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雯
4月17日,北京外籍人才招聘會在北京港澳中心舉辦,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俄羅斯,阿根廷、南非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500余名老外在這里尋找自己的職場新天地。
雖然是周六,Dan還是起了個大早。對著鏡子整了整不久前剛從秀水淘來的領帶,紅色緞面上面揮灑著遒勁多姿的書法字,“中國味”十足。
23歲的Dan是美國杜克大學的畢業(yè)生,由于經濟不景氣,他的同學先前收到的華爾街工作邀請都被取消了。而大多數留在美國的同學找的工作都很奇怪,比如在阿拉斯加當釣魚導游。于是,今年2月,他毅然登上了開往北京的飛機。
今天他趕著去參加的,是他來北京后的第一場招聘會。
800職位虛位以待1500老外“待字閨中”
此時,北京港澳中心里正是人頭攢動。不到10點,二層的招聘現場就被塞了個滿滿當當。延續(xù)了4月3日上海外籍人才招聘會現場的火爆場面,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俄羅斯、阿根廷、南非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500余名老外和Dan一樣,在這里尋找自己的職場新天地。
2010上海外籍人才招聘會圓滿落幕后,4月17日,北京外籍人才招聘會在北京港澳中心粉墨登場。來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安徽、江西、山東等省市,包括中國中央電視臺、首鋼、沈陽遠大、德電(中國)信息通信集成系統有限公司、中國外文局、香港衛(wèi)視、中國人壽、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亞洲捷運、清華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西安高新區(qū)、北京新東方、英孚等60余家用人單位共提供包括語言教師、專業(yè)教師、語言編輯、播音員、雅思考官、企業(yè)管理、高級設計師、工程師、技術顧問等九大類、800余個職位。
自2005年以來,由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辦,中國國際人才網(www.chinajob.com)承辦的外籍人才招聘會已經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成功地舉辦了9屆,但無論在參展單位數量或到場外籍人員數量上,本屆招聘會均屬歷屆之最。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影響的擴大,外籍人才招聘會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歡迎。用人單位希望借助這種當面懇談的方式更全面地了解應聘外籍人員的真實情況,并提高招聘的成功率,而外籍人才更希望通過這種透明互動的形式與更多的單位接觸,以選擇滿意的工作崗位。
企業(yè)展臺人氣爆棚教師崗位熱度不減
Dan來到會場后只轉了兩圈就迅速鎖定目標,在易倍(中國)的展位前排起隊來。在他前面,4個面談的座位已經坐滿,十幾個老外手捧簡歷排隊等侯。半個月前,此情此景在上海外籍人才招聘會現場同樣上演。
在4月3日上海宏安瑞士酒店舉辦的外籍人才招聘會上,上海惟邇茨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和動點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均計劃招聘若干市場營銷類人才。從早晨9點招聘會到下午4點結束,兩個展位前始終是排隊的長龍。據會后統計,在一天的時間內,兩家企業(yè)共接待了100多位應聘者,“我們連吃午飯的時間都沒有”,動點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笑言。
據主辦方介紹,今年招聘會非教育機構的參會數量大幅增加,知名機構參會踴躍??v觀上海、北京兩場招聘會,往屆教育機構參會單位達到65%左右,而今年則降至52.5%。中央電視臺、中國外文局、沈陽遠大、上海電氣電站集團、江西賽維、香港衛(wèi)視、德國電信、華風影視、安集微電子、上海惟邇茨新能源、首鋼、易倍(中國)等國內知名機構及企業(yè)都參加了招聘會,在外籍應聘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在求職者熱捧企業(yè)的同時,記者也發(fā)現,教育類職位作為往屆的需求熱點,今年依然是熱度不減。來自美國的John就是奔著教師崗位來參加北京場招聘會的?!懊绹鴮W生不愛學習,但是中國的學生知道‘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搞笑英語直譯)!我喜歡在中國教書!”專長是Oracle Database的John,目前在北京的一所大學教計算機基礎教程,因為合同即將到期,他開始為自己的下一步做打算。“我喜歡當老師,在這里教書不但成就感足,福利也很好,每年國家外專局都會為我們在北京工作的專家舉辦音樂會,簡直太棒了!希望今天我能找到另一份教師的工作,明年繼續(xù)參加音樂會?!?/p>
會后據主辦方統計,今年教育機構的招聘效果普遍好于往年。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參加北京招聘會的北京師范大學計劃招聘英語外教,要求是2~3年教學經驗,母語為英語的外籍人才?!斑@是我們第一次參加外籍人才招聘會,沒想到會這么火爆。我們帶來的60份資料不到半天就全部發(fā)完了?!北本煼洞髮W的老師說,“很多應聘者不但有教學經驗,而且專攻的就是英文專業(yè),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北本煼洞髮W的老師直言招聘效果超過預期。“我們一共接收了22份簡歷,其中有3個人我們特別滿意,但是實際的招聘計劃只有兩個人,現在已經超標了?!?/p>
中青年人才“群英會”外籍人才求職需求大
在記者隨機采訪的應聘人員中,有的是在中國讀書的留學生,想在中國企業(yè)里面實習;有的是已經在中國工作一段時間,前來尋找“跳槽”的機會;還有外籍人才直接從海外趕來參加本屆招聘會。到場求職者以25~35歲中青年居多,多數有工作經驗。此外,今年參會的外籍人才層次較往屆有普遍提高,近半數應聘人員是碩士以上學歷。畢業(yè)于密歇根州立大學經濟系的Dave告訴記者,他來中國是希望能了解和感受中國的文化,此外中國也處在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外國人也會有很多的發(fā)展機遇?!霸谶@里,一切皆有可能?!?/p>
而在北京工作并生活了11個年頭的Mark則是陪著新婚妻子前來應聘。Mark在北京的一家語言機構教英語,去年,他在招聘會上找到了現在的工作。和他不同,婚前在巴基斯坦一家電信公司工作的妻子,希望應聘的職位是電信工程類的管理工作?!拔业墓ぷ骶褪窃谶@里找的,我希望把我的好運也帶給她。”不但帶妻子來應聘,Mark還把招聘會的信息告訴身邊每一個從國外來的朋友,“我有很多朋友需要找工作,希望這樣的招聘會能多辦幾場。”
用人單位,心態(tài)平和招聘宣傳多管齊下
在北京招聘會現場,中國外文局旗下的中國網、今日中國、外文出版社、人民畫報等6家單位一字排開,吸引了不少求職者駐足?!拔覀儏⒓舆^往年的招聘會,但都是以集團(中國外文局暨中國國際出版集團)的名義招聘,今年這樣分開招聘還是第一次。”在本屆招聘會上,外文局拋出的“繡球”包括編輯、版權銷售經理、翻譯等崗位?!暗侥壳盀橹?,我們對招聘效果還是很滿意的?!蓖馕木值呢撠熑烁嬖V記者。
與以往招聘方希望在招聘會上招
聘到滿意人才這一單一訴求不同,時至今日,招聘方還看重招聘會所提供的與應聘人員的互動效應、信息對接以及宣傳企業(yè)、集團形象的機會?!拔覀円郧耙膊扇∵^網絡招聘的形式,但我們發(fā)現在招聘會上與應聘人員面對面交流的互動性更強,這不但可以使更多的外國人了解我們,同時,聽取在本行業(yè)工作經驗豐富的外籍人才對我們集團運作和發(fā)展的建議也讓我們收獲頗豐。”不僅如此,來參會的應聘者還能把企業(yè)情況及招聘信息散播到身邊的人際關系網,從而產生“輻射效應”。
而對于中央電視臺而言,選擇在國內招聘外籍人才,看重的是專業(yè)技術、文化背景和語言優(yōu)勢。中央電視臺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本次央視主要招聘的是西班牙語、德語、阿拉伯語等外籍人才,從事編導、改稿及配音工作。這就對人才的專業(yè)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但要語言能力達標,更要有專業(yè)的崗位工作經驗?!拔覀兊恼衅盖肋€是很豐富的,有網站招聘、電視節(jié)目中的滾動字幕招聘,以及駐外記者站和使領館的推薦等等,但我們還是希望通過這種招聘會的形式擴大人才儲備庫?!?/p>
良性人才流動雙向人才供求
從2005年1月11日,20個展位、30個外國人的第一屆外籍人才招聘會到如今的火爆場面,主辦方感慨頗多。這一方面體現著外籍人才招聘會的品牌逐漸樹立,另一方面更體現出“洋打工”已逐漸成為中國職場上一支不容忽視的就業(yè)隊伍。他們的到來,體現出中國更加開放,也體現出經濟實力不斷增長的中國正散發(fā)出空前的魅力。
據統計,目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已經突破10萬人,其中各高等院校的留學生已超過2萬人。而就上海而言,在滬外國人的官方數字是15萬人,其中6.8萬人在打工,也有消息說應該不止這個數,因為統計的是有居住證和務工證的,而持旅游身份“飄”在上海的老外,并沒算在其中。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劉松博副教授曾指出,在中國經濟迅猛發(fā)展和國際競爭力大幅度提高的今天,“洋打工”的大量涌人和中國海外人才的回流都反映了中國市場正在從惡性的人才流失轉化為良性的人才流動,從單向的人才供給轉化為雙向的人才供求。
在全球遭受金融危機沖擊的時候,中國經濟表現比預期強勁。在歐美國家尚未完全擺脫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求職者紛紛來中國尋找更好的發(fā)展機會。同時,有很多希望實現國際化的中國大中型企業(yè)也希望通過招聘外籍人士了解外國市場的運作方式。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來自歐美國家的求職者,只要有一定教育水平及工作經驗的,都希望從事管理類職位,而不滿足于從事教師職業(yè)。而非英語國家外籍人員,如菲律賓、印度等國家求職者則對母語為英語的英語教師、專業(yè)課教師職位比較感興趣。本屆招聘會的主辦方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的負責人表示,這種情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國內外籍人員工作市場的現狀: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后第一批來華的外籍人員,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國求職者已經在國內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關系,正逐步深入國內大城市的主流工作市場,擁有與中國求職者越來越平等的機會。市場的日趨成熟,必然激勵他們憑借自己的資質與中國求職者競爭,而不再滿足于一般的英語教師這樣?人門級的職位。
10年來,生活在中國的西方人群體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上世紀90年代,大部分是中年以上甚至已經退休了的技術人員,他們到這里不會費力去學習漢語,逗留的時間相對較短。而現在,有很多西方年輕人來到中國,并且大多數都有一技之長。他們愿意長期留在中國,努力學習中文,努力融入社會,把這里當作事業(yè)發(fā)展的舞臺。正如英孚展位前的宣傳語所言:“這不僅是一份工作,這將改變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