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利用傳統(tǒng)文化和網絡進行有效的美術鑒賞教學、提高美術鑒賞教學課堂利用效率、利用比較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利用多種方式增強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五個方面對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 美術鑒賞教學 有效
在鑒賞教學中,美術教師完全可以將作品的形式美與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結合在一起,融合成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美術作品能夠由表及里地深入了解,由此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提高美術鑒賞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
一、利用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有效的美術鑒賞教學
社會的發(fā)展引起了人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深刻變化,當代文化環(huán)境下的高中生在他們的審美觀念上也表現(xiàn)出強烈的時代特征。這表現(xiàn)在潛意識里,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文化對當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筆者認為,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可以采取如下適當的方法:
1.在文化情境中實施美術鑒賞。如在教學中強化學生鑒賞美術作品中的傳統(tǒng)精神的能力。相比較而言,學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美術作品不如西方寫實性作品,其主要原因是后者更加接近生活實際,比較容易讀懂。但是如果把“美”從具體作品中抽象出來讓他們進行選擇時,卻顯現(xiàn)出強烈的傳統(tǒng)審美傾向。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認為主要需要學會鑒賞的方法,教會學生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形象,而深入到作品內部,了解中國傳統(tǒng)美術作品的審美特點。例如,可以從中國美術作品中的語言入手,引領學生結合中國書法來賞析繪畫中的“線”的功力、情感、個性、格調,以及與中國書法的關系、中國畫家運用“墨分五色”的思想基礎;還可以從傳統(tǒng)審美觀念對“意境”的追求出發(fā),來賞析傳統(tǒng)繪畫中的“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道風與意境的關系……通過這些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美術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說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學會鑒賞。
2.使用更多的教學形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對傳統(tǒng)美術作品的興趣和鑒賞能力。首先,可以用鑒賞原作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比如帶學生進入美術館、博物館。在缺乏條件的地方,教師可以收集當地畫家的中國繪畫作品,甚至可以請畫家進學校、進課堂為學生講解、現(xiàn)場作畫,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中國傳統(tǒng)藝術;其次,可以利用現(xiàn)代化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從聲音、圖像、視頻等多角度刺激學生,使其接受更多的傳統(tǒng)美術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圍。例如在鑒賞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時,安排編鐘演奏的背景音樂,為他們營造青銅時代的藝術氛圍等等。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網絡搜索資料等方式,介紹中國傳統(tǒng)美術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和貢獻等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傳統(tǒng)文化,使他們增強傳統(tǒng)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
二、利用網絡進行有效的美術鑒賞教學
隨著網絡文化的普及,課程資源變得越來越豐富,學生們不僅可以通過網絡自主尋找教學所需資源,還可以以網絡為平臺進行觀點的交流。
1.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為師生互動。在計算機與網絡普及之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往往是單一性:由教師傳授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后果是:學生的學習變成了被動的接受。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方式影響了學習結果,單純的行為參與方式并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電腦網絡社會提倡的是人機互動,甚至是人與網絡上的其他人的互動。正是因為網絡社會交流方式的互動性,強化了我們對學習的認識:學習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互動。
2.實施美術鑒賞教學的媒體手段獲得了拓展。在此之前,美術鑒賞教學的作品都是采用課本圖片、幻燈片來展示的。由于印刷品畫幅的限制和幻燈片投影效果欠佳,使得許多精美的美術作品失去了它原本的風采,這對美術鑒賞教學是很不利的。自從在多媒體教室上過美術鑒賞課后,學生們都反映希望多在那里上課。無疑,良好的教學設備是美術鑒賞學習的必要保證,學生們在這樣的條件下可以獲得更美的審美體驗。特別是網絡教學興起之后,學生們可以在網絡教室里直接通過點擊鼠標、敲動鍵盤來任意選擇、放大美術作品,并在網絡上實現(xiàn)與教師、同學交流鑒賞體會,這樣的學習方式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得美術鑒賞教學更具有成效。
三、提高美術鑒賞教學的課堂利用效率
雖然我們提倡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博物館、美術館去進行實地美術鑒賞,但是擁有固定教室的課堂仍然是美術鑒賞教學的主要場所。
1.教室的視覺氛圍布置。我國內地的高中學校往往不太重視教室的視覺氛圍布置,或者有布置但僅僅停留在黑板報和“名人名言”的程度上。比較內地和港臺地區(qū)、國外中學美術教室的布置,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布置更能夠強化美術學科的視覺優(yōu)勢,使學生們一進入教室就有美術的氛圍和審美的快感,更利于美術鑒賞教學。
2.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在美術鑒賞教學中,一些美術教師往往習慣在教學的一開始用“請把書翻第×頁,我們將學習以下內容”,這樣干巴巴的信息導入無法激發(fā)學生強烈的興趣,甚至長時間地使用會讓學生覺得厭煩。因此在教學的開始為學生“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使得信息的展示方式新穎、有趣,建立起一種師生互動的氣氛,讓學生對本課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整體地把握并且保持良好的興趣??紤]學生的興趣與需要、通過多種感覺通道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以此提高美術鑒賞對學生的吸引力。
四、利用比較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側重于比較學的鑒賞方法也是常用的鑒賞方法之一??梢允强v向的比較,也可以是橫向的比較,可以是同類比較,也可以是異類作品之間的比較。在確定了比較的對象之后,可以選擇各種方法進行具體鑒賞。例如,選擇比較鑒賞的對象為:《寶座上的圣母和圣嬰》和《大公爵圣母》?!秾氉系氖ツ负褪搿愤@幅畫顯得比較呆板,完全看不到古希臘藝術引以為榮、古羅馬時代固守不變的那種表現(xiàn)人物動作和表情的絕技。按文藝復興時藝術家們的觀點,這件作品是缺乏“人性”的。而在中世紀時期的肖像畫大都如此。如果把《大公爵圣母》這件作品同《寶座上的圣母和圣嬰》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拉斐爾筆下的作品中洋溢著生命。圣母面部的造型和隱沒在陰影中的方式,溫柔的母親懷抱著可愛的圣嬰的和諧,充滿著人間的溫情,是那么的真實、可信。通過上述比較,可以清楚地了解中世紀繪畫和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區(qū)別之所在。
同時,這些方法也可以借用到中國美術的鑒賞上來。此外,在對中國美術作品進行分析時,還可以依據中國文化中的“審美觀念”原則來進行解讀,以此給予學生更多的審美體驗,從而增強他們的美術鑒賞能力。
五、利用多種方式增強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美術鑒賞雖然是以視覺為主,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從聽覺、嗅覺、觸覺等多方位刺激學生,利用觸覺與視覺的通感、味覺與視覺的通感可以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官都能產生美感,它們雖有分工,卻又能相通。而藝術家們往往利用鑒賞者在生活中的長期積累起來的各方面的經驗,讓我們在欣賞作品過程中產生視覺之外的多方位感受。例如凡·高《向日葵》中大量黃色與橙色的運用,仿佛讓我們觸摸到溫暖的陽光,感受到太陽的氣息。因此在教學中可以設計通感再現(xiàn)的活動,即讓學生用色彩表現(xiàn)不同味覺,以此來幫助學生了解色彩除視覺外更豐富的表現(xiàn)力。
參考文獻:
1.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易存國.中國審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浙江省三門縣亭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