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種積極思維的活動,而興趣則是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是發(fā)展思維的前提。對學生而言,興趣的冷淡,心情的好壞,產(chǎn)生的學習效果截然不同。歡樂愉快的氣氛,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使人精神振奮,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產(chǎn)生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只有從實際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向?qū)W好英語更邁進一步。興趣如此重要,那么我們?nèi)绾渭ぐl(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因基于特殊的年齡段,加之環(huán)境的熏陶逆反心理強。因此,要使學生學好英語,必須關心愛護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應當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尊,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公正評價。這樣他才會對你產(chǎn)生好感,有興趣,才能以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學習中去。
2.快樂的課堂教學。最新改版的初中英語新教材(JEFC)內(nèi)容大都是真實的、自然的交際情景,這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鍛煉機會。教師可靈活運用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復習(Revesion)、呈現(xiàn)(Presentation)、操練(Drili)、練習(Practise)和鞏固(Consolidation)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每節(jié)課都精彩、有效。
要做到這一點,采用直觀教學是最可行的辦法。這種方法不僅使英語教學過程更生動、有趣、形象,而且更能加深理解,強化記憶。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A.利用實物。在教單詞、句型的過程中,如果把單詞和實物聯(lián)系起來,一定會使學生興趣大增,達到生動形象的效果。例如,教單詞apple、orange、banana等詞時,教師可準備實物,隨時指出。也可在課前制作實物,發(fā)動學生自己制作,學生利用自己的作品訓練,效果會更佳。
B.創(chuàng)設情境。新教材是以“語言交際為原則”編寫的。其突出特點就是相當多的對話和描述,如果我們把課本上的東西搬到生活中來,以學生為中心,采用動作表演等手段進行情景教學,可使課堂生動活潑,也可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交際能力,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現(xiàn)在完成時態(tài)時,可先叫一個學生:“Pleaseclosethedoor.”學生走過去關門,教師問學生:“Whatishedoing?”學生回答:“Heisclosingthedoor.”關上門后再問:“Whathashe done?”然后啟發(fā)學生回答:“Hehasclosedthedoor.”把這兩句重點的句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可再舉例。最后總結(jié)現(xiàn)在完成時的用法之一表明過去的動作對現(xiàn)在造成的影響和結(jié)果,構(gòu)成形式為助動詞(have/has)+動詞的過去分詞(p.p.),如此舊句型引出新句型,舊時態(tài)過渡到新時態(tài),學生既感興趣又不感到陌生和突然,很快就能接受和領會。這樣學生學英語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C.利用簡筆畫。簡筆畫是最簡單、最實用,也是極有趣的一種教學工具。有人說一幅畫值千金,這一說法恰到好處地表明簡筆畫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無論是引出新單詞,還是提出新句型,講解課文也可用簡筆畫,優(yōu)點在于使課文中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師生一同分析,討論簡筆畫的過程中,教學內(nèi)容自然呈現(xiàn),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D.課堂小游戲。游戲使學生輕松而樂于學。初一教材中經(jīng)常做的“Pollysays”游戲就有效地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的反應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例如在鞏固初二的第31課時,依據(jù)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同學競猜:“Whohaseraser?”通過這種既有主角,又有全班學生的參與,不但使所學知識等到鞏固,而且能大范圍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學英語的樂趣。
3.開展活動,調(diào)動興趣。呆板、單調(diào)、機械、重復的教學方法大大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教學效果降低。因此,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不僅有利于增長學生知識,開闊視野,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語言實踐能力,讓他們有選擇、自由地學習和鍛煉。此外,也可開展英語競賽,舉行英語晚會,英語詩歌朗誦,開辟英語角等活動,這些都是調(diào)動興趣的好方法。
總之,設法激發(fā)學生興趣是學好英語的前提,“興趣是學習之母”。一個好的英語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英語課堂變成活潑有趣的言語技能訓練場,讓學生在學中樂,在樂中學,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進,使學生有種不能因此而駐足的感覺。(作者單位陜西省大荔縣八魚鄉(xiāng)初級中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