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備課的誤區(qū)——多、難、繁、雜、深,沒有學困生的補培計劃
有的教師總想一口氣吃成胖子,唯恐學生學不會、吃不透,往往在一節(jié)課中設置4~5個目標,對優(yōu)等生尚可,對學困生來說簡直高不可攀。事實上一節(jié)課能夠實現(xiàn)1~2個目標已經(jīng)可以稱得上是高效率的課了。例如,有位教師上離子反應的新課教學目標設置了4個:1.使學生了解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2.使學生理解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概念;3.使學生掌握離子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和離子方程式書寫的方法;4.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試問單憑一節(jié)課能實現(xiàn)這么多目標嗎?
二、上課的誤區(qū)——沒有學困生的培養(yǎng)計劃
提問和討論是師生合作交流的一種形式,既要充足的時間,又要層層深入,不斷噴發(fā)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但限于時間,教師往往只提問成績好的學生,討論也只是幾個優(yōu)秀學生的表演舞臺,學困生只是重在參與下的一群看客,根本就沒有學困生的培養(yǎng)目標。事實上實行的是優(yōu)勝劣汰,讓學困生自力更生。
三、作業(yè)布置的誤區(qū)—— 一刀切
學生作業(yè)偏多、偏難、偏繁,課堂講,課外練,作業(yè)、配套練習、檢測卷等,搞一刀切,要求全部學生按時完成。作業(yè)沒有分基礎題和選做題,一些學困生為了達到老師的要求,就抄襲作業(yè)。甚至一些中等生也在作業(yè)堆里掙扎,作業(yè)負擔重。
四、輔導的誤區(qū)——中優(yōu)生的專利
學困生輔導被邊緣化。輔導一般利用自習課,一名教師到教室去答疑、糾錯、指導,中優(yōu)學生占有教師資源的機率大、機會多。差生很少得到老師的個別輔導,問題越積越多,包袱越來越重。校內成立的奧賽班、興趣小組多為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據(jù)我們調查,臨夏州二十三所中學就沒有學困生輔導機構。但在費用收取時,超過了其他學生很多。有額外收費但無額外輔導。
五、評價過程的誤區(qū)——唯分論
縣、市評“十佳學生”“三好學生”無一例外的條件有:學生的成績要優(yōu)秀。學困生盡管進步大,仍被排除在外。目前,上級主管部門、社會、家長要以高考人數(shù)和孩子分數(shù)論學校成敗,論教育能力,論學生素質。學生成績差一些,家長沒信心供,學生沒信心學。
六、課改中存在的誤區(qū)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進程中,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成為課堂的主要模式,學困生在合作學習中,意見建議不被小組內其他成員采納,討論、探究、匯報結果成了部分優(yōu)秀生的表演,學困生被晾在一邊,成了旁觀者。個人的自主性、獨立性被漠視。同時缺乏教師的精講和引導,缺乏扎實的基礎,創(chuàng)新能力、提煉能力弱。經(jīng)幾年實踐證明,合作學習不利于學困生成長。學困生需快進,更需慢走。
七、育人目標的誤區(qū)——精英教育目標
目前素質教育采用的仍然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那一套絕對的、定量的評價模式,各級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用“升學率”“上線率”“名校錄取人數(shù)”等一系列量化參數(shù)評價學校,給學校排名次,學校給老師排名次。無視評價對象的原有基礎,看不到評價對象的相對進步。例2005年我校30名學困生入學平均成績278,高考平均成績331.6,增幅53.6分,最大提高幅度155分。但主管部門就不考慮這些因素。只是對文、理狀元及考上名校的學生大加表揚、重獎和宣傳。
新一輪課程改革為中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努力為學困生搭建平臺,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增強自信心需要我們有愛心、耐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州廣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