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文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童話,篇幅較長,段落清晰,圖文并茂,很適合朗讀和表演。所以本課采用朗讀和表演代替教師的講解分析。通過角色朗讀,情景表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讀中學、演中悟。使整個過程體現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并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
[教學重、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難點:了解各種動物尾巴作用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揭示課題
1 回憶學過的《比尾巴》一課,說說小動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
2 各種動物的尾巴樣子不同,用處也不相同?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板書課題。
3 媒體播放配音動畫片,讓學生邊聽邊看。
4 提問:在動畫片中你看到了哪些動物?學生發(fā)言,教師邊講邊貼彩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2 指導學生讀通句子,要把每一句話讀準確,注意停頓,不讀破詞和句子。難讀的句子可以提出來讓學生反復練讀。
3 說說小壁虎向誰借尾巴?后來怎么又有尾巴了?
4 小結:小壁虎向“小魚”、“老牛”、“燕子”借尾巴,結果沒有借到,它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當它發(fā)現自己長出尾巴時又特別的高興。
三、品詞析句,領會感悟
1 引導學生質疑,然后自讀自悟,自己解決疑問,說出“小魚”、“老?!?、“燕子”不借尾巴的原因和小壁虎尾巴的特點。
2 邊讀邊表演,理解“搖”、“撥水”、“甩”等詞的意思,并明白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
四、感情朗讀,體會感悟
1 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課文。
2 教師相機指導,讓學生邊讀邊感悟。
(1)文中反復出現的問句——“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這一句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小壁虎沒有了尾巴的心情,并說明重音放在“借給我”,稍停頓。再讀“行嗎”。
(2)讀“小魚”、“?!?、“燕子”的話時,要把“撥水”、“趕蠅子”、“掌握方向”讀重一點。
(3)指導學生掌握各種動物讀音的不同,以分辨不同的角色。
如:老牛說話的聲音比小魚、小壁虎的聲音低沉一些。
3 學生試讀:“請愿意朗讀的學生朗讀”;學生評議:“誰朗讀的好一些”;“誰認為比他們讀得更好請站起來讀”。
4 小結:同學們在朗讀課文時,只要帶著感情去朗讀就能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到課文的情境美、語言美。
五、角色朗讀,深化感悟
1 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2 請小組推選出的學生分角色讀課文。
3 師生評議:誰朗讀得更好一些,為什么?
4 頭飾表演。(角色分配出現問題時,啟發(fā)學生自己解決)
5 通過角色朗讀和頭飾表演讓學生進一步感悟課文內容。
六、激勵質疑,拓展思維
1 問:“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你還想知道什么?”“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作用,請講給同學們聽,并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結:在大自然中,只要你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會發(fā)現許多精彩有趣的事。
反思 !
1 導課。利用學過的知識導課,有利于知識的積累,喚醒學生的記憶,為更好的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2 以讀為主,在讀中理解、感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采取讓學生自由朗讀、分組讀、分角色讀、師生評議等形式,激發(fā)學生讀的興趣和讀的愿望。在讀中理解詞義,體會各種動物尾巴的作用,同時感悟各種動物的心情和動作神態(tài)。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頭飾表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發(fā)掘了學生的童趣。整個教學過程以讀為主,在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同時理解感悟課文內容。
3 拓展思維,培養(yǎng)興趣。當學完課文,學生還沉浸在故事情節(jié)中時,讓學生說說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作用,為什么?這一問既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又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大自然和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本課教學通過采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品詞析句,領會感悟;感情朗讀,體會感悟;角色朗讀,深化感悟;激勵質疑,拓展思維的教學過程,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增長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激發(fā)了熱愛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