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
(吉林省社會科學(xué)院高句麗研究室,吉林長春130033)
樂浪郡太守考
趙紅梅
(吉林省社會科學(xué)院高句麗研究室,吉林長春130033)
西漢武帝滅衛(wèi)氏朝鮮后,于原衛(wèi)氏朝鮮疆域內(nèi)設(shè)立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四郡,其中樂浪郡屢有遷徙。然目前學(xué)界對樂浪郡的最高長官——樂浪太守鮮有關(guān)注。通過對史料的鉤沉,試圖將見于史籍的關(guān)于樂浪太守歷任情況的零散資料予以梳理,并通過對樂浪太守事跡的介紹來展現(xiàn)樂浪郡在開發(fā)和鞏固東北邊疆中的作用。
樂浪郡;樂浪太守;劉憲;王遵;劉茂;張統(tǒng)
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在滅亡衛(wèi)氏朝鮮后,于原衛(wèi)氏朝鮮疆域內(nèi)設(shè)置了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以統(tǒng)轄該地,《資治通鑒》武帝元封三年條記為:“樂浪郡,治朝鮮縣,蓋以右渠所都為治所也。臣瓚曰:《茂陵書》:臨屯郡治東暆縣,去長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領(lǐng)十五縣。玄菟郡,本高句驪也,既平朝鮮,并開為郡,治沃沮城,后為夷貊所侵,徙郡句驪西北。真番郡治霅縣,去長安七千六百四十里,領(lǐng)十五縣”(《資治通鑒》,卷21)。樂浪郡初置于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但西漢初期樂浪郡太守的任職情況史載闕如。從已掌握的史料來看,最早見于記載的樂浪郡太守是劉憲,于西漢末年任此職。將目前見于記載的15位樂浪太守依任樂浪郡太守一職的先后順序排列為:劉憲、王調(diào)、王遵、吳鳳、張岐、涼茂、鮮于嗣、劉茂、張統(tǒng)、裴嶷、鞠彭、馀句、游鱔、趙隗、慕遺等?,F(xiàn)將歷任樂浪郡太守簡況列表如下:
表1:歷任樂浪郡太守一覽表
馀句372年《晉書·太宗簡文帝紀》游鱓慕容熙朝廣平任《晉書·游明根傳》趙隗魏張掖酒泉《北史·趙才傳》慕遺495年《南齊書·蠻東南夷傳》
上表將歷任樂浪郡太守情況簡單予以介紹,在15位樂浪郡太守中,任職時間基本可知者主要有12位:劉憲,25年;王調(diào),25-30年;王遵,30年;張歧,191年前;鮮于嗣,景初中;劉茂,245年;張統(tǒng),313年;鞠彭,338年;馀句,372年;游鱓,慕容熙朝;趙隗,魏;慕遺,495年。在15位樂浪郡太守中,籍貫可考者7位:王調(diào),樂浪人;吳鳳,陳留長垣人;張歧,甘陵人;涼茂,山陽昌邑人;裴嶷,河?xùn)|聞喜人;游鱓,廣平任人;趙隗,張掖酒泉人。以下將對每一位樂浪郡太守予以詳細介紹:
劉憲(?-25)
劉憲是目前見于史籍記載明晰可考的首位樂浪郡太守?!逗鬂h書》卷76《王景傳》:“更始敗,土人王調(diào)殺郡守劉憲,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①劉憲任樂浪郡太守于更始年間(23-25)。西漢末年政局混亂,更始為西漢末年綠林起義軍所建政權(quán)的年號。天鳳四年(17),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集結(jié)數(shù)百饑民以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為根據(jù)地,舉旗造反。綠林軍發(fā)展迅速,兩三個月就已增至七、八千人,王匡、王鳳也因此成為綠林起義軍的領(lǐng)袖。地皇二年(21),荊州牧調(diào)集兩萬大軍進攻綠林軍,王匡率起義軍奮勇抗擊,在云杜(今湖北沔陽西北)大敗王莽軍隊。起義軍乘勝攻占了竟陵(今湖北天門縣),繼而進軍云杜(今湖北京山)、安陸(今湖北安陸東南)等地,起義軍發(fā)展到數(shù)萬人。公元22年,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帶發(fā)生瘟疫,綠林軍損失過重,決定兵分兩路轉(zhuǎn)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等率領(lǐng)西下南郡(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另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lǐng)北上南陽(今河南南陽),稱之為“新市兵”。新市兵進攻隨縣時,平林(今湖北隨縣北)人陳牧、廖湛率眾響應(yīng),又稱之為“平林兵”,后來西漢宗室劉玄參加了平林兵。南陽大地主劉演、劉秀兄弟也率家兵響應(yīng),并眾七八千人,稱之為“春陵兵”。從此,綠林起義軍隊伍的組織成分越發(fā)復(fù)雜起來,領(lǐng)導(dǎo)權(quán)也逐漸從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lǐng)的手中轉(zhuǎn)被劉玄、劉秀等地主階級分子所掌控。綠林起義軍于公元23年擁立漢宗室劉玄為帝,恢復(fù)漢室,改年號為“更始”。王匡、王鳳為上公,劉演為大司馬,劉秀為太常偏將軍。此后,綠林起義軍又稱為漢軍。
更始元年(23)九月,綠林軍在各種反莽勢力的配合下,順利攻占長安。王莽逃至漸臺,被商人杜吳所殺,至此,結(jié)束了莽新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是年十月,劉玄都洛陽。翌年,又移都長安。更始政權(quán)遷都長安后不久,劉玄很快暴露出了其地主階級的本性,晝夜宴飲,大肆屠殺起義將領(lǐng)申屠建、陳牧、成丹等人,王匡、張印等率眾歸附赤眉起義軍。此時,赤眉軍又另立劉盆子為帝,并整頓軍隊,加緊向長安進軍。隨即順利攻占長安,劉玄投降,不久被絞死。公元25年,劉秀稱帝,不久定都洛陽,即為東漢光武帝。從“更始敗”來看,當指綠林起義軍所建更始政權(quán)為赤眉軍所敗之年,即公元25年。劉憲在任職期間內(nèi)被樂浪郡土著漢人王調(diào)所殺,說明在中原大亂期間,樂浪郡這一地方建置仍然是存在的,只是中原的農(nóng)民起義擊破莽新政權(quán)的進程中,樂浪太守劉憲被樂浪郡的土著豪民王調(diào)所殺,卒于樂浪太守任上。
王調(diào)(25-30)
王調(diào),樂浪人,自任樂浪郡太守之職,《后漢書》卷76《王景傳》載:“王景字仲通,樂浪□邯人也?!搁b,為郡三老。更始敗,土人王調(diào)殺郡守劉憲,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建武六年(30),光武遣太守王遵將兵擊之。至遼東,閎與郡決曹史楊邑等共殺調(diào)迎遵,皆封為列侯,閎獨讓爵”,①可以看出,王調(diào)乃是趁西漢末年中原混亂、無暇顧及朝鮮半島之機,殺西漢樂浪郡太守劉憲而自立為“大將軍、樂浪太守”的,此舉并未得到中央王朝的認可。
從《后漢書》卷76《王景傳》的記載來看,王景是樂浪□邯人,其八世祖仲通過海路來到樂浪郡,王景之父王閎能成為“郡三老”,則已成為當?shù)氐耐?,所謂“土人王調(diào)”,當暗示著王調(diào)的族籍為樂浪郡,而非外來者?!逗鬂h書》卷1下《光武帝紀第一下》:(建武六年,30)“初,樂浪人王調(diào)據(jù)郡不服”,②說明此時的樂浪郡未在東漢政權(quán)的控制范圍之內(nèi)。此事也記于《冊府元龜》卷121《帝王部·征討一》:“先是樂浪郡人王閎為郡三老。更始敗,土人王調(diào)殺郡守劉憲,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是歲,帝遣太守王遵將兵擊之。至遼東,閎與郡曹吏楊邑等共殺調(diào)迎遵,皆封為列侯”。③同書卷814:“王閎,樂浪郡人,為郡三老。更始敗,土人王調(diào)殺郡守劉憲,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將兵擊之。至遼東,閎與郡功曹史楊邑等殺王調(diào)迎遵,皆封為列侯,閎獨讓爵”。④王調(diào)于公元25年殺劉憲自立為樂浪太守,建武六年被王閎與郡功曹史楊邑等所殺,盡管王調(diào)任樂浪太守一職未能得到東漢政權(quán)的認可,倒也算是卒于樂浪太守任上。
王遵
王遵是由光武帝派遣去平滅王調(diào)謀反一案的,而王遵應(yīng)當是在平亂前被光武帝任命為樂浪太守的?!逗鬂h書》卷1下《光武帝紀第一下》:(建武六年,30)“初,樂浪人王調(diào)據(jù)郡不服。秋,遣樂浪太守王遵擊之,郡吏殺調(diào)降。”②文中所說“樂浪人王調(diào)據(jù)郡不服”即為《后漢書》卷76《王景傳》中“更始敗,土人王調(diào)殺郡守劉憲,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①之事。東漢王朝在穩(wěn)定了中原政局后,王調(diào)的叛亂隨即引起了東漢政府的重視,平定王調(diào)之亂勢在必行,此次派王遵平亂正是東漢政府在一統(tǒng)中原后開始著手邊疆事務(wù)的表現(xiàn)。同年“秋九月庚子,赦樂浪謀反大逆殊死已下”。②王遵在王景之父王閎等人的幫助下,很快平息了叛亂,順利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使樂浪郡納入到了東漢王朝的有效統(tǒng)轄之下。
吳鳳
吳鳳,字君雅,陳留長垣人,吳祐長子。祖父吳恢,為南海太守。《后漢書》卷64《吳祐傳》:“(吳祐)長子鳳,官至樂浪太守;少子愷,新息令;鳳子馮,鲖陽侯相。皆有名于世”⑤?!秲愿敗肪?83《總録部·世德》:“吳祐長子鳳,官至樂浪太守”,⑥但未見有吳鳳就任樂浪太守之時間的確切記載。從其父吳祐任職于東漢光武帝朝,而吳鳳又為吳祐長子來推測,吳鳳任樂浪太守一職當在東漢初期。
張岐
《九州春秋》中的“樂浪太守甘陵張岐”⑦當指張岐的籍貫為甘陵。《后漢書》卷73《劉虞傳》載:(初平)“二年(191),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沖,逼于董卓,遠隔關(guān)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赍議,上虞尊號。”⑧經(jīng)過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位將領(lǐng)的商議,欲廢董卓而立劉虞為主。韓馥和袁紹派去前往劉虞處進行游說的便是“故樂浪太守張岐”,可推測至遲在公元191年以前張岐曾任樂浪太守一職?!顿Y治通鑒》卷60初平二年條⑨、《九州春秋》⑩與《冊府元龜》卷285《忠室部·忠一》?中均記有此事。
涼茂
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也。少好學(xué),論議常據(jù)經(jīng)典,以處是非?!度龂尽肪?1《涼茂傳》:“太祖辟為司空掾,舉高第,補侍御史。時泰山多盜賊,以茂為泰山太守,旬月之間,襁負而至者千余家。轉(zhuǎn)為樂浪太守”。?涼茂從泰山太守任而轉(zhuǎn)任樂浪太守,在涼茂領(lǐng)樂浪太守準備赴任至遼東時,公孫度割據(jù)遼東,打算挽留涼茂為其效力,阻止他任東漢樂浪太守一職,但是涼茂始終沒有屈服于公孫度的強權(quán)之下。在公孫度向涼茂及手下眾將詢問在曹操離開鄴而遠征之后,鄴城無人把守,想借機率領(lǐng)3萬步兵和1萬騎兵攻鄴,公孫度及其眾將都以為無人能敵,而問及涼茂,涼茂回答:中原大亂,東漢王朝社稷不保,而公孫度擁兵10萬,卻坐視不管而觀成敗,這本不應(yīng)當是臣者所為!而曹操憂國憂民,率領(lǐng)正義之師討伐叛賊,功高蓋世,無人可及。只是在公孫度占據(jù)遼東期間,遼東政局穩(wěn)定,百姓安居樂業(yè),才沒有責(zé)怪公孫氏割據(jù)之罪。公孫度卻要趁曹操出兵平亂之機,不顧朝廷安危出兵攻打鄴,希望公孫度能夠?qū)彆r度勢,量力而為!涼茂的一番話得到了公孫度及在場諸位的一致認可。?“后征遷為魏郡太守、甘陵相,所在有績。文帝為五官將,茂以選為長史,遷左軍師。魏國初建,遷尚書仆射,后為中尉奉常。文帝在東宮。茂復(fù)為太子太傅。甚見敬禮。卒官”?。從涼茂接受樂浪太守的任命后奉勸公孫度的言談舉止以及涼茂后來的宦海生涯中可以看出,盡管涼茂后來得以脫身,但在涼茂受命任樂浪太守時,公孫度的勢力已占據(jù)遼東,尚可控制樂浪郡,才會阻撓涼茂之就職。
鮮于嗣
鮮于嗣任樂浪太守當在明帝景初(237-239)年間。依據(jù)《三國志》卷30《韓傳》記載中的:“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建安中,公孫康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遣公孫模、張敞等收集遺民,興兵伐韓濊,舊民稍出,是后倭韓遂屬帶方。景初中,明帝密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越海定二郡”。?桓、靈末期,韓濊強大,不受樂浪郡的控制,原樂浪郡民大多流入到韓濊。建安期間,公孫康析出樂浪郡屯有以南之地為帶方郡,此后,倭、韓濊皆為帶方郡代管。景初時期,魏明帝在收復(fù)遼東之后,派遣劉昕、鮮于嗣收復(fù)了帶方、樂浪二郡。鮮于嗣任樂浪太守一事也載于《冊府元龜》卷963、《魏志》、《文獻通考》卷324《四裔考一》等。
劉茂
正始六年(245),繼鮮于嗣之后任樂浪太守之職者是劉茂?!度龂尽肪?0《濊傳》:“正始六年(245),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以領(lǐng)東濊屬句麗,興師伐之,不耐侯等舉邑降。其八年,詣闕朝貢,詔更拜不耐濊王。居處雜在民間。四時詣郡朝謁。二郡有軍征賦調(diào),供給役使,遇之如民”。?同書《韓傳》曰:“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其俗好衣幘,下戶詣郡朝謁,皆假衣幘,自服印綬衣幘千有余人。部從事吳林以樂浪本統(tǒng)韓國。分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吏譯轉(zhuǎn)有異同,臣智激韓忿,攻帶方郡崎離營。時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興兵伐之,遵戰(zhàn)死,二郡遂滅韓”。?領(lǐng)東地區(qū)被高句麗攻占后,正始六年(245),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高句麗,將其收復(fù)。
張統(tǒng)(313)
張統(tǒng),前燕慕容廆朝樂浪太守。在這里首先探討的是前燕政權(quán)建立的時間問題。由于前燕存續(xù)的時間較短,文字記載相對較少,在諸多歷史問題上學(xué)界仍眾說紛紜。據(jù)《晉書》卷111《慕容暐載記》載:“始廆以武帝太康六年稱公,至?xí)ニ氖馈ピ谖欢荒?,以海西公太和五年滅,通廆、皝凡八十五年”,受此影響,崔鴻撰《十六國春秋·前燕録》時,以慕容廆朝作為開篇,《通典》、《冊府元龜》、《太平御覽》、《十六國春秋輯補》等書均沿用此說。《通志》卷41中記載為“慕容皝初都和龍,后徙薊,又徙鄴謂之前燕”,《小學(xué)紺珠》、《中州名賢文表》等史書多把慕容皝稱燕王之337年作為前燕建立的時間,東晉也對慕容皝自稱燕王予以承認,《資治通鑒》記為“古者諸侯即位,各稱元年,于是始不用晉年號,自稱十二年”。穆帝永和五年(352)慕容儁稱帝,定都薊城,后遷都于鄴,改年號為元璽,《御定駢字類編》、《讀書紀數(shù)略》等均以永和五年為前燕之始等問題仍未達成共識。?
拙見以為,前燕政權(quán)肇始于慕容廆時期,盡管慕容廆生前沒有得到燕王之封號,但從慕容廆上書太尉陶侃后,陶侃答封抽等書中“車騎將軍憂國忘身,貢篚載路,羯賊求和,執(zhí)使送之,西伐段國,北擊塞外,逺綏索頭,荒服獻欵。惟北部未賓,屢遣征討,又知東方官號,高下齊班,進無統(tǒng)攝之權(quán),退無等差之降,欲進車騎為燕王,一二具之。夫功成進爵,古之成制也。車騎雖未能為國(一作官)摧勒,然忠義竭誠,見于辭表。今騰箋上聽,可否遲速,當在天臺也”(《別本十六國春秋·前燕録一·慕容廆》)的記載來看,慕容廆確有建立獨立政權(quán)之實,只是尚未得到東晉成帝的承認而已,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割據(jù)政權(quán)之屬性。因此,公元313年,張統(tǒng)任樂浪郡太守時即為前燕之郡吏?!顿Y治通鑒》卷88《晉紀十》愍帝建興元年(癸酉、313)條載:“遼東張統(tǒng)據(jù)樂浪、帶方二郡,與高句麗王乙弗利相攻,連年不解。樂浪王遵說統(tǒng)帥其民千余家歸廆,廆為之置樂浪郡,以統(tǒng)為太守,遵參軍事”。?從《資治通鑒》的記載來看,建興元年張統(tǒng)占據(jù)了朝鮮半島的樂浪、帶方二郡之地,在樂浪人王遵的游說下,張統(tǒng)率領(lǐng)樂浪、帶方二郡民千余家歸附慕容廆,故慕容廆所置樂浪郡當是在高句麗攻破樂浪郡后,樂浪郡徙于慕容氏政權(quán)所轄范圍之內(nèi)。此時之樂浪郡當是一個僑置郡,而張統(tǒng)亦是慕容氏政權(quán)統(tǒng)轄下的首任樂浪郡太守。
裴嶷
裴嶷,字文冀,河?xùn)|聞喜人,前燕慕容廆朝樂浪太守?!搬谇宸接懈陕?,累遷至中書侍郎,轉(zhuǎn)給事黃門郎、滎陽太守。屬天下亂,嶷兄武先為玄菟太守,嶷遂求為昌黎太守。至郡,久之,武卒,嶷被征,乃將武子開送喪俱南。既達遼西,道路梗塞,乃與開投廆”?,在裴嶷任西晉昌黎太守期間,其兄裴武卒于玄菟太守任上,裴嶷與裴武之子裴開一同前往玄菟郡奔喪,在到達遼西時受阻而投奔慕容廆,在前燕慕容廆時期裴嶷曾任過樂浪太守之職。根據(jù)《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中記載的裴嶷生平,可以看出以他的才華,在慕容廆時期是得到重用的,“出為遼東相,轉(zhuǎn)樂浪太守”?,裴嶷接任樂浪太守是在出任遼東相之后。
鞠彭(338)
咸康四年(338),鞠彭任前燕慕容皝朝的樂浪太守?!顿Y治通鑒》卷96《晉紀十八》成帝咸康四年(戊戌、338)條載:“皝聞之,嚴兵設(shè)備;罷六卿、納言、常伯、冗騎常侍官。趙戎卒數(shù)十萬,燕人震恐。皝謂內(nèi)史高詡曰:‘將若之何?’對曰:‘趙兵雖強,然不足憂,但堅守以拒之,無能為也’?;⑶彩顾某?,招誘民夷,燕成周內(nèi)史崔燾、居就令游泓、武原令常霸、東夷校尉封抽、護軍宋晃等皆應(yīng)之,凡得三十六城。泓,邃之兄子也。冀陽流寓之士共殺太守宋燭以降于趙。燭,晃之從兄也。營丘內(nèi)史鮮于屈亦遣使降趙;武寧令廣平孫興曉諭吏民共收屈,數(shù)其罪而殺之,閉城拒守。朝鮮令昌黎孫泳帥眾拒趙。大姓王清等密謀應(yīng)趙,泳收斬之;同謀數(shù)百人惶怖請罪,泳皆釋之,與同拒守。樂浪太守鞠彭以境內(nèi)皆叛,選鄉(xiāng)里壯士二百余人共還棘城?!?前燕時期,慕容皝所轄之地先后叛燕而歸附石趙,樂浪太守鞠彭挑選鄉(xiāng)里200多名壯士共同回到棘城。樂浪郡首縣長官朝鮮令孫泳率眾人抵抗石趙,孫泳斬殺王清,收納了王清手下數(shù)百人共抗石虎。鞠彭在卸樂浪太守任后,官至大長秋。
馀句(372)
東晉簡文帝拜百濟王馀句領(lǐng)樂浪太守于公元372年六月,此為虛封,并不是慕容氏政權(quán)的樂浪郡太守?!稌x書》卷9《太宗簡文帝紀》載:(咸安二年,372)“二月春正月辛丑,百濟、林邑王各遣使貢方物。六月,遣使拜百濟王馀句為鎮(zhèn)東將軍,領(lǐng)樂浪太守”。?《冊府元龜》卷963《外臣部·封冊一》:“簡文帝成安二年正月,百濟王遣使貢方物。六月,遣使拜百濟王馀句為鎮(zhèn)東將軍、領(lǐng)樂浪太守。”?百濟王馀句在向簡文帝朝貢后,領(lǐng)東晉“樂浪太守”的封號,代為管理漢時樂浪郡之地,說明此時的百濟領(lǐng)土的一部分曾經(jīng)受樂浪郡管轄,才會在百濟占有這部分領(lǐng)土后由百濟王來代管這部分土地。
游鱔
游鱔,廣平任人,于后燕慕容熙時任樂浪太守。《魏書》卷55《游明根傳》:“游明根,字志遠,廣平任人也。祖鱓,慕容熙樂浪太守”?及《北史》卷34《游雅傳》:“明根字志遠,雅從祖弟也。祖鱓,慕容熙樂浪太守”。?后燕慕容熙朝當指公元401年(光始元年)至公元407年(建始元年),因此,游鱔任樂浪太守一職的時間亦在公元401年-公元407年之間。
趙隗
張掖酒泉人,魏銀青光祿大夫、樂浪太守。《北史》卷78《趙才傳》與《隋書》卷65《趙才傳》均記載:“趙才,字孝才,張掖酒泉人也。祖隗,魏銀青光祿大夫、樂浪太守。父壽,周順政太守”。?趙才的父親為北周時期的順政太守,則趙隗任樂浪太守的時間當在公元432年北魏徙六郡民于幽州之后。
慕遺(495)
齊明帝建武二年(495)時慕遺曾為樂浪太守。此時雖出現(xiàn)關(guān)于樂浪太守的記載,但是,不等于樂浪郡以郡級行政建制仍然存在?!赌淆R書》卷58《列傳三十九·東南夷》載:“是歲,魏虜又發(fā)騎數(shù)十萬攻百濟,入其界,牟大遣將沙法名、贊首流、解禮昆、木干那率眾襲擊虜軍,大破之。建武二年,牟大遣使上表曰:‘臣自昔受封,世被朝榮,忝荷節(jié)鉞,克攘列辟。往姐瑾等并蒙光除,臣庶咸泰。去庚午年,獫狁弗悛,舉兵深逼。臣遣沙法名等領(lǐng)軍逆討,宵襲霆擊,匈梨張惶,崩若海蕩。乘奔追斬,僵尸丹野。由是摧其銳氣,鯨暴韜兇。今邦宇謐靜,實名等之略,尋其功勛,宜在襃顯。今假沙法名行征虜將軍、邁羅王,贊首流為行安國將軍、辟中王,解禮昆為行武威將軍、弗中侯,木干那前有軍功,又拔臺舫,為行廣威將軍、面中侯。伏愿天恩特愍聽除?!直碓唬骸妓残旋報J將軍、樂浪太守兼長史臣慕遺,行建武將軍、城陽太守兼司馬臣王茂,兼參軍、行振武將軍、朝鮮太守臣張塞,行揚武將軍陳明,在官忘私,唯公是務(wù),見危授命,蹈難弗顧。今任臣使,冒涉波險,盡其至誠。實宜進爵,各假行署。伏愿圣朝特賜除正。’詔可,并賜軍號。”?在牟大的上表中提及樂浪太守慕遺兼長史職,并為其請求“伏愿圣朝特賜除正”。
綜上所述,在15位樂浪太守中,馀句與慕遺與其它13位樂浪太守不同,馀句與慕遺是虛封僅能是領(lǐng)樂浪太守職,其它13位樂浪太守則是樂浪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其中出身于官宦之家者有:吳鳳、裴嶷二人。吳鳳為吳祐長子,祖父吳恢為南海太守;裴嶷,父裴昶為西晉司隸校尉。從史籍記載來看,能夠得知樂浪太守來源主要有——涼茂由泰山太守轉(zhuǎn)為樂浪太守;裴嶷由遼東相出任樂浪太守一職。能夠得知卸樂浪太守任后去向的主要有:涼茂,卸樂浪太守任后“徵遷為魏郡太守、甘陵相”?;鞠彭在卸樂浪太守任后,官至大長秋。
注釋:
①《后漢書》卷76《王景傳》,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1版,1973年8月上海第2次印刷,第2464頁。
②《后漢書》卷1下《光武帝紀第一下》,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1版,1973年8月上海第2次印刷,第49頁。
③《冊府元龜》卷121《帝王部·征討一》,中華書局,1960年6月第1版,第1444頁。
④《冊府元龜》卷814《總録部·讓》,中華書局,1960年6月第1版,第9684頁。
⑤《后漢書》卷64《吳祐傳》,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1版,1973年8月上海第2次印刷,第2102頁。
⑥《冊府元龜》卷783《總録部·世德》,中華書局,1960年6月第1版,第9300頁。
⑦《三國志》卷8《公孫瓚傳》,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第1版,1973年1月北京第5次印刷,第241頁。
⑧《后漢書》卷73《劉虞傳》,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1版,1973年8月上海第2次印刷,第2355頁。
⑨《資治通鑒》卷60《漢紀五十二》獻帝初平二年條:“馥、紹竟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赍議上虞尊號。樂浪,音洛瑯。上,時掌翻。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被,皮義翻。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jù)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汙邪!’汙,烏故翻。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lǐng)尚書事,承制封拜,復(fù)不聽,欲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敝腥A書局,1956年6月第1版,1976年10月上海第4次印刷,第1919頁。
⑩《九州春秋》曰“紹、馥使故樂浪太守甘陵張岐赍議詣虞,使即尊號。虞厲聲呵岐曰:‘卿敢出此言乎!忠孝之道,既不能濟;孤受國恩,天下擾亂,未能竭命以除國恥,望諸州郡烈義之士戮力西面,援迎幼主,而乃妄造逆謀,涂污忠臣邪’。”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第1版,1973年1月北京第5次印刷,第241頁。
?《冊府元龜》卷285:“劉虞為幽州牧就拜太尉。初平二年,冀州刺史韓馥、渤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沖,逼于董卓,遠隔關(guān)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赍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紛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處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耶!固拒之。馥等又請虞領(lǐng)尚書事,承制封拜,復(fù)不聽,遂收斬使人”。中華書局,1960年6月第1版,第3354、3355頁。
?《三國志》卷11《涼茂傳》,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第1版,1973年1月北京第5次印刷,第338頁。
?《三國志》卷11《涼茂傳》:公孫度在遼東,擅留茂,不遣之官,然茂終不為屈。度謂茂及諸將曰:“聞曹公遠征,鄴無守備,今吾欲以步卒三萬,騎萬匹,直指鄴,誰能御之?”諸將皆曰:“然?!庇诸欀^茂曰:“于君意何如?”茂答曰:“此者海內(nèi)大亂,社稷將傾,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夫為人臣者,固若是邪!曹公憂國家之危敗,愍百姓之苦毒,率義兵為天下誅殘賊,功高而德廣,可謂無二矣。以海內(nèi)初定,民始安集,故未責(zé)將軍之罪耳!而將軍乃欲稱兵西向,則存亡之效,不崇朝而決。將軍其勉之!”諸將聞茂言,皆震動。良久,度曰:“涼君言是也?!敝腥A書局,1959年12月第1版,1973年1月北京第5次印刷,第338頁。
?《三國志》卷30《韓傳》,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第1版,1973年1月北京第5次印刷,第851頁。
?《三國志》卷30《濊傳》,中華書局,1959年12月第1版,1973年1月北京第5次印刷,第849頁。
?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國關(guān)于前燕的研究多散見于中國通史中的魏晉南北朝史、魏晉南北朝相關(guān)著述、各類東北史、民族史中,而《烏桓與鮮卑》(馬長壽,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6)、《東胡史》(林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鮮卑新論》(張博泉,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東胡烏桓鮮卑研究與附論》(林干、再思,內(nèi)蒙古大學(xué)出版社,1995)、《烏桓·鮮卑文化史》(陳志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等對前燕的部分問題均有建樹,特別是一些博士學(xué)位論文也對前燕問題有所涉獵,諸如北京師范大學(xué)金成淑的《慕容鮮卑文化研究》、四川大學(xué)鄭小容的《慕容鮮卑漢化問題初探》、北京大學(xué)孫危的《鮮卑考古學(xué)文化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吉林大學(xué)陳靚的《匈奴、鮮卑和契丹的人種學(xué)考察》、北京師范大學(xué)李椿浩的《十六國政權(quán)政治體制研究》等文,此外還有部分學(xué)術(shù)論文研究了前燕中的族源、政治、對外關(guān)系、軍事制度、經(jīng)濟政策、漢化等問題,但未見有對前燕進行整體研究的專著。韓國學(xué)者對前燕歷史亦有所關(guān)注,如《中國中世胡漢體制研究》(樸漢濟,一潮閣,1988)、《中國南北朝史研究——以朝貢、交聘關(guān)系為中心》(金鐘完,一潮閣,1995)、《中世東北亞史研究——慕容王國史》(池培善,一潮閣,1993)、《中世中國史與北燕史》(延世大學(xué)校出版部,1998)等著作較為集中地探討了慕容鮮卑問題。
?《資治通鑒》卷88《晉紀十》,中華書局,1956年6月第1版,1976年10月上海第4次印刷,第2769頁。
?《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197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2811頁。
?《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時,諸流寓之士見廆草創(chuàng),并懷去就。嶷首定名分,為群士啟行。廆甚悅,以嶷為長史,委以軍國之謀。及悉獨官寇逼城下,外內(nèi)騷動,廆問策于嶷,嶷曰:‘悉獨官雖擁大眾,軍無號令,眾無部陣,若簡精兵乘其無備,則成擒耳。’廆從之,遂陷寇營。廆威德于此甚振,將遣使獻捷于建鄴,妙簡行人,令嶷將命。初,朝廷以廆僻在荒遠,猶以邊裔之豪處之。嶷既使至,盛言廆威略,又知四海英賢并為其用,舉朝改觀焉。嶷將還,帝試留嶷以觀之,嶷辭曰:‘臣世荷朝恩,濯纓華省,因事遠寄,投跡荒遐。今遭開泰,得睹朝廷,復(fù)賜恩詔,即留京輦,于臣之私,誠為厚幸。顧以皇居播遷,山陵幽辱,慕容龍驤將軍越在遐表,乃心王室,慷慨之誠,義感天地,方掃平中壤,奉迎皇輿,故遣使臣,萬里表誠。今若留臣,必謂國家遺其僻陋,孤其丹心,使懷義懈怠。是以微臣區(qū)區(qū)忘身為國,貪還反命耳?!墼唬骸溲允且??!饲册谶€。廆后謂群僚曰:‘裴長史名重中朝,而降屈于此,豈非天以授孤也?!敝腥A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197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2811頁、2822頁。
?《資治通鑒》卷96《晉紀十八》,中華書局,1956年6月第1版,1976年10月上海第4次印刷,第3018、3019頁。
?《晉書》卷9《太宗簡文帝紀》,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1974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223頁。
?《冊府元龜》卷963《外臣部·封冊一》,中華書局,1960年6月第1版,第963頁。
?《魏書》卷55《游明根傳》,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1974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第1213頁。
?《北史》卷34《游雅傳》,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第1版,1974年10月天津第1次印刷,第1252頁。
?《北史》卷78《趙才傳》,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第1版,1974年10月天津第1次印刷,第2645頁。
?《南齊書》卷58《列傳三十九·東南夷》,中華書局,1972年1月第1版,1974年2月北京第2次印刷,第1011、1012頁。
(責(zé)任編輯:徐星華)
Research on the Prefects of Lelang Prefecture
ZHAO Hong-mei
(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Changchun,Jilin 130033,China)
The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eliminated Wei's Korea and set the Lelang Prefecture,Lintun Prefecture,Zhenfan Prefecture and Xuantu Prefecture of the Han Dynasty in its territory.Among the four prefectures,Lelang Prefecture has already changed its residence often.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prefects of Lelang Prefecture who were written in historical work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Lelang Prefecture which in developing border areas and consolidating frontier defense.
Lelang Prefecture;prefect of Lelang Prefecture;Liu Xian;Wang Zun;Liu Mao;Zhang Tong
K29
A
1008—7974(2010)01—0051—06
2009—04—05
趙紅梅(1977-),女,滿族,吉林省社會科學(xué)院高句麗研究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員,歷史學(xué)博士,吉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