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導學案編寫的目的、內容的要求以及應用等幾個方面闡述教師在導學案編寫、應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導學案 編寫 應用
隨著新課程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不斷深化,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如:探究式、討論式、合作學習等)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導學案作為教學方法的一種新的載體,也在實際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雖然導學案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形式,但筆者認為教師在設計、應用導學案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正確認識導學案編寫的目的和用途
導學案是指教師通過對課標、教材、學情的深入研究,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編制的用于指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南針。教師通過學案的形式引導、教會學生自我學習,從而使學生與教師在學習、教學過程中都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最大程度的提高課堂效率。
二、明確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的區(qū)別,重視學習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標準,它是衡量教學過程結束時,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與否的標準。因此在制定學習目標時,要杜絕照搬課標中的三維目標,而應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既能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又是具體的、切合實際的、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三、導學案內容要形神兼?zhèn)?,充分體現在學習中“教師作為主導,學生作為主體”的神髓
導學案不是單純課本知識的羅列,也不僅僅是練習題,更不是概念填空。目前,很多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僅僅是將課本中相關的知識、概念以填空的形式羅列出來,缺少具有趣味性、啟發(fā)性、探究性的問題,這便很難引起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探索欲,可以說徒有其形。因此教師在編寫時,應依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多嘗試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新聞材料等創(chuàng)設情景,用趣味性、探索性的問題引領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如在進行“氧化還原反應”學案編寫時,我們可以對“神七”發(fā)射的事例進行介紹,然后設計問題:“神七”升空的動力是什么?這類化學反應有什么特點?舉例分析。學生通過分析很自然地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既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體現了概念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有關概念教學的理念。
四、導學案編寫要注意細節(jié)問題,避免粗枝大葉
我們的很多學生在上課前沒有良好的預習習慣,即使有預習的學生也很少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的想法,這種“記憶型”的預習方式很難真正鍛煉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學案的用途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課前預習,去思考、質疑、解決問題,因此更要注重知識細節(jié)的體現。
五、導學案問題要具有層次性、梯度性
導學案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而因為學生的基礎不一樣,其能力等也不一樣,因此導學案中的問題不能要求所有學生都能回答,習題也不能要求全會做,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導學案在內容上要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學有所獲。例如在習題設置上我們可以通過分層次設置一定量的習題來實現。習題可分為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型”,難度很小,緊扣基礎知識,即使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第二個層次是“大眾性”“思考型”,一般的學生經過思考也能夠完成,從而受到激勵;第三個層次是“挑戰(zhàn)型”,可用來滿足一部分有能力的學生的挑戰(zhàn)欲望。
六、導學案使用要注重課前反饋
教師在上課前要收取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導學案,分析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課堂要做到“三講三不講”,“三講”即:講學生提出的問題,講學生不理解的,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知識;“三不講”即:做到學生自己已經學會了的不講,沒問題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不講。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優(yōu)化課堂,提高效率。
導學案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載體,實踐證明其理念無疑是正確的,但教無定法,其在具體實施上需要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完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廣饒一中三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