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忠縣地屬重慶地區(qū)東部,忠縣方言屬于西南官話區(qū)四川方言片,而忠縣方言作為很有特色的方言,語言研究特別是詞匯研究還處于空白。本文結(jié)合漢語史,對忠縣方言中極具代表性的詞語如“●”、“ 癆”、“費(fèi)”、“魌頭兒”、“瘺”等進(jìn)行了考釋。
關(guān)鍵詞: 忠縣方言 詞義 考釋
忠縣方言詞語考釋與漢語史研究有機(jī)結(jié)合,以忠縣方言證古語,可以用來說明古音古義,改變過去單純平面描寫為主或者單純縱向描寫的研究方式,提高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趣味性與生動性,從而推動方言與漢語史的研究教學(xué),以及音韻學(xué)、訓(xùn)詁學(xué)等的研究教學(xué)。同時,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考釋忠縣方言詞語,可以為四川方言詞匯史研究增加一些更具體的材料,使重慶、四川兩個文化地區(qū)的語言歷史更清晰,有利于巴渝文化的研究。
黃侃先生說:“固知三古遺言,散存方國;考古語者,不能不譣之于今;考今語者,不能不原之于古。世之人或徒慕艱深而多書古字,或號稱通俗而昧于今言,其皆未為懿也?!雹?/p>
忠縣方言和漢語史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忠縣方言屬于四川方言,而忠縣方言作為很有特色的方言,語言研究特別是詞匯研究處于空白,僅有忠縣志中有對忠縣方言的描寫,未把忠縣方言詞語考釋與漢語史研究加以結(jié)合。本文擬就忠縣方言部分詞語進(jìn)行考釋,以求教于大家。
1.●[lāng]:身子小或瘦長。
忠縣方言說●,意思是瘦、長,身體小。方言里就有說“●筋筋兒,瘦殼殼”的,指長得非常瘦。“●巴兒”就是指出生在最后的,或者最后最小的,當(dāng)然就有瘦小的意思。有 “●巴兒豬兒長不大”,“●巴兒指拇兒”,“他是他們屋頭的幺●巴兒”等說法。
“●”是一個古字,據(jù)梁德曼先生考證,在《玉篇》里:“●,力登切。”《龍龕手鑒》:“●也。”●,“力登切”,韻母本不該是āng,忠縣人根據(jù)詞義“與胖對”,改“讀浪之陰平”,相當(dāng)有見地。
同屬四川方言區(qū)的四川部分區(qū)縣也有這個說法,《南川縣志》:“呼體瘦細(xì)曰●,與胖對,讀浪之陰平?!薄冻啥纪ㄓ[》也記童謠:“大指拇哥,二指拇弟,中三娘,王伙計,小●巴,不爭氣?!?《成都方言詞典》引文“王”作“四”,“巴”作“包”)成都西郊說:“幺●巴兒,不爭氣?!?/p>
2.癆 ①[lào]:用毒藥毒。 ②[láo]:癆病,指肺結(jié)核病。
揚(yáng)雄《方言》中有:“癆,凡飲藥、傅藥而毒,南楚之外謂之癩;北燕、朝鮮之間謂之癆;東齊海岱之間謂之眠,或謂之眩;自關(guān)而西謂之毒?!卑],音乖剌之剌,非刺,非癩,“痛也”。漢代地處關(guān)西的巴蜀,照理是該叫“毒”的。
“癆”讀去聲,表示“中藥毒”或“以藥毒之”。忠縣人把毒藥叫[làoyuò]。前幾年,農(nóng)村集上都有帶話筒、喇叭吆喝著賣(癆)耗兒藥的,人們更是出口成章:“耗兒藥,耗兒藥,耗兒吃了跑不脫。買得多,癆得多,免得耗兒壩(做,鋪)窩窩!買得快,癆得快,莫讓耗兒把崽崽帶!”“癆”、“鬧”同音,因此有人寫作“鬧藥”?!鞍A”當(dāng)然可以作動詞用,有人寫作“藥人”,可能是出于注重字義,把名次用作動詞,字面上好理解,但是讀音就困難了。而“毒”原本是“自關(guān)而西”的方言,以后卻廣泛流傳,成為現(xiàn)在“四方之通語”(普通話)了。
“癆”讀陽平聲,如勞。后世一般指“癆疾”。忠縣話中說“害癆病”、“癆病腔腔”,特指患肺結(jié)核病?!梆I癆”本指容易饑餓的胃病,但在忠縣方言中是形容貪吃、沒有好吃相。
3.費(fèi):頑皮。
忠縣方言說“費(fèi)”,讀fèi,意思是頑皮。“費(fèi)得很”“費(fèi)實”,意思是很頑皮?!芭さ劫M(fèi)”、“緊到費(fèi)”意思就是老是在鬧,老是不肯放下,無理取鬧的意思。而“費(fèi)頭子”、“費(fèi)娃兒”是頑皮的孩子。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釋人》:“昭人謂小兒野性不遜曰皮……又曰費(fèi),費(fèi)亦皮一聲之轉(zhuǎn)?!蓖蹙]《新方言雜記》:“今安慶、蕪湖謂小兒好游戲以討人厭曰費(fèi)。”
據(jù)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的《漢語方言大詞典》記載,在冀魯?shù)貐^(qū)如河北滿城、保定,在晉語、蘭銀官話、江淮官話及吳語中都說“費(fèi)”,意思同忠縣方言。在云南新平、貴州大方也有同樣說法,不過字寫作“飛”。
從姜亮夫、王綸等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安徽人、河北人、云南人、貴州人和忠縣人一樣,都用“費(fèi)”或者“飛”表示頑皮的意思,說明不少方言詞語在不同的方言區(qū)往往有共同的含義,很值得進(jìn)行研究比較。而現(xiàn)在有人用一部書中的詞語屬于方言詞語就輕易斷定作者的籍貫,就需要審慎一點,多進(jìn)行方言調(diào)查,了解方言的特征詞,再加斷定。
4.魌頭[qītóu]:便宜。
忠縣話中有“貪魌頭兒”、“吃魌頭兒”、“沾魌頭兒”、“撿魌頭兒”等詞語?!柏濘t頭兒”是說貪便宜;“吃魌頭兒”指白吃,占便宜;“沾魌頭兒”也是占便宜;“撿魌頭兒”是撿便宜的意思,都是占便宜的近義詞。不過這些詞語都帶貶義色彩,來形容那些愛占便宜的人,不宜濫用。
“魌頭”的來源跟古代的儺文化有關(guān)。古代驅(qū)逐瘟疫、惡鬼,要頭蒙熊皮,金面四眼,黑衣紅裳,一手操戈,一手執(zhí)盾,率領(lǐng)上百走卒,浩浩蕩蕩地挨門挨戶去搜鬼索妖,驅(qū)逐瘟疫。熊皮面具叫做“皮魌”(也寫作“倛”或“ ”),到了漢代就稱為“魌頭”了。解放前,小商小販最恨那些估吃霸賒、敲詐勒索的兵痞流氓,每見他們出來四下窺測,準(zhǔn)備伺機(jī)巧取豪奪時,便罵他們是“吃魌頭的”。連“魌頭”也敢吃,真是頭等惡鬼了。
忠縣方言中兒化詞語較多,逐漸地“魌頭”在忠縣話中兒化了。久而久之,“貪魌頭兒”、“吃魌頭兒”、“沾魌頭兒”、“撿魌頭兒”等就成了“占便宜”的近義詞了。
5.瘺:邋遢、破舊,或者骯臟。
忠縣方言說“瘺”,讀lóu,意思是邋遢、破舊,或者骯臟。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杜十娘》:“不以貧窶易人?!雹谡n本注:窮。“窶”解釋為“窮”容易引起誤會,古代地位不高為“窮”,無錢才是“貧”?!案M”與“貧”連用,應(yīng)該是與貧同義或者表示邋遢破舊,因為上文有:“囊無一錢,衣衫都典盡了?!?/p>
《詩經(jīng)·邶風(fēng)·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毛傳:“窶者,無禮也;貧者,困于財?!标懙旅鳌夺屛摹?“謂貧無可為禮?!瘪R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倉頡篇》:‘無財曰貧,無財備禮曰窶?!w窶與貧,對文則異,散文則通?!庇衢小度航?jīng)平議》卷九:“《說文·宀部》:‘窶(筆者按:寠之形誤),無禮居也?!烁M之本義也……凡從婁得聲者并有小義矣,窶從宀,婁聲,當(dāng)為小屋。屋小則堂室奧阼之制不備,宀可以行禮,故曰無禮居。引申之,則凡無禮者皆得謂之窶。毛公此傳是也?!标悐J《毛詩傳疏》:“傳釋窶為無禮者,言無以為禮也,無禮由于無財?!薄稘h語大詞典》解釋為“貧窮得無法備禮物。亦泛指貧窮?!?/p>
以上解釋不當(dāng),“終窶且貧”意思是“不但窶而且貧”,“窶”與“貧”是遞進(jìn)關(guān)系。如果“窶”是無禮或者貧的意思,就難以與“貧”構(gòu)成遞進(jìn)關(guān)系。宋子然指出:“可見‘窶’除了‘貧’義而外,還含有‘陋’義,有的人衣衫形貌不加修飾,則為時俗認(rèn)為不‘禮’,故詩曰‘窶’,四川方言曰‘婁’,它不一定與‘貧’有必然的聯(lián)系。”③實際上,“窶”是邋遢破舊的意思,邋遢破舊與“貧”構(gòu)成遞進(jìn)關(guān)系。古代文獻(xiàn)常見,例如《管子·五輔》:“衣凍寒,食饑渴,匡貧窶,振罷露?!?/p>
注釋:
①黃侃.蘄春語[A].黃侃論學(xué)雜著[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xué)語文室.高中語文(第四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③宋子然.四川方言詞義考釋[J].四川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6).
參考文獻(xiàn):
[1]黃侃.蘄春語[A].黃侃論學(xué)雜著[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王念孫.廣雅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張紹誠.巴蜀方言淺說[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tuán)巴蜀書社,20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xué)語文室.高中語文(第四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忠縣志編纂委員會.忠縣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6]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
[7]宋子然.四川方言詞義考釋[J].四川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0,(6).
[8]梁德曼.四川方言與普通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9]姜亮夫著.姜昆武校.昭通方言疏證·釋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中華書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