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課件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加大教學的密度,加大上課的容量,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感受教師對現(xiàn)代化科技的接受能力,感受到多媒體教學的魅力。繼而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語文課開始變得有了生氣,學生的學習效果比以前好多了。但是,一些老師因使用多媒體教學不當也會帶來負面影響。
如有些老師上《海底世界》一課,運用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大書特書,使學生興致勃勃,全場一片驚嘆聲,完全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變成了一堂不折不扣的人與自然欣賞課。還有上古詩詞《天靜沙·秋思》就把課件設計中心放在畫一幅“夕陽西下”的畫上,把語文課變成了美術課,這里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就完全脫離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我們常說:科學是把雙刃劍,用得好會起大作用。用得不當會傷到自己。我們應該讓多媒體課件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錦上添花,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還是讓它拖住我們新課程教學的腳步,限制學生的思維,給我們的課堂畫蛇添足呢?因此,語文老師要慎重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
那到底該如何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呢?下面我就自己和同事幾年來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情況,談幾點看法:
一、把握好“輔助”
我們都在稱贊著多媒體帶給教學的豐富多彩,但是無論教育的手段多么先進,其作用都是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輔助作用,因此就要全面考慮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充分研讀教材,適時、適度選擇教學媒體,充分展示語文教學的魅力,并使其具有學習和推廣的價值。
《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講述了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資源非常有限,并且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正在遭到人類的破壞。在課文中,作者呼吁人類應該愛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我在教學第二部分時,先讓學生讀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然后從文中找出資源的有限和人類不加節(jié)制的破壞句子,再讓學生讀讀搜集的資料,進而利用課件中大量生動、形象的影像把人類是如何破壞環(huán)境的一一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些畫面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在學生心中激起波瀾,在對人類破壞環(huán)境的做法表示憤慨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樹立“從我做起,從自己身邊做起”的觀念,使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認識到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手段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反之,如果不考慮教學內(nèi)容的實際,濫用教學媒體,只會使課堂教學表面呈現(xiàn)一片熱鬧的景象,其實無異于畫蛇添足,沒有多少實用價值。
二、把握好教學對象
教師在設計課件時,應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差異,如學生的程度、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學生對哪些內(nèi)容感興趣,教師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如此,教師在教學中所使用的多媒體課件才會有針對性(不管是自己制作的,還是改用他人的),教學效果也就會好。反之,效果就會差。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就要考慮多用色彩明麗、生動有趣的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以幫助他們理解;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的感知能力增強了,課件的設計也要稍嚴肅。如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課文講述了我國近代史上一段屈辱的歷史——世界園林的奇跡“圓明園”被毀。由于圓明園的被毀,園內(nèi)各種景觀,宏偉建筑,珍貴收藏均不再復現(xiàn),學生很難單憑語言文字去了解它昔日的盛況。對教師來講,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而利用多媒體中的圖片在學生面前展示這一景觀,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直觀印象,使學生感受昔日圓明園的宏偉氣勢,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把握好“度”
一名特級教師說過:“過度提供形象素材,不利于閱讀和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過度提供文字素材,不利于學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過度提供音響語言材料,將會分散學生課堂的注意力?!崩?,一位語文教師在講授何其芳的《秋天》這首詩時,精心準備了圖音文件,開始使用大量秋天的風景照片把學生帶人情境之中,接下來放出一曲美麗的音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分析這首詩時,照片卻不停地換動,音樂也一直在反復地播放,以至于學生精力不能集中到對課文的分析上來,得不償失,反而畫蛇添足了。
總之,我們語文老師在課件制作使用上一定要慎重,要合理。讓多媒體課件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作者單位
西安市長安區(qū)斗門街辦先鋒小學)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