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泵恳粋€家就像是一本書,記錄了一個家庭的喜怒哀樂,父母是這本書的作者,年輕的父母在不知不覺地寫著這本無字的書,它伴隨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但由于對獨生子女沉重的愛,造成了孩子很大的負擔,教育出了一批批有缺陷的孩子。主要的誤區(qū),我歸結如下:
一、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
家長時常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任你涂抹,涂抹什么顏色就顯什么顏色;培養(yǎng)什么就愛好什么?!卑凑兆约旱呐d趣去培養(yǎng)孩子,孩子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殊不知,到底在培養(yǎng)誰的興趣?是否尊重孩子的獨立意志。美國的一位父親使我深感震撼。這位父親本身對足球并不感興趣,為了兒子,為了能跟孩子在足球上有更多的語言,四十學藝、半路出家,通過不斷學習,拿到了足球教練資格證書。做父親的“興趣屈就”是為了孩子的“興趣指導”,這是多么崇高、深刻的父愛。
二、“雞媽媽”式的保護
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缺少玩伴,缺少學習、交流的對象。放學后,就被“關”在家里。本來,他們應該在玩中學到的知識,磨礪的社交能力都得不到發(fā)展,以致于他們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在學校里學的也只是理論,不能教會他們怎樣生存,因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能是“高分低能”。最離譜的是:有一位研究生,他的讀書過程都由媽媽一路全程陪下來,而現(xiàn)在學校里要讓他出國,出國前進行全封閉培訓,媽媽不能陪同,致使他根本不能生活,沒幾天就因“不適應”而放棄了培訓,放棄了出國。
“雞媽媽”帶給孩子的只有懦弱和無能!當父母的,豈不是事與愿違,害了孩子。
三、少贊美,多批評
天下父母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的,但遺憾的是“審核”孩子“成就”的同時,很少有父母會去積極客觀地考察孩子的能力、興趣和意愿。大人在乎的往往是孩子有沒有考一百分,一旦孩子的成績不理想,批評、刺激的傷人話語,就很容易從父母嘴中脫口而出。而就在這無形的批評之下,可能造就了孩子一生難以磨滅的自卑情結,喪失自尊和自信。其實,對孩子而言,尤其需要父母的贊美。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赫各洛克曾經(jīng)就孩子依賴父母的鼓勵做過一個實驗,得到的結論:受到贊賞的孩子的成績不斷進步,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就在于贊賞的孩子認為父母對我們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欲望很高。
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講過:“今日的兒童轉(zhuǎn)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難以補救了。”因此,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