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廣東省潮安縣庵埠華僑醫(yī)院影像科,廣東 潮州 515638
肝內膽管細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einoma,ICC),指起源于肝內膽管二級以遠的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約占全部膽管細胞癌的10%和肝內惡性腫瘤的5%~10%。與原發(fā)性肝細胞癌有很大差別,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均無特異性,術前診斷較為困難,且手術切除為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其CT診斷有一定特征性,故影像學檢查對其早期發(fā)現和治療有重要的意義。我院自1998年收集病例累計11例,結合病理探討其CT表現特點,以期以提高對本病的術前診斷和鑒別診斷水平。
1.1 臨床資料
本組11例,男4例,女7例。年齡32~65歲,平均50歲。病程3~20月,主要癥狀為上腹痛(9例),胸背痛(1例),嘔血(1例),黃疸出現較晚且進行性加重(5例),其他表現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發(fā)熱、及皮膚瘙癢等。實驗室檢查:11例AFP結果陰性。
1.2 CT檢查
本組11例作全肝CT平掃,其中7例作增強掃描,層厚/層距10mm,或層厚8mm/螺距115,經肘前靜脈團注非離子型造影劑(歐乃派克或碘海醇300mgI/ml)100ml,速度215ml/s。所用CT機為Somatom AR T普通CT機或SIEMENS PLUS4螺旋CT機。
2.1 CT平掃 11例中,6例為單發(fā)病灶,5例為多發(fā)病灶。7例位于肝左葉,4例位于肝右葉,病灶大小為5~10cm,平均718cm。4例左、右葉均可見病灶,病灶大小不一,最大者約910cm×410cm。肝內膽管擴張8例,右葉3例,雙側5例,其中1例為肝內外膽管囊狀擴張,膽囊增大,膽管及膽囊內均見多發(fā)結石,在擴張膽管周圍見大片低密度區(qū),見圖1。合并肝內膽管結石5例。肝葉萎縮6例,其中右葉1例,左葉5例。病灶局部肝輪廓凹陷6例。
2.2 增強掃描 5例行動脈期、靜脈期及平衡期三期增強掃描,2例病灶還行3min延遲掃描。根據增強后密度低于、等于或高于肝實質密度分為輕、中、重度強化,增強前后密度無明顯變化為無強化。多發(fā)病灶以其最大者進行觀察。病灶邊緣輕中度不規(guī)則細線狀強化6例,1例邊緣早期無強化而后呈逐漸強化。原平掃呈等或稍低密度區(qū),增強后呈輕度片狀、結節(jié)狀強化2例,中度結節(jié)狀強化3例;輕度線狀強化1例,見圖2。4例病灶在三期內的強化情況無明顯變化,1例呈“快進快出”,1例為緩慢增強。平掃所見的大片低密度區(qū)在三期掃描內強化很輕或無,因此在增強圖像上顯得密度更低,病灶顯示亦清晰。2例延遲掃描中,1例邊緣早期無強化,而呈“延遲強化”,于延遲掃描時出現明顯強化:病灶密度高于肝實質密度,見圖3。另1例邊緣早期網格狀明顯強化,延遲時病灶內仍見片狀明顯強化。增強后可分辨出擴張的膽管,呈小圓點或條狀水樣密度影;3例于病灶內可見擴張膽管。其他表現有:門靜脈受壓、移位3例,門靜脈癌栓1例(左支)。
圖1 CT平掃肝內膽管明顯囊狀擴張,內有多個結石影;其周圍大片肝密度降低,邊界不清
圖2 CT增強掃描:病灶內明顯線狀強化
圖3 CT增強掃描
3.1 肝內膽管細胞癌的CT表現特點
CT平掃上,肝內膽管細胞癌通常表現為不規(guī)則形腫塊,密度較低,邊緣可以清楚,也可不清。由于膽管細胞癌起源于膽管,因此易導致膽管阻塞和破壞,引起膽管擴張。增強掃描表現多樣。腫瘤早期邊緣部增強是一常見征象,可能是由于腫瘤邊緣部的血管相對較多。此外,由于屬于乏血供腫瘤,因此容易出現變性、壞死,壞死區(qū)常較大;其邊緣殘存的纖維間質帶是形成無強化區(qū)邊緣部條索狀強化的基礎,若局部門脈被腫瘤包圍,增強掃描時造影劑充填門靜脈,而使得腫瘤呈線樣強化或網格狀強化;若門脈與擴張的膽管伴行,增強時顯示清楚,可有受壓、移位。本組見病灶內線樣強化3例,網格狀強化2例,病灶周圍門靜脈受壓移位3例,門靜脈癌栓1例。
3.2 病理基礎
肝內膽管細胞癌來源于肝內小膽管或末梢小膽管,在大體標本上腫塊呈灰色,比肝細胞癌質硬,壞死多見,無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膽管細胞癌具有腺癌的一般特征,染色淺淡內無膽汁滴,在癌細胞內、腺管內或間質中,常見伴有粘液分泌。癌細胞中纖維結締組織豐富,部分病灶可見到鈣化。
肝內膽管細胞癌在病理組織學上多為分化型腺癌,中心可有致密的纖維條索,可有壞死囊變,可見衛(wèi)星灶,病理分為巨塊浸潤型,多巨塊型,單結節(jié)型和多個小結節(jié)型,組織學為有較多纖維間質腺癌,癌細胞可分泌粘液及鈣化,腫瘤呈浸潤方式向周圍生長擴展,轉移至周圍組織器官。病理上門脈期逐漸增強及延遲期強化區(qū)為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少量散在的癌組織[2]。所有病例AFP為陰性,與乙肝、肝硬化無直接關系。由于膽管細胞癌易發(fā)生在淋巴管豐富的匯管區(qū),所以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較高。膽管細胞癌雖然多數瘤體較大但很少發(fā)生門脈癌栓形成。
3.3 鑒別診斷
3.3.1 肝細胞癌:增強掃描是區(qū)別二者的重要手段,后者與乙肝病毒感染有關,往往有肝硬化的基礎,且發(fā)病年齡較輕,70%有AFP升高,增強曲線為“速升速降”型,邊界往往較清楚(多有完整包膜),常有門靜脈癌栓形成。
3.3.2 肝血管瘤:肝內膽管細胞癌增強后有時較平掃時縮小,而且二者強化持續(xù)峰值都很長且邊緣強化,但是增強時動脈期血管瘤邊緣呈結節(jié)樣明顯強化,由邊緣到中央集中,密度與同層面較主動脈接近,延遲期血管瘤延遲期大部分或全部被造影劑充填。膽管無擴張等。
3.3.3 肝轉移瘤:延遲掃描對鑒別診斷至關重要,有原發(fā)灶及病史,常為肝內多發(fā)類圓形病灶,環(huán)形強化,延遲掃描強化不明顯。中心壞死可形成“牛眼征”
3.3.4 肝膿腫:臨床有發(fā)熱,白細胞升高,CT上往往出現多層環(huán)形的不同密度帶,一般不難鑒別。 影像上肝內膽管細胞癌確診較為困難,在詳細分析CT表現的基礎上,應結合臨床資料,尤其是膽石術后黃疸復發(fā)或未減輕者應高度警惕。當平掃征象不典型時,加用增強掃描尤其是延遲掃描有助于診斷,或必要時行病灶穿刺活檢。
綜上所述,肝內膽管細胞癌CT表現有一定的特征性,在實際工作中,既要詳細分析CT表現又要結合臨床資料,注意與肝細胞肝癌、血管瘤、肝膿腫等其它肝臟疾病鑒別,對肝內膽管細胞癌做出正確的診斷,必要時需肝穿刺活檢定性。
[1]吳恩惠,主編.醫(yī)學影像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654.
[2]梁長虹,胡景,關月歡,等.周圍型肝內肝管癌的CT影像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3,27(12):869.
[3]周康榮,主編.腹部CT[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3.43-44.
[4]李子平,鄭可國,許達生.膽管細胞型肝癌的CT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12):825-829.
[5]吳義忠,陳義雄,吳劍波,等.肝內膽管細胞癌的CT特征與病理對照研究[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1999,17(3):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