寬容有一個邊界,超越這個邊界,就走向寬容的悖論。正如波普爾所指出的:“如果人們主張一種絕對的寬容——即使對不寬容者也是如此,而且不保衛(wèi)寬容的社會來抵抗不寬容者的進攻,寬容者就會被消滅,寬容也隨之消失?!盵4]
參考文獻
[1] 朱家存.寬容:主體性教育的又一目標.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3).
[2] 楊四耕,林存華.走向“寬容教育”.思想·理論·教育,2004(11).
[3] 張夢飛,周小花.論大學生寬容品質的培養(yǎng).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統(tǒng)戰(zhàn)理論與實踐,2007(2).
[4] 張俊華.教育寬容的四種境界.中國教育報,2008-06-24(06).(責任編輯付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