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批注式教學是一種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工具書或資料,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感知、揣摩、批注的自主閱讀中提高自讀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它的優(yōu)勢在于變學生的學會為會學,變學習的被動為主動。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嘗試著從何處批注、何時批注和何種形式批注等三方面來指導學生作課文批注。
關鍵詞: 中學語文 批注式閱讀教學 涵義 優(yōu)勢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苯邮苊缹W認為,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確定性,都不是決定性或封閉性的存在,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作品的意義只有通過讀者才能建構,讀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這些閱讀教學的理念無不昭示:閱讀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感悟、理解,學會欣賞與評價,提高學生主體的參與度。也就是說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tài)就是學生帶著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受走向教師。批注式閱讀的教學視點正是學生。
一、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涵義及優(yōu)勢
什么是批注式教學呢?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它有自己特定的涵義。前人的所謂批注,包括批評與詮釋兩個方面,是做學問。其批注主要從內容、形式和方法方面給人以借鑒。而批注式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僅僅是一種學習行為,或者說是教給學生自讀的一種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當然,批注家的批注又完全可以借鑒?;谶@樣的認識,我們給批注式教學作了如下解釋:批注式教學是一種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工具書或資料,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感知、揣摩、批注的自主閱讀中提高自讀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與其它教學方式不同的是,批注式教學的優(yōu)勢在于變學生的學會為會學,變學習的被動為主動?!氨粍樱€性,減掉性靈”的現象,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而批注式教學給學生的是掌握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具備會學的能力。學生在批注與閱讀中所獲得的知識,所形成的能力,比教師的單純傳授好得多。最重要的是學生不只是學會一個知識點、一篇課文,還能把這種學習方法用之于其它課文、課程。這種學習往往會出現的實際情形是:學生的批注有比較多的局限性,而且不一定正確。這是極自然的事。即使是專家,也會出現這些問題。批注式教學在起始階段,只看重學生批注的興趣和熱情而不看重結果,即不以批注的質量為標尺。隨著學生批注習慣的養(yǎng)成,批注的質量要求自然應逐漸被提出來。
二、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教法
(一)何處批注
學生的個性特點,心智水平、生活經驗的差異,決定了閱讀批注的內容不能是預設的,應該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幫助學生找準與文本對話的“生長點”,這樣學生的筆就會“力透紙背”,就會“點石成金”。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生長點”應是:①文本留有的空白點;②文本內容的矛盾點;③對文本理解的疑惑點;④文本描寫的精華點;⑤文本描寫的著重點;⑥文本蘊含的豐富點;⑦文中角色沖突點。
(二)何時批注
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作課文批注,大都安排在學習課文的三個階段:
1.課前自由批注。課前預習是學生初次接觸課文。此時,他們的想法、感受、疑問最多,涉及面也最廣。諸如課文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達方法、寫作特色、精彩語句,以及富有特殊功能的標點、字詞、句段等,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自由批注,也就是給他們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感受的機會,使教師獲得預習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原有的教學方案。
2.課中專題批注。讀懂重點內容,學習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課堂上,師生共同走進文本,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體悟與對流,有美感的激發(fā)與生成,這樣學生獲得的精神滋養(yǎng)就會流瀉于筆端。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專題或學生感興趣的熱點、疑點、難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3.課末擴展批注。課末批注是課堂對話的意猶未盡,也可以是對課堂對話的反思、提煉、總結。學生學完課文,其思想、認識、情感比初讀時必然會有新的提高和深化,此時批注,既是對原有批注的補充、修正、鞏固和提高,又能作適當的擴展,以檢驗閱讀效果,提高閱讀能力。
(三)何種形式批注
1.理解式批注
這是對文本內容的梳理,如《故都的秋》文后有三個問題:a.本篇寫了故都的秋怎樣的景致?b.有著怎樣的人文色彩?c.又是怎樣體現郁達夫散文藝術特點的?學生預習時在書本上一一作了回答,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探究文本價值,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品讀文本,從而形成自己獨到的、充分享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理解、感悟和評價等,這便是理解式批注。
2.拓展式批注
這是對文本的補充、具體化。文本的空白點、豐富點,經過學生的拓展,使得文本更具張力、感染力。“信息的提取要按具體情況進行建構,一方面需要對新信息的意義加以建構,另一方面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1]如《荷塘月色》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底色。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關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依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也許在這個問題上無所謂權威性的唯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才稱得上是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因素的不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3.延伸式批注
這是以文本為輻射點,廣泛吸取與此相關言語材料,引入社會生活事件等。延伸式批注使生本對話更具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青衫”在此是白居易的著裝,它是八九品小官穿的衣服。一個“青”字,本為會意字,為草木初生的形狀,我們由此聯想到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景象,15—25歲是人生最初的階段,叫做“青年、青春期”。上古,讀書人穿著青色衣服,《詩經》里贊美他們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色乃藍天之色,青云比喻高的地位,有“青云直上”之說。漢唐以后,青色“貶值”,“青衣、青領”變成卑賤者的衣服了,傳統(tǒng)戲曲里“青衣”這種旦角總是扮演著如秦香蓮、竇娥、蘇三等社會地位低下、命運悲慘的婦女。官員如穿青衫則表示地位卑微。唐代以后,“青樓”成妓院的專稱了。一個“青”字,儼然一部歷史?!八骶w爾認為,語言作為符號的表達,有兩種必要的作用,一種是語序軸的作用,一種是聯想軸的作用。所謂語序軸,即語言符號橫向結合的順序;所謂聯想軸,即每一個語言符號都會引起縱向的聯想并帶出與它相近的一系列語言”。[2]
4.感悟式批注
這是學生內心情感的流淌。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德國文藝學家堯斯認為:“言語作品的意義不是由作家獨創(chuàng)的,而是由作家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和完成的。”[3]在接受美學的觀照下,讀者成為文學活動中最重要且起著決定性的因素。文本意義的實現必須靠讀者通過閱讀對它進行具體化,從而使文本的不確定性得以消除,學生在與作品、作者、主體間對話后完成了對作家作品創(chuàng)造意義的理解。也只有這樣,文本才變成了真正的文學作品。如我們在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如果僅僅將文本所描述的景象展現在眼前則是遠遠不夠的,還須動用我們的生活體驗與審美情趣,讓學生置身于這秋天傍晚的景象之中,體悟作者漂泊天涯、飽嘗羈旅之苦,然后描述出一幅幅畫面來。此時,既是尊重作品的意義,又是與自身進行了一場對話,這樣的批注更具獨創(chuàng)性,學生在感悟、理解、創(chuàng)造和表達過程中自身得到了提升,重塑了一個嶄新的自我。作品也不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成為學生在感悟、闡釋后形成的情感與形象。
參考文獻:
[1]鄧立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閱讀教學改革的啟示[J].小學語文教學,2004,(5).
[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商務印書館,1980.
[3]堯斯·漢斯·羅伯特.審美經驗論[M].作家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