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義,在一個不斷全球化和國際化的信息時代,電影藝術日益成為一種廣泛傳播、影響力超強的大眾文化,這就使得電影欣賞不斷跨越國家、民族、身份、文化等限制,成為不同語種的觀眾所共享的跨文化現(xiàn)象。鑒于英語在世界的普及,英文成為電影在國際上傳播的主要語言,同時,電影片名既是電影文本的濃縮和靈魂所在,也是其主題、情節(jié)、風格、敘事的標志和概括,這就給不同語種電影片名的翻譯提出了一種挑戰(zhàn)。該如何把握語言翻譯在不同語言之間進行轉換,確保電影片名的翻譯不偏離主旨,準確表達內在的含義顯得尤為重要。必須承認,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以及觀眾文化教育背景的不同、欣賞層次的多樣性會給不同的種族、地域、語言、歷史、文化背景的觀眾帶來難題,他們應該如何準確地把握和領會電影所傳達出來的文化和審美內涵呢?
從技術上來看,電影片名的翻譯要注意的四大基本原則即“忠實于原文、對等的文化轉換、較高的美學原則和商業(yè)價值原則”①,在這里我們著重探討翻譯中的文化轉換問題。那么,我們該如何對非本土文化背景的英文電影片名進行跨文化轉譯,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翻譯的基本標準“信、達、雅”之外,我們還需要注意什么呢?通常意義上的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需要符合語言的特定規(guī)范,體現(xiàn)原片名的語言特色,達到與電影主題、風格的完美統(tǒng)一,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電影觀眾欣賞層次的多樣性,不能忽略電影片名吸引觀眾的宣傳效應。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必須追求雅俗共賞、精練生動、形神兼?zhèn)?,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商業(yè)和藝術的雙贏,不僅能給發(fā)行商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它自身也形成一種藝術,使人難以忘懷,耐人尋味,產生良好的藝術審美效果。
在實際的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過程中,為了成功實現(xiàn)電影片名的轉譯,我們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作為一種廣為傳播的文化形式,電影不可能脫離其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它特定的表達習慣和對應于觀眾的審美心理均與此有著深刻聯(lián)系。就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而言,亦有著鮮明的取向和趣味差異,如“東方文化更為注重人文趨向,從整個文化習俗來看,塑造國民性格時更注意禮儀,注重謙和內斂,強調倫理道德觀念,從藝術的表達與接受的角度來看,東方文化更為注重想象和領悟,注重藝術語言的暗示、引申和發(fā)散,注重所謂的藝術的‘意象’和‘意境’,則體現(xiàn)為追求高遠、寧靜、空靈、太虛之境;但西方文化則更直截了當,表達習慣上要求科學嚴謹,強調準確性和邏輯感,表述語言風格上也更為注重言簡意賅”②。這些文化差異在電影名稱上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我國電影名稱注重典雅優(yōu)美,富于象征或詩意,給人留下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而西方電影片名務求準確無誤,傳情達意,這就給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片名的轉譯提出了文化風格上的要求。
文化背景應該是影響觀影者對于電影片名之于電影文本內涵的理解和把握的直接作用因素。因此,譯者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和領會電影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文化范式之間進行轉換的微妙關系,同時應該在本土文化的范疇之內,尋求出符合本土文化表達習慣的,能夠準確表達其中獨特意蘊的特定語言符號,只有高度關注電影生產者的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在轉譯的過程中才不至于出現(xiàn)誤譯、錯譯。另外,譯者也必須照顧觀影者的文化背景和審美傳統(tǒng),將電影的獨特內涵和神韻進行準確表達,完美結合,使觀影者心領神會。這里面也有東西方表達習慣和審美心理的差異。如大衛(wèi)·萊德里恩導演的美國電影“Lolita”,有人譯為《洛麗塔》,這倒也符合原電影片名以及原著小說名,可是如此簡單生硬的直譯,無法對電影內涵和意蘊進行有力的概括,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另一種引用中國宋詩《一樹梨花壓海棠》的翻譯倒是文采斐然,頗見神韻,既形象地傳達了老邁的男主角與自己養(yǎng)女愛欲糾葛的故事內核,又巧妙地借用我國傳統(tǒng)古詩進行傳神概括和表達,這顯然是不同文化背景靈活運用的經典范例。又如影片“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譯作《廊橋遺夢》,電影片名翻譯體現(xiàn)出一種浪漫而缺憾的意境,給人留下“此情只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無窮藝術聯(lián)想。類似的經典翻譯還有《蝴蝶夢》(Rebecca)、《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紅菱艷》(The Red Shoes)、《碧血黃沙》(Blood and Sand)、《壯志凌云》(Top Gun)、《燃情歲月》(Legends of the Fall)、《弦動我心》(Music of the Heart)等。
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涉及語言規(guī)律、文化、心理審美等各種復雜因素,體現(xiàn)出獨特的美學特征。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曾經提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觀點,因此,英文影片名翻譯所應秉承的基本態(tài)度和原則,應該以是否符合觀眾的審美心理為基準。好的電影片名的翻譯能夠給人以審美愉悅,煽動起觀眾的觀影欲望,使其期待一睹為快。如王家衛(wèi)導演的《東邪西毒》的英文譯名“Ashes of Time”,則避免了直譯的窠臼,其中文意思為“時間的灰燼”,既對電影里的超越時空的頹廢和孤獨有所生發(fā)和表達,又與時下興起的小資情調暗通款曲,其藝術效果不言而喻。電影《十面埋伏》取名自中國傳統(tǒng)琵琶名曲,該曲源自歷史上著名楚漢戰(zhàn)爭中的垓下之戰(zhàn),但電影主題卻與之無關,情感上的糾葛與埋伏成為推動故事跌宕起伏的主線。因此,在對電影片名進行英文的翻譯時,譯者就拋開了戰(zhàn)爭典故,直接將之譯為“House of Flying Daggers”,即“飛刀門”,簡潔而且明了。陳凱歌導演的商業(yè)大片《無極》的英文譯名“The Promise”,也是針對東西方觀眾的文化背景和審美習慣上的差異而做出的合理的“轉譯”。應當說,在這樣的“轉譯”中,中國古代文化色彩的韻致和內蘊被抽離和淡薄,但要用簡明扼要的英語翻譯去向西方人解釋博大精深的中國道家思想,仔細想來也是很難完成的工作。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英文譯名為“In the Heat of the Sun”,準確而直觀地表現(xiàn)出了導演在電影作品中所渲染的“文革”時期青少年蓬勃旺盛的生命激情以及充滿男性味道的狂野青春和精神狀態(tài)。
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也出現(xiàn)了一種嘩眾取寵、盲目追求轟動效應的“胡譯”、“亂譯”現(xiàn)象,許多電影片名的翻譯呈現(xiàn)出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狀態(tài),這些會直接影響電影片名的審美價值和商業(yè)價值的實現(xiàn),成為電影片名翻譯實踐中需要格外注意的雷區(qū)。如電影“Things Are Tough All Over”譯為《糊涂寶貝上錯床》,其譯名膚淺粗俗,譯者顯然想要用男女之事來吸引觀眾的眼球,毫無典雅蘊藉之文氣,可謂是等而下之。還有如將“A Night To Remember”譯為《勾魂攝魄》,譯者想要在翻譯里傳達曖昧的性暗示,唯恐非此不能抓住觀眾的好奇心。也有將電影“You’re A Big Boy Now”譯為《艷侶迷魂》,也是出自同一思路。好萊塢電影“The Sound of Music”被譯為《仙樂聲飄處處聞》,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迪斯尼的動漫或卡通。甚至還有把根據(jù)海明威的名作“The Sun Also Rises”改編的同名電影片名譯為《妾似朝陽又照君》,生怕不在女性身上大做文章就不能讓人心動。還有的譯者將一些勁爆刺激的字眼諸如魔鬼、黑色、戰(zhàn)士等頻繁使用在電影譯名中,至于這些字眼和原片內容有多大程度的關聯(lián),則一概不予考慮。這樣,一系列的流行電影片名也就大肆炮制、魚貫而出,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翱倓訂T”、“戰(zhàn)警”和“追緝令”。如阿諾·施瓦辛格因主演《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走紅后,他所主演的電影的中文譯名就全被冠以“魔鬼”一詞,如:“The 6th Day”譯為《魔鬼復制人》、“The Terminator”譯為《魔鬼終結者》、“End of Days”譯為《魔鬼末日》,這些翻譯一味胡編亂譯,宣揚低級趣味,逢迎市場,簡直難言翻譯水平和藝術效果。
鑒于此,對電影片名的翻譯絕對不是一項簡單、輕松的語言轉換工作,而需要譯者對電影本身的文化背景、兩種語言之間的歷史文化差異都要有具體而深入的體悟和領會。東西方觀眾的審美習慣、文化背景和知識結構均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該力圖避免簡單直接,而要采取一定的翻譯技巧,適度考慮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異同及翻譯的可接受性,根據(jù)其思想內容和風格類型來進行靈活處理。
注 釋:
①李紅霞:《英語教學中電影片名的翻譯原則》,《甘肅科技縱橫》,2006(3),第42頁。
②張小舸:《東西方文化差異下的電影片名翻譯》,《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5年,第6卷,第3期,第179頁。
(作者單位: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財貿系)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