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主要途徑在于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十多年來,筆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探索,得出了結(jié)論是以讀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那么,怎樣才能以讀為本,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高效呢?
一、讀的形式多種多樣,要針對教學內(nèi)容在課堂教學各階段靈活運用。
學生拿到文章,最先應是默讀。默讀是學生獲得文章感性認識,并進一步深入思考的主要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首先要保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安靜的默讀時間。不要怕教學時間不夠用,也不必擔心別人說課堂氣氛沉悶。剛開始,學生默讀目的性不強,默讀任務不明確,科任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一般情況下,學生默讀時必須找出生字詞,理清文章的基本脈絡,尋找出自己理解困難的句段,以待教師講解。時間久了,形成習慣,用的時間就不會太多,若能預習,則在課堂瀏覽回顧一下即可,用時將會更少,并不會影響教學進度。當然,默讀時間和步驟必不可少。默讀的過程是把書面語言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口頭語言的過程,“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邊讀邊思考,有利于對課文的感知、理解、鑒賞和吸收,不必懼怕氣氛不熱烈。另外,默讀時需要有問題意識,可從文章標題入手質(zhì)疑,也可就文章的關鍵詞句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默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為更進一步學習開了個好頭。其次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默讀方法,教會他們克服動嘴現(xiàn)象、擴大視覺距離和幅度,使學生明白,默讀不是朗讀、齊讀,是自己自讀課文,完全可以根據(jù)需要一目十行或只關注重點句段仔細斟酌。再次是要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對默讀效果的檢查。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默而識之”的良好習慣,形成默讀深思和獲取的綜合能力。
接下來,在教師點撥疏導和必要的講解之后,學生要在學習文章中學會朗讀課文。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師范讀、學生單讀、師生合讀等。學生通過各種朗讀,能增強語感,再現(xiàn)意境,加深對課文的感知理解,培養(yǎng)聽的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增強口頭表達能力。老師還可以通過學生朗讀的信息反饋,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進而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第三要熟讀成誦。多讀獲益,古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朗誦,這是“讀”的高層次要求。一般情況下學習完文章之后對學生進行朗誦訓練。朗誦的形式可以是個人讀,也可以是分角色讀。技巧要求更高,語速、語調(diào),甚至動作表情都要到位。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長期訓練,也需要學生推敲揣摩,不斷練習,方能達到。
第四是背誦。背誦是我國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方法,它在默讀和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強化記憶,鞏固閱讀成果,積累語言材料。這對促進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培養(yǎng)記憶能力、提高表達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然,這里所說的背誦,不同于古代學生的死記硬背,而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老師的指點下,理解內(nèi)容,分清主次,把握整體與部分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理清篇段的結(jié)構(gòu)層次,找出行文的線索,捕捉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就能背得快、記得牢。
二、讀的目的各不相同,要對同一文本采取不同的解讀方法。
如散文閱讀,如果強調(diào)對美的感受,則要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典型意象、獨特意境進行審美,并結(jié)合自身體驗達到情感的共鳴,“心有戚戚焉”是其最佳的學習境界。如果本次閱讀是為了應試,則要指導學生看清題目要求,圍繞題干劃定區(qū)間,關注文中表意豐富、雋永的重點詞句,弄清在文中的意思。一般說來,文章記敘、描寫是為了“畫龍”議論、抒情是“點睛”,因此,就要在瀏覽全文的基礎上精讀議論抒情部分。
三、讀的結(jié)果是為了應用,要讀寫結(jié)合,以讀促寫。
高中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寫作基礎,學生通過閱讀他人的文章,借鑒和吸收其精華。優(yōu)美詞句、經(jīng)典篇段、方法技巧等都可以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嘗試應用。另外,學生自己寫出文章,也應自己默讀、朗讀,錘煉字詞、調(diào)整結(jié)構(gòu)、梳理段落、提煉主題,達到學以致用。古人寫詩,“為求一字穩(wěn),捻斷數(shù)根須”,就是在心中推敲思考,以求最佳?,F(xiàn)在學生寫作,初稿完成就認為萬事大吉,這是很不應該的,還應閱讀修改。不要說做到字字珠璣,至少要達到文理貫通,不能讓自己留下遺憾。(作者單位陜西省千陽中學)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