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因此,數學課件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程序操作,教師要深入教材,收集資料,從學生的各方面思考,做到“以動映動,以動引動”。
關鍵詞:認知 思維 生活
隨著時代的推進、科學的進步,計算機輔助教學已逐漸步入日常課堂,成為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新時代的課堂教學結構也不可能只是在傳統(tǒng)模式里簡單地替換或添加“電教因素”,關鍵在于我們要學會善用,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誘發(fā)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以提高教學效果。從實踐應用的效果反饋顯示,數學課件設計涉及的范疇是方方面面的,其主要設計依據思考如下:
一、符合認知規(guī)律
1.從認知的條件看
兒童的不隨意注意(即無意注意)在學習中起很大的作用。運動的、新奇的、美好的形象容易吸引兒童,以此為依據,教師在設計課件時,要使新舊知識的區(qū)別點動起來,讓同類形象的共性特征動起來,在恰恰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有效地抓住兒童的注意力,為兒童的認知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如,學習“長方形的面積”,學生的舊知是對周長的結構認識,在設計課件時,抓住兩者的區(qū)別,先閃現周長的模型,再閃現面積模型(表面),最后沿著長方形的一條邊用鮮艷的色彩慢慢覆蓋長方形的表面,學生由此區(qū)分周長與面積,理解這兩種不同的概念。
2.從認知的對象看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而現實世界的萬物都是運動著、變化著的,小學數學知識也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然而,課本上的文字、插圖是靜態(tài)的,不能很好地表述運動或變化著的過程,既便是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也必須經過兒童的編譯、想象,才能還原為事物的運動、知識的變化。而兒童學習的主要障礙正是對符號的編譯。
3.從認知的過程看
兒童的認知過程是對教師思維的理解過程,對自身思維的調節(jié)過程。由于思維本身是看不見的,兒童只能通過教師的語言來揣測他的思維,這就常常使兒童費解。教師在進行課件設計及制作時,要將書本的知識轉化為變動著的圖像,借助過程性的“動像”,去外化自己的思維過程,將成人的思維形象化、兒童化,使其較易于為兒童所理解和接受。同時由于“動像”是外在的客觀現象,兒童可以將其作為自身思維的參照物,對兒童有效地調節(jié)自身思維也較為有利。
二、符合思維特點
1.情節(jié)虛擬
兒童解決問題的障礙常常來自于“進不去”,通過課件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改變角色意識,自然地把自己“擺進去”,進而自覺地尋找方法,探求規(guī)律。
有的數學問題,學生在生活中很難遇到或意識到,為了引趣,教師在設計課件時,可選用兒童所喜歡、熟悉的藝術形象編出一段情境,讓情境中的主人公“碰上”數學問題,學生來幫助解決,通過虛擬,角色變了,學生的感覺也變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知識再現
兒童(尤其是低年級兒童)思維側重于直觀形象思維。當某些問題學生曾在生活中直接碰到或間接碰到時,我們可以在設計課件時“再現”當時的情境,喚起其知識積累。
3.印證想象
有位學生這樣和我說:其實有些知識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難,但老師總是低估我們,總要搶著告訴我們,所以我們也就懶得動腦了。這句話給我們一個警示:課件效果不僅僅是幫助思維,更重要的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只有發(fā)展才會有進步。課件設計時可以給學生一個靜態(tài)的、有啟示意義的畫面,留有余地的讓學生去想象圖像的變化,然后再將實際變動結果顯示出來,讓學生去印證。
學生思維具有一定的跳躍性,教師在教學時不要急于向學生傳授,要利用其思維的跳躍性設計課件,讓學生主動去探索,體會成功的喜悅,尋找失敗的原因,幫助學習。
三、符合生活實際
數學史告訴我們,數學的發(fā)展有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為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研究數學;另一種情形則是為了解決數學知識的內部矛盾而發(fā)展數學,之后才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因此,學生學習數學也可以有兩條線索,一是應用線索,二是理論線索,與之對應的可以有兩種情境,即生活情境與教學情境。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將兩者合而為一,以發(fā)生在學生周圍的事、感興趣的話題為切入點設計課件,將教學情境生活化。
數學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因此,數學課件的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程序操作,教師要實實在在地吃透教材,收集資料,從學生的方方面面思考,做到“以動映動,以動引動”,用圖像之“動”反映事物之“動”、知識之“動”,用圖像之“動”引導學生思維之“動”。
參考文獻:
1.馮克誠,肖堅強.《最新小學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實用方法書系》.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2.馮克誠.《教學改革手冊》.中央編譯出版社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經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