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為新聞語篇的靈魂,標題是新聞內(nèi)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簡約的文字濃縮了新聞報道中最精華、最值得關注的內(nèi)容。本文試從批判性話語分析的角度出發(fā),以Halliday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框架,從分類、及物性、情態(tài)、轉(zhuǎn)換四個方面對英美新聞標題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客觀新聞報道的相對性及其背后的思想意識操控,最終幫助讀者認清西方主流媒體的本質(zhì),不斷提高自身在解讀外媒新聞標題時的批評性語言意識。
理論基礎
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批評性話語分析作為話語分析多樣的研究方法之一,首先是在1979年由英國語言學家Fowler、Hodge、Kress、Trew等人在《語言與控制》一書中提出的,其源頭為批評語言學。批評性話語分析被認為是批評語言學中最有影響的一種分析,它通過分析大眾語篇來揭示意識形態(tài)對語篇的影響和語篇對意識形態(tài)的反作用。
批評性話語分析在語言學理論和分析方法上吸收了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觀點,主張語言的本質(zhì)與我們對它的需要和它所應完成的功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批評話語分析家們認為使用中的語言同時具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語言的三大“純理功能”,該理論是功能理論與語言意義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根據(jù)Fowler和Fairclough,概念功能指的是說話者對世界及其各種現(xiàn)象的經(jīng)驗;人際功能指說話者對相關現(xiàn)象的態(tài)度和評價,用以在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建立一種關系;語篇功能是上述兩種功能的工具,正是通過語篇功能,說話者才能說出可以被聽話者理解的話語,該功能可以使話語與產(chǎn)生它的上下文及語境發(fā)生聯(lián)系。在批評語言學家看來,語言與社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說話者的話語選擇都是有意或無意地受一些原則支配,即是建立在意識形態(tài)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句式本身就承載和表達了一定的社會意義。因此,語言形式取決于其社會功能,結(jié)構(gòu)的不同既反映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又反過來幫助維持和強化這種差異。新聞語篇作為大眾語篇之一,與意識形態(tài)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而新聞標題則以其精練的語言對新聞內(nèi)容及中心思想進行富有特色的濃縮、概括,使其不僅在語言上具有獨特的風格,還反映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因此,對西方主流媒體新聞標題進行批評性解讀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實例分析
分類性。分類系統(tǒng)是指語篇對人和事物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過詞匯的選擇來實現(xiàn)。語篇的分類體系往往最能反映說話人的世界觀,它給事物加貼的標簽和所下的定義不一定能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因為,在許多情況下都難以擺脫認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響,即對事物和經(jīng)驗的不同看法導致不同的分類原則,因而也最具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如在北京奧運會前夕,西方媒體關于中國空氣污染的報道:
(1)Pollution in China’s Air Creates Concern About Beijing Olympic Games ——VOA Special English, June 24, 2008
從concern這一具有分類功能的名詞不難看出西方主流媒體隱射出的對中國舉辦奧運會的懷疑以及煽動之意。西方媒體不是從客觀層面審視整個中國為成功舉辦奧運會所做的努力與取得的進展和變化,而是用顯微鏡把中國面臨的問題擴大化并最終達到其煽動其他參賽國對中國的比賽環(huán)境感到擔憂的目的,從而給中國帶來不利的影響。
除了上述名詞暗含的分類功能之外,形容詞的分類功能也值得我們注意。同樣是一篇北京奧運會前夕空氣質(zhì)量的報道:
(2)Beijing’s Olympic Quest: Turn Smoggy Sky Blue——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9,2007
Smoggy意為“煙霧彌漫的”,在《紐約時報》的這則標題中,作者有選擇地使用了smoggy這一表示形容詞,顯然違背了新聞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其構(gòu)建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給沒到過中國的運動員留下了惡劣印象。
及物性。及物系統(tǒng)是人們用語言描述現(xiàn)實的基石,它把經(jīng)驗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組過程,表明各種過程的參加者和情景成分,是聯(lián)系外界與語言的橋梁。在韓禮德把及物系統(tǒng)中語言的表達分成的六個過程中,即物質(zhì)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選擇哪一種過程,怎樣安排參與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由意識形態(tài)所決定。因此,就語言的及物性來說,英語新聞標題正是通過不同的小句分類來反映事件的過程或結(jié)果并暗示其所隱含的意義與目的,反映媒體對事件的不同關注點。試比較:
(3)Protests of China Make Olympic Torch Relay an Obstacle Course
(4)Olympic torch relay arrives at final stage of route
(3)是2008年4月7日由《紐約時報》刊發(fā)的新聞報道,報道(4)是由新華社記者撰寫的,登在2008年4月8日中國日報網(wǎng)站。報道(4)向讀者客觀地報道了奧運火炬接力到達了巴黎路線的最后一站,arrive的使用表明該報道力求反映事件的客觀性和非主觀故意性,清晰而又明確地反映出奧運火炬在巴黎的傳遞接近尾聲。而報道(3)通過“make”一詞的使用,則突出了火炬?zhèn)鬟f受到了阻撓,使得這起事件的施動者“protests of China”在整個奧運會火炬?zhèn)鬟f過程中更為突出,完全不符合對奧運這種全球體育盛事非政治化報道的原則,充分暴露了西方主流媒體在我國主辦奧運會乃至中國和平崛起等問題上基于政治偏見和文化差異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的“中國觀”,甚至刻意丑化、矮化的態(tài)度。
情態(tài)。情態(tài)是表現(xiàn)語言人際功能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直接與態(tài)度、觀點等相連。這一功能不僅可以表達個人的愿望、要求他人承擔的義務還表達了發(fā)話人對他所說所寫的態(tài)度以及對事物發(fā)展趨勢的判斷等。人際功能通過語氣系統(tǒng)和情態(tài)系統(tǒng)、稱呼語、人稱代詞以及可以表達講話者態(tài)度的動詞、名詞、形容詞和副詞等具體詞匯來體現(xiàn)。這一功能在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因為新聞語篇不僅僅是簡單的事件報道,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該事件的評論和態(tài)度最能說明相應媒體的“心態(tài)”。有的英語新聞標題使用評注性的情態(tài)附加成分如likely, unlikely, possibly, could, may等詞,表示“判斷、推測”,從整體上表達相應媒體對命題的態(tài)度。
(5)Smog may stop Beijing Olympics marathon——Telegraph, March 18, 2008
(6)Olympic Marathon will still Be a Success Despite Controversy Says IOC President——Elite Feet, March 24, 2008
這兩個標題報道的都是同一新聞,(5)句使用評注性附加成分“may”表明對北京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的成功舉辦表示懷疑,該新聞在下文中提及馬拉松記錄保持者因為空氣原因要退賽,更是表明了該新聞編寫者歪曲事實以偏賅全的立場:一位運動員退賽認為就會影響整個比賽的舉行。而報道(6)使用陳述句,表明了官方立場:“will still”的運用體現(xiàn)了國際奧委會對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的信心。
轉(zhuǎn)換。轉(zhuǎn)換是指兩種語法結(jié)構(gòu)之間的變化關系,被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是語法隱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轉(zhuǎn)換包括被動化和名詞化。英語語篇中的被動態(tài)結(jié)構(gòu)通過調(diào)整主位和述位的不同安排,突出了受動者和動作本身,強調(diào)動作受動者所遭受的迫害,以突出動作發(fā)出者行為的影響。如:
(7)Air pollution forces star to pull out of Olympic marathon——The Independent,March 11,2008
(8)Haile Gebrselassie pulls out of Beijing marathon because of pollution——Times Online,March 10, 2008
這兩個標題報道的是同一事實,“奧運會馬拉松記錄保持者Haile Gebrselassie宣布由于擔心空氣質(zhì)量而要退出北京2008年奧運會”,但由于兩篇報道主位系統(tǒng)和信息系統(tǒng)安排的差異使得報道的角度也各不相同。
結(jié)語
綜上所述,新聞媒體看似公正,但都存在為國家利益和黨派利益進行傾向性報道的事實,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報刊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和觀點。本文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西方新聞標題從分類、及物性、情態(tài)和轉(zhuǎn)換四方面進行批判性分析以期讀者在解讀新聞時,能對其進行批評性分析,尤其是從新聞標題的語言表達中預測文本所持有的態(tài)度和立場,把握媒體的政治意圖。
參考文獻:
1.Carter, R. 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Penguin English, 1993.
2. Fair, C. N.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M].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ing, 1992.
3.Fowler, R., R. Hodge, G. Kress & T. Trew 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9.
4.Hallida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5.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6.陳冬純:《選擇就是意義:英語新聞標題的特點分析》,《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
7.呂萬英:《英文新聞標題批評性分析》,《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5(7)。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