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康 柴 鋒 劉美景 陜西省榆林市痔瘺醫(yī)院 (榆林 719000)
非特異慢性直、結腸炎是人類常見病,我院肛腸科2000年至今根據祖國醫(yī)學肺與大腸相表里及藏象和經絡學說,對 100例非特異慢性直、結腸炎患者進行治療,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病人總數 100例,其中男性 59例,女性 41例;年齡最大 50歲,年齡最小 20歲,平均年齡38歲;病程最長 15年,最短 1年,平均病程 5年零 4個月。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粘液血便,左下腹壓痛等慢性直、結腸炎的臨床表現(xiàn)。
治療方法 方藥組成:玄參、桔梗、當歸、炒白術各15g,麥冬、炒槐米、茯苓、炒地榆、炒荊芥各 10g,甘草3g,大黃 6g。腹痛里急后重加白芍,熱毒熾盛加金銀花、蘆根。腹脹納差加萊菔子,水煎服,煎至 300mL,每次 150mL,早晚服,10d為 1療程。
療效標準 痊愈:自覺癥狀及體征消失,纖維結腸鏡檢查示粘膜恢復正常;顯效:自覺癥狀及體征消失,腸鏡檢查示粘膜僅有輕度炎性改變;好轉:自覺癥狀及體征減輕,腸鏡檢查示粘膜病變有所減輕;無效:自覺癥狀及體征無變化,腸鏡檢查示粘膜病變無改善或加重。
治療結果 痊愈 84例,顯效 12例,好轉 2例,無效 2例,總有效率達 98%。
典型病例 患者姚某,男性,36歲,漢族,已婚。于 2008年 6月 7日,因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xiàn),大便不成形,左下腹隱痛,伴腹脹納差,腸鳴下墜,小便時黃,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浮緩,飲食稍有不慎即發(fā),經中西醫(yī)治療欠佳,近日飲食不潔,腹痛,腹瀉,大便稀溏,3~5次 /d,口服“黃連素”,“復方新諾明”等無效。纖維乙狀結腸鏡檢查:肛外光滑,進鏡順利,直、結腸充血、水腫,有血性粘液,直腸表面有多發(fā)性潰瘍。大便常規(guī):粘液 (+++),白細胞(+++),紅細胞(+++ ),大便培養(yǎng)無致病菌生長,未發(fā)現(xiàn)溶血組織阿米巴,診斷為潰瘍性直腸炎,證屬肺失肅降,脾虛失運,濕熱內蘊,腸絡受損,治則宣肺潤燥,健脾利濕,清熱止瀉,涼血止血。方運健脾利滲湯加萊菔子,金銀花,蘆根,水煎服,煎至300mL,分二次服,每次 150mL,服 1療程后粘液血便消失,大便次數及便質均正常,但仍感食納差,去金銀花加神曲,炒麥芽連服 1療程,自覺癥狀體消失,纖維乙狀結腸鏡檢查粘膜病變消失,隨訪 1年未復發(fā)。
討 論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直、結腸炎屬中醫(yī)“休息痢”、“滯下”范疇。經云“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肺有肅降下行之氣,能促進大腸傳導糟粕。大腸傳導通暢,肺氣才能清肅通利,通大便能清瀉肺熱,開提肺氣能使大腸通暢。充分體現(xiàn)了肺與大腸相表里及其絡屬關系的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并合乎祖國醫(yī)學“異病同治”原理。故方中玄參、麥冬滋陰潤肺;桔梗開宣肺氣;當歸、白術益氣生血;茯苓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炒槐米,炒地榆,炒荊芥諸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大黃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宣肺燥濕,健脾利濕,清熱止瀉,涼血止血之功,故用于慢性直、結腸炎獲得滿意療效。
[1] 凌一揆.中藥學 [M].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85:10.
[2] 李雨濃.中華肛腸病學[M].重慶: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7.
[3] 金 虎.現(xiàn)代肛腸病學 [M].北京 :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