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傷離別”。千百年來,故國鄉(xiāng)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弦,“離別”自然也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nèi)容。從先秦《詩經(jīng)》到兩漢的樂府,從唐代詩歌到宋元詞曲以至明清的詩文,離別之情唱之不盡。那么到底怎樣才能準(zhǔn)確把握這些離別詩呢?
一、分析送別詩的寫作背景
在古代交通和通訊不發(fā)達,親友們“相見時難別亦難”;再加上生活和醫(yī)療條件落后,人生無常,每一次離別都可能成為永別。因此,對親情和友情看得很重的詩人們,對離別充滿不舍和感傷,留念和纏綿就不難理解了。
二、分析送別詩的類型
1.從送別時的情景來看,有送詩與別詩之分,一般說來,送則己為主人,送客遠去,如李白的《送友人》;別則己為客人,別人而去,如李白的《贈汪倫》。
2.從送別的對象來看,有與親人別的,如清代詩人汪中的《別母》;有與朋友別的,如唐代詩人岑參的《別董大》;有與愛人別的,如宋代柳永的《雨霖鈴》。
三、分析送別詩的詩題
1.送別詩詩題往往是“送××(多寫其名,也有官職加人名的)歸(之、游、還、入、赴、遷等)某地”。
2.留別詩詩題往往是“留別(別)××”/“贈(寄)××”。
3.有的詩題中有時并不記具體的離別的人物。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送友人》等。
四、分析送別詩的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簡單地說,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xué)意味的具體形象。
詩歌中的意象,大概有如下幾種:
1.植物:楊柳、浮萍、孤蓬、小草等。
2.動物:杜鵑、鴻雁等。
3.場所:南浦、長亭、灞陵、岸等。
4.環(huán)境:酒、流水、夕陽、月、春等。
5.工具:舟、帆、楫、轡、鞍等。
這些意象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運用和沿襲,至今已經(jīng)帶有一些特有的意義。如:
1.楊柳:由于“柳”“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xí)俗,折柳寄寓了相留之意,因此“柳”帶有傷離別的意味。如:柳永《雨霖鈴》中的“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2.流水:古人分別多在水邊流水之多、之長、之柔好似離人的情絲,流水一去不返的特點又給離別增添了幾分惆悵、幾分牽掛和幾分感傷。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稕艽ㄋ妥宓艽尽分械摹凹那榕c流水,但有長相思”等。
3.鴻雁:古人有鴻雁傳書的傳說。因此,詩人常用鴻雁來寄托對離人的思念和牽掛。如高適《別董大》中的“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fēng)吹雁雪紛紛”等。
4.孤蓬:孤蓬與漂泊的離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詩人常借孤蓬來比喻離人。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
5.明月:月亮本是自然界一客觀存在的事物,但它不會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很自然的,它就成為文人騷客們寄托感情的意象。我國古代詩歌有很多句子與月亮有關(guān),他們對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憂思、怨恨等。甚至想通過九州共有的這一輪月亮寄寓詩人對親人(或友人)離別相思等情感。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王昌齡《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等。
五、分析送別詩的感情
1.依依惜別之情:送別時,分別在即,送者與別者想到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見面,不舍之意油然而生。當(dāng)然,不舍中還會有傷心、失落等復(fù)雜的情緒。如柳永《雨霖鈴》中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
2.盼離人早歸:離別后,送別者盼著離人早些歸來,當(dāng)然在漫長的期盼和等待中,有時還會有孤獨、寂寞、思念、憂傷的情感產(chǎn)生。如無名氏《送別》中的“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等。
3.勸勉安慰:當(dāng)然,古人送別時也不全都只有不舍、孤獨、傷心等情感,有時也會有對離人的勸勉與安慰,一方面是對離者,另一方面也有對自己的安慰。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
六、分析藝術(shù)手法
藝術(shù)手法指藝術(shù)家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過程中為塑造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xiàn)手段。
詩歌常用的藝術(shù)手法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2.修辭手法:
詩歌常用修辭手法有比喻、借代、擬人、對偶、夸張、襯托、互文等。
3.表現(xiàn)手法:
詩歌中常用表現(xiàn)手法有賦比興、渲染、烘托、映襯、虛實、動靜、正側(cè)、點面、象征、聯(lián)想、想象、用典、白描等。
烘托:本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指從側(cè)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梢允侨撕嫱腥?,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yīng)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quán)、劉裕、劉義隆等,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象征: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zhì)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dāng)中,也稱比興。詩詞當(dāng)中經(jīng)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shù)效果。如唐代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早春新葉萌發(fā),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fā)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鵬、天馬、雄劍及高山大河,來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歡選取高潔美好的事物如明月、鳳凰、松柏、美人等,來象征人品節(jié)操;又常選取遭摧殘、受拘羈的人物事件來比喻他的經(jīng)歷和處境。
以上是本人對如何準(zhǔn)確鑒賞送別詩的幾點思考。當(dāng)然要想全面提高古詩鑒賞能力,除了掌握一些規(guī)律和方法外,還得多讀、多練、多反思、多總結(jié)。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qū)欽工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