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上出錯的情況難免發(fā)生。有時是教師不慎出錯,有時是學生馬虎或思維不周密出錯。對于前者,我們往往趁學生不注意一改了之;對于后者,我們往往會告訴學生錯在哪里,然后向學生揭示正確的做法。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很少觸及學生心靈深處,學生類似的錯誤接下來還會再犯。相反,如果我們就錯誤做文章,就錯論錯,不但能讓學生對錯誤有個清醒的認識,還能成就更精彩的課堂。
前不久,在教學“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面積”中的問題時,在鞏固練習階段,我出示了這樣一題: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占整個圖形面積的幾分之幾?結果學生幾乎用一致的口吻回答:9/16。并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因為傾斜的正方形可以轉正,陰影正好占9格,所以是9/16。盡管在我的引導下,學生最后還是接受了10/16(5/8)的答案。但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還是給人有“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在討論交流時一位老教師的話給了我啟示,她說:“你為何不考慮學生形成這個錯誤的原因呢?你為何不利用學生的錯誤展開教學呢?就錯論錯,不但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真實想法,還能成就真實精彩的課堂呢!”老教師的話帶給我了很多思考。于是,我對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進行了重新的設計,下面是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片斷:
課件出示題目:(圖略)請同學們冷靜思考。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占整個圖形面積的幾分之幾?
學生沉默思考幾分鐘后,不少小手就舉了起來,我點了幾個同學匯報結果。
生1:我認為是9/16,因為可以把那一個斜的陰影部分把它轉正,正好占9格,所以我認為還應該是9/16。
他的發(fā)言贏得了大多數(shù)同學的贊同。
不對,不對,轉正后不是9格,比9格多。我也聽到了反對方的聲音。
師:看來大多數(shù)的同學都贊成是9/16,我們能不能就說這一題的正確答案是9/16呢?
這時那幾個持反對意見的同學不愿意了,紛紛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呢!
我笑一笑,說:是的。到底哪一方是對的,我們再來聽聽反方同學的意見。
生2:我認為應該是10/16,我是這樣想的,這個直角三角形(指圖中的空白直角三角形)可以和這個直角三角形(指圖中的另一個空白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組成3格,那個直角三角形(也是指空白的直角三角形)還可以和這個直角三角形(另一個空白的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也組成三格,空白的占6格,一共有16格,所以我認為陰影部分是10格,所以是10/16,也就是5/8。
這位同學的精彩回答贏得了大部分同學的熱烈掌聲,但還是有幾個同學固執(zhí)地認為認為答案是9/16。
也許到了該我上場的時候了,我微笑著出示了這一張幻燈片并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那兩條加粗的線段相等嗎?轉正后可以重合嗎?緊接著我出示了轉正后的效果圖。
教室里發(fā)出了幾聲“耶”的聲音和豁然開朗的輕噓聲。啊!原來轉正后不是9格,比9格多。
師:現(xiàn)在明白了嗎?為什么答案不是9/16?
師:剛才生2已經較好地解釋了答案是10/16,還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嗎?
生3:還可以這樣想:陰影部分中有四個整格,我把其余的四個直角三角形兩兩拼在一起也是6格,加上中間的4個整格,一共陰影部分是10格,所以陰影部分占整個圖形的10/16也就是5/8。
教室里又一次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
最后老師借助這張幻燈片加以總結:有的同學從4個沒涂色的直角三角形出發(fā)兩兩組合;還有的同學在陰影部分中選擇四個直角三角形進行重新組合……
新的設計,教師讓學生經歷:“暴露錯誤→鎖定錯誤→究其錯因→獲取正確結論”的過程。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層面:一是讓學生暴露錯誤。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時,教師并沒有急于評判,而是鎖定“錯誤”,故意放慢了教學節(jié)奏,拋出問題到底是9/16還是10/16呢?促進學生思考。二是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在匯報的過程中當大多數(shù)同學認為并接受正確答案是9/16時,教師故作鎮(zhèn)靜:是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呢!到底哪一方是對的,我們再來聽聽反方同學的意見。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滿足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三是教師該出手時才出手。當還有“執(zhí)迷”的學生依舊認為9/16時,教師出場用課件演示了轉正后的效果圖。學生在“噓”聲中明白了轉正后不是正好9格的道理。教學中有放有收,放的實在,收得放心。教師追問:還有不同的方法嗎?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促進學生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最后,老師把學生的回答加以整理概括,讓新的生成主動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
正確,可能只是一種模仿;錯誤,卻絕對是一種經歷。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課堂上學生犯錯誤不要緊,只要不犯同樣的錯誤?!卞e誤并不是一文不值的,它有時也包含著合理的因素,它是學生真實的流露,是學生個性的張揚,它反映了學生的真實想法和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如能直面錯誤,就錯誤做文章,不但能讓學生對錯誤有個清醒的認識,還能成就更精彩的課堂。(作者單位 江蘇宿遷宿豫張家港實驗小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