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因出現(xiàn)偏差而離開確定的軌道、方向的偏離現(xiàn)象,如飛機偏離了航線、炮彈偏離了射擊目標。語言學家們指出,語言世界也存在偏離現(xiàn)象,語言世界的偏離指的是對語言規(guī)范的超越、突破、變異、反動。語言偏離分為正偏離和負偏離,正偏離是一種正向的突破,是語言的藝術(shù)化,負偏離是一種負面、反向的違背,是語言的失誤。現(xiàn)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為例,談談語言中的負偏離現(xiàn)象。
1 在言語交際中,沒有具體的施事者或施事者不明確,都會造成語義不明,語義不明就是一種語言的負偏離。代詞運用不當是最易造成語義不明的,例如:
(1)年輕人,尤其是有自由思想的年輕人。都急于要謁見他,但是我覺得這就像還沒有上過課之前就急于要見數(shù)學教授或是希臘文教授。要去訪問他,單靠有一件干凈襯衫與看得懂德文書,是不夠的。他對他非常藐視;他們宣稱信仰自由,而他擁護奴隸制度;他們贊美共和國,而他喜歡沙皇……
這一段用了“他”“我…他們”三個人稱代詞,其中的“他”有點令人費解。第一個、第二個“他”指代課文的主人公卡萊爾,這沒有疑問。但“他對他非常藐視”中的兩個“他”分別指誰,就不大好判斷了。根據(jù)前后語境可以推斷,如果年輕人藐視卡萊爾,就不會急于謁見他,所以,這里應是卡萊爾藐視年輕人。因此,“他對他非常藐視”中的第一個“他”指卡萊爾,第二個“他”指“年輕人”。下面幾個排比句中,“他”也都指卡萊爾,而年輕人是用“他們”來指代的,“他對他非常重視”一句中的指代方式應該跟上下文一致,如果改為“他對他們非常藐視”,這一段會好懂些。
2 在語言表達中,省略是有條件的,如果不符合省略的條件而缺少應有的成分,除了造成句子的結(jié)構(gòu)不完整以外,語義的表達也必然不明確,這也是一種負偏離。例如:
(2)程老師倒是不怕,打開課本就開始講課。先講契訶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幾個生字、生詞教了幾遍。接著她說:“下面請同學們表情朗讀課文……”
這一段中的“表情朗讀課文”,因為缺少表示動作行為的動詞,使名詞“表情”充當狀語,違背了在現(xiàn)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不能直接做狀語的語法規(guī)則,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如果加上“有”,改為“請同學們有表情地朗讀課文”,就不僅符合語法規(guī)則,語義上也更明確,使人一看就明白,而且讀起來也順口。
3 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各種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應當與它們所反映的外部世界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具有相對的平行性。在語言符號組合的過程中,如果誤解了詞義,造成組合關系上的失衡,便會造成語義悖謬的負偏離。例如,漢語詞匯十分豐富,語言中有大量的同義詞。處在同義義場中的語詞同中有異,使用時必須加以區(qū)別,否則就會出現(xiàn)搭配不當、語義悖謬,造成語言負偏離。例如:
(3)韋該勒說他從沒見過貝多芬不抱著一股劇烈的熱情。
“劇烈”“強烈”是一對同義詞,都可以表示程度高、幅度大,但“劇烈”多用于形容藥性、疼痛或運動,如“飯后不宜做劇烈運動”。而感情、意愿等多用“強烈”來形容,如“強烈的求知欲…強烈的民族感情”“強烈要求”。這里,“強烈”比“劇烈”更合適。
(4)我一見到這個美妙的造物。我的心情就泛濫起來……
“泛濫”原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來,也可比喻壞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靶那椤?,尤其是由“美妙的造物”引發(fā)的“心情”,是不宜用“泛濫”來形容的。
(5)這點同樣也見之于文學方面:那流貫于英國文學之中的豐厚的鄉(xiāng)土感情;農(nóng)村事物在作家筆端的頻頻出現(xiàn)……
“豐厚”,指多而厚實,經(jīng)常用于表示物質(zhì),如。豐厚的禮品”“收入豐厚”,用“豐厚”來形容“鄉(xiāng)土感情”,總讓人覺得別扭?!皾夂瘛笨捎脕硇稳轃熿F、云層等,如“濃厚的黑煙”,也可以形容色彩、意識、氣氛、興趣,如“濃厚的封建意識”“對打乒乓球興趣濃厚”。對“鄉(xiāng)土感情”來說,“濃厚”比“豐厚”好。
(6)馬克思在向工人們做報告時還使自己的教學才能變得更加完善。他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海因里斯·格姆科夫等《馬克思 獻身于實現(xiàn)人類理想的社會》
“完善”是“完備美好:沒有缺點”的意思,與它搭配的詞語多是“制度…措施…設備”等。而提到“才能”,人們多用“高”“低”來形容。不妨把“變得更加完善”改為“變得更加高超”。
4 詞語也有時代性,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有的詞會發(fā)展出新義,有的詞會“擺脫”掉舊義。在遣詞造句時,要注意使用詞語通行的意義,避免使用已經(jīng)死去的意義。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會對當下的語境造成負偏離。例如:
(7)斯普爾說他往往不能出門,為了靴子洞穿之故。
(8)為了什么理由。我要有這么大的范圍和規(guī)模,好多平方英里的沒有人跡的森林,遭人類遺棄而為我所私有了呢?
“為了”,過去可以表示目的,如<漢語大詞典>舉例:“此番帶了這項金銀,就為了父親的官事?!薄盀榱艘@顯他的本領,在平道上,他把牲口趕得飛也似地跑?!币部梢员硎驹颍?lt;漢語大詞典>舉例:“清末,治樸學的不止太炎先生一個人,而他的聲名,遠在孫詒讓之上者,其實是為了他提倡種族革命,趨時,而且還‘造反’?!薄袄锩娴乃陌俣喈€田,為了天旱水低,人力車水趕不及而干得要死的,真都得活活的枯死?!倍F(xiàn)在,“為了”只表示目的,如:“為了工作學習新知識”“為了人民利益而獻身”“為了教育群眾,首先要向群眾學習”。<現(xiàn)代漢語詞典>特別提示:“表示原因,一般用‘因為’不用‘為了’。”例(7)和例(8)中,譯者都用“為了”表示原因,這對當下的語境是一種負偏離。
5 在我們的言語表達中,語序是很重要的,無論是卷帙浩繁的鴻篇巨制,還是只有幾個語詞的句子,都要遵從“言有序”的原則。要做到“言有序”就要安排好語詞的先后次序,否則就會造成負偏離,影響語義的表達和理解。例如:
(9)他們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宮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導或是了解或是參與地下深處的工作,并樂此不疲,甚至忘了歲月是怎樣逝去的。
指導、了解、參與是什么關系?我們認為,一般是先了解,再參與,然后才能指導。了解和參與或許有交叉關系,指導是無論如何不能跑到了解和參與前頭的,這樣的指導只能是瞎指導。因此,“指導或是了解或是參與地下深處的工作”宜改為“了解或是參與或是指導地下深處的工作”。
黃鴻森先生總結(jié)出了安排語序的幾種思路:“先花后果”“先河后?!薄跋荣e后主”“先主后次”“先淺后深…先表后里”“先總后分”“先遠后近”,我們安排語序時可以參考。
教科書是千萬學子學習知識的憑借,語言是理解、掌握知識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重視語言問題,尤其是語文教科書,要比其他教科書更講究語言的精雕細刻,任何細微之處都不應該掉以輕心。以上所舉負偏離現(xiàn)象多出自譯文,是因為翻譯不僅跟漢語表達有關,而且跟源語言的表達習慣有關,譯者不僅要熟諳漢語,有高超的漢語運用水平,而且還要對源語言的文化非常熟悉,有高超的外語水平。許多譯文,人們讀起來覺得佶屈聱牙,就是因為它們太拘泥于原文。面對這些失誤,教科書的編纂者不能采取自然主義的態(tài)度,而應該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采取補救的辦法,或改或加注,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