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根據(jù)本課程所修內(nèi)容,以及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略談替換法在分析確定語素時的具體用法,以及在運用中的優(yōu)點和缺點。
關(guān)鍵詞: 替換法 運用 優(yōu)點 缺點
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語法單位,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jié)合體。語素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中最為基本的研究對象,可是對語素的確定不同的學者提出不同的觀點方法,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體系,我結(jié)合自己在教學中所使用的教材,以及所遇到的問題,談一談替換法在確定語素時的具體運用,以及在運用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缺點。
替換法是胡裕樹先生首先提出來而后又有許多學者不斷論證的一種確定語素的方法,也有人叫做替代法或切分替換法等。不管怎么稱呼,它的基本意義不變,就是在一個語言片斷中切分出最小的意義單位,然后看這些單位是否能被別的有意義的單位替換,如能替換則說明是語素。如:
蠟燭 清潔
花燭 蠟人 清楚 純潔
香燭 蠟紙 清白 圣潔
火燭 蠟筆 清爽 整潔
經(jīng)過替換發(fā)現(xiàn),“蠟”、“燭”、“清”、“潔”這四個語言單位都可以在不改變基本語義的情況下,分別同其他相關(guān)的語素結(jié)合,所以可以確定這四個語言單位都是語素。
一、具體運用替換法的注意點
(一)一個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的語言片斷,替換時必須是兩個或多個成分同時可以分別被替換,否則這種替換就不符合要求。如雙音節(jié)的語言單位,要確定它是一個語素還是兩個語素,就要看它的每個部分是否都能被替代。若都能被替換,一般地說是兩個語素,如上例中的“蠟燭”和“清潔”,“蠟”“燭”和“清”“潔”都可以替換,所以它們都是語素。如果都不能被替換,說明這個雙音節(jié)語言單位不能分成兩個部分,只是一個語素,如“躊躇”、“徘徊”,“躊”、“躇”和“徘”、“徊”都不能組成其他的詞,也就是說它們不能被任何其他語言單位替換,所以它們都不是一個獨立的語素,合起來成為“躊躇”是一個語素,“徘徊”是一個語素。如果其中一個能被替換,另一個不能被替換,那么這個雙音節(jié)語言單位也不能分成兩個部分,只是一個語素,如“菠菜”、“渤?!保安ぁ焙汀安场笨煞謩e替換為“青菜”或“黃?!?,但“菜”和“?!本蜎]有其他單位可以替換形成“菠□”或“渤□”的詞語了,所以不能作為被替換的單位,“菠菜”、“渤?!倍际且粋€語素。
(二)替換時,替換的單位與被替換的單位必須都是有意義的,否則這種替換同樣不符合要求。如果替換后其中一個是沒有意義的,說明這個語言單位是不能切分的,是一個語素。如“螞蟻”,可分別替換為“工蟻”、“螞蟥”,但“蟥”沒有獨立的意義,不能作為替代單位,“螞”、“蟻”也沒有獨立意義,也不能作為被替換的單位,那么“螞蟻”就是一個語素。
(三)替換時,必須保持結(jié)構(gòu)單位意義的基本一致,替代后的語素義同原來語言片斷中的語素義要保持不變或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馬虎”,若用“老”替換“馬”,用“鞍”替換“虎”,則分別組成“老虎”、“馬鞍”,看似可以替換成功,“馬虎”為兩個語素,但“馬虎”一詞中的“馬”沒有實際意義,而“馬鞍”中的“馬”是有實際意義的,替換前后語素意義發(fā)生變化;同樣的道理,“馬虎”一詞中的“虎”沒有實際意義,而“老虎”中的“虎”是有實際意義的,替換前后語素意義也發(fā)生變化,所以也不能作為替換或被替換的單位,“馬虎”是一個語素,拆開以后二者都沒有任何意義,只有連在一起說才有意義。
二、在教學中運用替換法的優(yōu)點和缺點
(一)優(yōu)點
1.簡便易學。我在教學中曾使用過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中等師范學校教材《現(xiàn)代漢語知識》,其中在“語匯”部分講到語素的概念與辨認,教材著眼于從概念的分析辨認,一看是不是語音和語義的結(jié)合體,二看是不是最小的語言單位。我在教學時補充講述替換法的運用方法,學生普遍反映能理解接受,并可以在辨析語素時具體用到。
2.可以用于大部分詞語中來分析辨認確定語素。替換法的優(yōu)勢就在于它可以用于很大一部分語素的確認。學生在練習中首選替換法來辨認語素,一般都可以做到正確無誤。
(二)缺點
在具體應(yīng)用時替換法也不是萬無一失的,常常容易出現(xiàn)下列問題。
1.替換或被替換的單位是否有意義,有時難以確定。一次完整的替換至少出現(xiàn)四個語素,而且要求四個語素都有獨立意義,否則不符合替換要求,學生在使用時有時難以確定,特別是一些音譯詞的辨認,如“大巴”,“巴”是由音譯詞bus(巴士)而來,逐漸語素化,可替換為“中巴”、“大風”,故“大”和“巴”是兩個語素,可學生在替換時不能確認“巴”到底有沒有意義,會誤以為“巴”是音譯詞,沒有實際意義,故而判定“大巴”是一個語素。
2.學生在使用時簡單理解了替換法,認為能重新組詞的就是一個語素,把同音同形的兩個語素混為一談。如“站立”替換成“站臺”,事實上前一個“站”與后一個“站”中的語素意義完全不同,這兩個“站”是兩個語素,不是同一個語素。再如“草稿”,若“稿”被替換,組成“草圖”、“草案”,“草”的意義保持不變,如果替換為“草地”、“草原”,“草”的意義發(fā)生變化了,那么“草圖”、“草案”和“草地”、“草原”中的“草”是兩個語素,不是同一個語素。這種情況用替換法就弄混了同音同形的兩個語素。
3.對組合能力較弱的語素也不容易判斷。漢語的語素比較復雜,有些語素組合能力較弱,它只能跟某一個語素組合,除此之外再也不跟其他任何語素組合,無法用替換法來檢驗它是否為一個語素。如“翱翔”,可以替換為“飛翔”,卻不可以替換為“翱□”的形式,按照替換法之“一個雙音節(jié)的或多音節(jié)的語言片斷,替換時必須是兩個或多個成分分別被替換,否則這種替換就不符合要求”的替換規(guī)則,似乎可以判斷“翱翔”為一個語素,但“翱”本身有實際意義“展翅飛”,可以認為它是一個語素,所以“翱翔”是兩個語素。再如“烹飪”的“飪”,只能和“烹”組合為“烹飪”,不能替換為其他任何形式,但“飪”有獨立的意義“做飯做菜”,它是一個獨立的語素。若用替換法來辨認,則會作出錯誤的判斷。
4.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一些本來不表義的音節(jié)變成了表義的語素,這種現(xiàn)象有學者稱之為“音節(jié)語素化”。如聯(lián)綿語素的音節(jié)語素化:
鴛鴦——鴛侶?搖 螳螂——螳臂
蜥蜴——巨蜥?搖 蟾蜍——蟾酥
螞蟻——工蟻?搖 蜘蛛——蛛網(wǎng)
鵪鶉——鶉衣?搖 蝴蝶——蝶泳
在這種情形下,如“鴛鴦”是一個語素,而“鴛侶”中的“鴛”,顯然也是一個語素,“侶”也是一個語素,不能因為“鴛鴦”不能替換,只是一個語素,就否認“鴛侶”中的“鴛”是一個語素,“侶”是另一個語素,因為這里的“鴛”就是“鴛鴦”的意思。這一點也是替換法不能解釋清楚的。
總之,替換法在確定語素時有它獨到的優(yōu)勢,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劣勢,我們在學習及運用時要正確把握,從而正確分析辨認語素,為學習漢語知識,更好地表達意思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胡裕樹主編.現(xiàn)代漢語.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秦禮君主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專題.海洋出版社,1990.
[3]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現(xiàn)代漢語知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