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十多年來,素質教育已經深入到了每位任課教師的心中。盡管考試分數仍是作為教師教學的最有力的評價標準和指揮棒,但其唯一性已經在淡化。而教學活動作為中學最主要的活動內容,其對于學生全面培養(yǎng)的活動載體性功能則仍不可或缺。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培養(yǎng),正是寓于常規(guī)的教學活動之中。
和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感恩之心一樣,培養(yǎng)他們獨立的競爭意識和自信心,在中學教育教學中也同樣重要。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單靠教師空洞的贊揚是不夠的,贊揚也是需要載體的,這與學生的競爭意識要在競爭中培養(yǎng)一樣,樹立自信的贊揚也要以競爭中的成功為載體,才不至于空洞無力。競爭要能承擔起使學生得到成功體驗的責任,作為競爭活動引領者的教師,對競爭規(guī)則的制定就至關重要了。
不論是出于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還是出于對他們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建立班級同學之間的競爭機制,不少中學教師都嘗試過、也在不斷嘗試、不斷完善著的生生互動活動。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同級學校之間,同學校的平行班級之間的競爭是開展得最為普遍的,但也有不少教師為加強學生的個人競爭意識和班集體的團隊力量,在班級內部開展學習競爭活動和其它競爭活動,也成為目前班級管理和教學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不過,在我們所了解的班級內部競爭中,小組為單位的團隊競爭是較為普遍的,很多中小學班主任都采取了這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為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也為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筆者任課的班級也進行了同樣的競爭活動,后經實踐證明,這種競爭活動的開展,對提高學生的個體成績和班級整體學習成績,的確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培養(yǎng)和鍛煉了學生的集體精神和競爭意識,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潛能。
高中的學習,尤其是高三階段,目標性是很強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我們的指揮棒,當然,引導學生沖刺高考的過程,也是全方面的培養(yǎng)學生品質的過程,而且,這一點比考試成績更為可貴。
記得那是2007年的暑假,我剛剛送走高三畢業(yè)班,又被領導指派到新高三7、8班任教政治課。剛接手這兩個班級的時候,壓力很大,在剛剛結束的高二期末全市統測中,政治這一科的平均分就與本校同類班級相差15分。這離次年的高考只剩下10個月時間了,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已經迫在眉睫。分析后我發(fā)現,這兩個班普遍的問題是落后生太多,由于低分學生過多,成績相對較好的同學對他們已構不成動力和壓力了,更令人著急的是,他們自己也因為屢次考試的失敗而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已經是自暴自棄了。
戰(zhàn)斗在一線的教師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對學生來說,最要命的不是他們學得有多差,而是他們對學習喪失了信心,不愿意再去努力了。因為不管基礎有多差,只要學生還要學,方法總會比問題多的,我們總能幫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也總能使他們有所進步。但如果沒有了自信,也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和激情,對已經自暴自棄的學生講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無異于做無用功,是沒有效率的。更何況我面對的,不是一兩個同學的情形,而是一個群體。不管是出于對學生個人負責,還是對整個班集體的責任感,都必須幫助這群孩子重樹目標,找到他們的位置,找回他們應有的激情與動力,讓他們也能跟其他同學一樣,共享學習的樂趣。這是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與使命。
但在短時間內,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對他們有效呢?激情與好勝是孩子的天性啊!我想到了這一點。
俗話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我決定就用這一招,從內部攻破。我把這部分成績落后的同學召集起來,先進行激勵和動員,給他們希望和鼓勵。然后,將他們編成小組進行分階段的“學習競賽”,“比賽”第一階段的評定截止時間是當學期的期中考試。在此過程中,每次考試與測驗都將作為一次勝負被記錄下來,計入最后的評比結果。
原本這些學生對“學習競賽小組”這種方式是習以為常的,但這一次的競賽規(guī)則,卻令他們感到新奇。因為我沒有按照往常的小組競賽規(guī)則來進行,而是采用了新的“組中組”方式進行競賽。我先按照學生的現有成績和學習能力將他們分為兩個大組,每組8人,大組和大組之間進行平均分的比賽,這是需要比的第一個項目;此外,在每大組內部的8人中,又分為4對2人小組,分別進行個人成績高低與進步的快慢程度競賽,這樣對2人小組的結對,更是關鍵,除了他們關系一般較好,容易相互比拼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成績必須是相當的,因為,哪怕是同樣差的兩位學生,他們中也一定會有進步快和慢之分,而且,看著和自己水平相當的同伴進步,這對他們是最有效的激勵了。出乎我意料的是,競爭之后的勝利,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帶給他們的驚喜與自信,則是無法用分數來衡量的了。
記得當時,為了避免學生信心不足和意志力不夠,我每次小測驗和月考都進行總結,讓他們時刻具有危機感,于是,“比賽”的結果是你爭我搶、你上我下,而且常常爆出冷門,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看似簡單的“生生互動”過程中,學生的潛能開始被挖掘,自信心被重新拾起,原來班級中金字塔形成績構成開始向橄欖形轉變,我一直懸著的心也開始慢慢有了著落。
期中考試結束后,我在班級中對“比賽”進行了認真的總結,并獎勵給每個優(yōu)勝者一個筆記本。讓我未曾想到的是,雖然我的獎品只是一個平常的、薄薄的筆記本,但學生們卻倍受鼓舞。就在即將畢業(yè)之時,有同學在作文中這樣寫道:“這個筆記本是我在高中得到的最有價值的獎勵,因為這是我用自己最真實的學習實踐換來的。”
學生的感言,讓我倍受鼓舞。一個簡單的比賽,不僅僅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一句簡短的表揚和一個小小的筆記本鼓舞了學生,也幫助他們找回了自信。這是我和我的學生們共同發(fā)起的一次“學習競賽”活動。在這項活動中,我們共同體驗了失敗的挫折,也分享了成功與進步的快樂,從自暴自棄到重樹自信,學生們的分數提高了,但收獲的卻不是用簡單的分數可以評定的。
學習活動是中學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中學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分數是高中師生追求的不變目標,但在追求分數的過程中,品德與素質的培養(yǎng),更是我們豐富的學習生活內容之一。社會的進步需要競爭,正如學校的發(fā)展也同樣需要競爭一樣,但競爭卻需要公平的規(guī)則。如果對本來就有層次差異的學生進行分組競爭,則不僅會使基礎差的學生失去信心,也會使基礎好的學生失去挑戰(zhàn)性,這樣便會失去整個競爭活動應有的目標培養(yǎng)效應;因此,我們應在競爭規(guī)則的制定中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現有基礎。只有在雙方實力相當的前提下,才能使競爭的公平性得以體現,使競爭活動真正起到激發(fā)學生潛能的作用。也只有基礎相當的競爭,才能有勝負之分,才能使“差生”也同樣體會到“勝利”的幸福與努力的快慰,找回自己的自信。
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是需要以競爭活動為載體的,而真正有效的競爭,則需要平等的起點。這就是筆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最真實的體會。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