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憶讀書》被選進了語文版初中語文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作為一篇敘事散文,《憶讀書》的語言風格有著鮮明的特點。
1 《憶讀書》的長句特點及分析
《憶讀書》的語言特點主要在于大量使用長句子。例如第2自然段的第2個句子:
倒不是四歲時讀母親教給我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幾冊,而是七歲時開始自己讀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
又如第3自然段的第一個句子:
那時我的舅父楊子敬先生每天晚飯后必給我們幾個中表兄妹講一段《三國演義》,我聽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聽極了。
文中最長的一句達122字:
在此順便說一句,我酷愛古典詩詞,但能夠從頭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滿江紅》“怒發(fā)沖冠”那一首,還有就是李易安的《聲聲慢》,她那幾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寫得十分動人,尤其是以“尋尋覓覓”起頭,描寫盡了“若有所失”的無聊情緒。
此文的長句特點是異常鮮明的。往往一個自然段就是一個長句子。例如第4自然段:
此后,我決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國演義》來,自己一知半解地讀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雖然字音都讀得不對,比如把“凱”念作“豈”,把“諸”念作“者”之類,因為就只學過那個字的一半。
這種情況在一般的敘事體文章中是很少見的。我們不妨以編入同一單元的豐子愷的《山中避雨》和魯迅的《風箏>進行比較?!渡街斜苡辍啡?266字,共45句,平均每句28字?!讹L箏>全文1265字,共40句,平均每句32字。而《憶讀書》全文1530字,共26句,平均每句60字??梢姴顒e非常大。要理解和學習課文的語言,這一特點是不可忽視的。
我們感興趣的是:《憶讀書》為什么要大量使用如此長的句子?我們應該分析這些句子長在何處,使用這樣的句子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如果不使用這樣的長句子又當如何處理。我們以上面所引第一個句子為例來進行分析。
從總體上說,這是一個轉折復句,表意重點是后面的分句。如果沒有前面的分句,只說“是七歲時開始自己讀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主要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句子的結構也簡單得多。那么作者為什么寧可讓句子結構相當復雜,也要增加“倒不是四歲時讀母親教給我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幾冊”這一分句呢?因為這一分句表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思想。作者明明四歲時就開始讀語文教科書了,卻偏偏要說七歲時讀《三國演義》才是開始讀書了,其言外之意就是,讀語文教科書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讀書,讀課外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從分句內部的結構來看,后一分句的復雜在于“《三國演義》”之前帶了兩個較為復雜的定語:“七歲時開始自己讀”和“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一復雜定語既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又保持整個文本行文的緊湊和明朗。如果不用這樣一個結構復雜的單句,就會面臨兩難的選擇:一種是去掉這兩個定語,說成“而是《三國演義》”,這無疑將使得表意單調;另一種是將這兩個定語以句子的方式呈現(xiàn),說成“而是《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開卷詩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一年我七歲”,這樣橫生枝節(jié),無疑會使行文零碎雜亂。前一分句的復雜在于有了“四歲時讀母親教給我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這樣一個很長的定語。不用這樣一個定語,同樣會面臨兩難的選擇:或者失去豐富的信息,或者使行文零碎雜亂。正是由于作者使用了結構復雜的甸子,才能既表達豐富的信息,又保持行文簡潔流暢、脈絡清晰。
《憶讀書》長句結構的語用意義絕不限于以上這些。這樣的長句是大量存在的,往往是一個句子介紹—本書。例如介紹《茶花女》的句子:
到我十一歲時,回到故鄉(xiāng)的福州,在我祖父的書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給他的《茶花女遺事》,使我對林譯外國小說產生了廣泛的興趣,那時只要我手里有幾角錢,就請人去買林譯小說來看,這又使我知道了許多外國的人情世故,
又如介紹《紅樓夢》的句子:
《紅樓夢》是在我十二三歲時看的,起初我對它的興趣并不大,賈寶玉的女聲女氣,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厭煩,還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這部書看時,才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
這樣的行文使得文章的脈絡十分清晰。或者說,作者之所以使用大量長句子,正是為了把豐富而復雜的思想內容都放到句子里面,從而使整個篇章節(jié)奏明快。
課文長句結構的語用意義還應當從思想內容方面來加以分析。從內容上說,《憶讀書》與一般的回憶性的敘事散文相比,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它不是通過一個故事或一些具體的生活片段來表現(xiàn)主題,而是概括介紹少年時代讀書的情況,從而表達“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的思想。因此文章基本上沒有具體的描寫,而只是概括性很強的敘述,而這種敘述又是夾敘夾議的。這樣的內容及其表達方式從根本上決定了《憶讀書》不可能像一般的敘事類文章那樣使用很多短句子。恰恰相反,只有較長的句子,才能把事情介紹得準確、嚴密,并蘊涵豐富的思想,才能使文章在總體上不零散雜亂。
2 長句的教學策略
語文教學應當是母語教學,因此語言形式教學應當是主要內容之一。學習《憶讀書》的語言形式,應當牢牢把握其長句特點。學習長句應當是這篇課文的首要教學目標。這一目標具體可分解為三個層次:第一,了解課文的長句特點。第二,理解課文長句的語用價值或表達效果。第三,獲得長句的運用能力。
讀,應當是課文最重要的教學方法,也應當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但目前語文教學的通病是討論過多而讀得太少。語文教學應當返璞歸真,形成讀的自覺和風氣。只有多讀,才能充分感受和體悟語言的韻味和奧妙。課文的長句特點,也只有通過讀才能感受和體悟。
既要有朗讀,又要有默讀。朗讀是為了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語言的氣韻,默讀是為了更好地咀嚼和玩味字里行間的微妙。本文的朗讀指導,應既包括范讀,也包括把握長句節(jié)奏的技巧。
比較的方法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有特殊的價值。教師可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的比較。在宏觀層面上,可將此文與其他敘事類文章進行句子長短的比較,以體驗句長的鮮明差異,使學生對此文特殊的語言風格有整體的把握。在微觀層面上,可選擇典型長句,與去掉定語只有主干的句子相比較,以便真切地感受并理解長句表意的豐富。把長句的定語轉換為獨立的單句,將這一組單句與帶有長定語的原句進行比較,以便真切地感受并理解一個復雜單句較之一組簡單句結構上的緊湊。
獲得長句運用能力的目標還應當通過操作性較強的練習來達成。具體方法,可進行句式擴展和句式轉換的練習。擴句練習是練習給句子主干添加定語。句式轉換練習是將幾個單句轉換為帶定語的一個單句。在這些練習中,應適當地傳授相關的語法知識。語文課程改革倡導結合文本閱讀進行語法修辭知識的教學,這篇課文恰恰是進行定語教學的極好材料。
3 重新確立語文課文語言特點的評價坐標
多少年來,人們對不同的文本提出過各種各樣的“語言特點”或“寫作特色”,諸如“幽默風趣”“樸實雋永”“熱烈奔放”“沉郁渾厚”等,但很少有人從句式方面談語言特點,這是不正常的?!坝哪薄皹銓崱敝惖拇_是語言的特點,但“句式長”“句式短”“多用問句”“比喻別致”“善用排比”之類又何嘗不是文本的語言特點?或許,對于中學生的言語習得來說,句式長短較之樸實華麗之類是更重要的語言特點,是更便于把握、更便于學習、更有利于提高語言能力的語言特點。說到底,“沉郁渾厚”“清新活潑”之類原本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不同風格,拿來當做一篇文章的語言特點未嘗不可,但語文教學應當有自己特有的語言特點的坐標。除了論“沉郁渾厚”“清新活潑”,還要論具體的表達方式,句式長短,疑問句陳述句等。
或許有人會說:你所主張的話文教學太僵化了。其實,這里所主張的語言學習與僵化的語文教學毫無聯(lián)系。學習課文的語言可以是不僵化的,不學習課文語言也可以是僵化的,例如“作家生平一時代背景一段落大意一主題思想”的程式化教學。就語言學習來說,貼標簽式的語文教學,離開語境、離開閱讀和寫作實際談語法的語文教學才是僵化的語文教學。學生只知道定語、狀語,卻不知道定語、狀語有什么意義,不知道怎樣用定語、狀語,那才是僵化。而合理地、扎扎實實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尊重規(guī)律,是科學,是語文教學的本分。在閱讀教學中,在文本的具體語境中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正是避免語言教學僵化的正確途徑。有人會說:下這樣的工夫學習語言,你將文化置于何地?我們要說難道語言不是文化7連漢語特有的兼語句和“把”字句都不能正確理解和恰當運用,能說是學好了漢民族的文化?
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近十個年頭。人們在實踐和理論探索中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那些熱熱鬧鬧的花架子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母語是一個民族最深刻的靈魂,離開母語談民族文化只能是虛妄的文化?,F(xiàn)在是到了老老實實地關注文本語言形式,扎扎實實地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時候了。我們永遠也不要忘了:語文設科的基本出發(fā)點和基本目標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