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理念
李海林先生在《評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種傾向》一文中說,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了七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泛語文、反文本、無效討論、教師不作為、無中心拓展、去知識化、多媒體化。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七種傾向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把文本這個“本”給弄丟了。在很多語文公開課上,出現(xiàn)了和語文不相干的東西,有歷史的、政治的,甚至還有生物的、航天的,就是沒有語文的。教師為了求新,遷移出了和文本毫不相干的反文本的東西,一堂課中安排了太多的無效討論,只看到教師遞話筒,看不到教師的其他作用,美其名曰“放手”,實際是教師不作為。課堂轟轟烈烈,什么問題也沒解決。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文本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隔閡越來越深。我們的語文教學離語文本身也越來越遠。
當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激情逐漸逝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反思S我們的語文教學呢?一切浮華褪去之后,留下的必將是真實,語文教學也必將回歸語文之“本”。
(一)細讀:語文教學之“本”
語文教學之難,遠遠大于數(shù)理化,也大干英語。數(shù)理化這些自然學科,條理清楚,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懂”,通過教學,將學生從未知引向已知,教師的價值似乎人所共知。英語老師呢,也是一樣,畢竟是外語,學生不懂,要靠老師講解。而語文教學的現(xiàn)實情況是,那些課文,學生似乎一看就懂。結(jié)果就是,學生懶洋洋地學,并自認為多上一堂課,少上一堂課,無所謂。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說:“(語文教師)面對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為是的‘已知者’?!闭蛉绱?,語文教師的任務要比其他教師的艱巨得多。他們先要揭示出學生的不懂來,然后再把他們講懂。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雖有難度,并非不可為。首要之處便在于教師要深入研讀文本,發(fā)掘出或本質(zhì)或新穎的東西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文本進行細讀,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如何細讀文本?孫紹振先生提出了“還原法”和“比較法”。我們認為,這兩種方法對于語文教師研讀文本,開展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列舉本人教學中的幾個例子,以供參考。
李白的《靜夜思>可謂人所共知,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讀出其中的滋味呢?恐怕不是,大多數(shù)讀者只會停留在一般的感性認識上:在一個有月光的晚上,看到月亮,思念故鄉(xiāng)。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把這首詩看得太簡單了。這首詩之所以從眾多的“思鄉(xiāng)詩”中脫穎而出,肯定有更值得人們關注的地方。我們不妨設幾個問題來思考一下。
這首詩最能表達情感的詞是哪一個?(思。)
思什么?(故鄉(xiāng)的人、物、事、景等,可由此展開想象。)
在什么時候思?(夜晚。)
什么樣的夜晚?(靜,有月亮。)
月光怎樣?(光輝灑落??山璐嗽俳Y(jié)合“靜”想象。)
灑落在哪里?(窗前?床前?房屋周圍?深入研讀一個字——床。床,可以是坐具、井欄等。到底是什么?理解成“井欄”更合適。因為詩中主人公身在異鄉(xiāng),也就是背“井”離鄉(xiāng),“井”實際上就指代家鄉(xiāng)。)
在異鄉(xiāng)干什么?(趕考?游歷?可以結(jié)合李白的經(jīng)歷來分析。李白不愿意參加科舉考試,希望通過別人的介紹入仕。)
應該在什么季節(jié)?(接近深秋,不然不會把月光懷疑成霜。)
“秋”是古代文人最喜歡寫的一個主題。文人悲秋,“秋”可實指自然界的秋天,也可指人到中年。悲秋,悲的是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又漂泊異鄉(xiāng),此時更加思念故鄉(xiāng)。
這樣一步步深入研讀,一首看似簡單的《靜夜思》的豐富內(nèi)涵就展現(xiàn)出來了。教師按此引導學生學習,學生也就會從熟悉的地方看到新鮮的風景,從“似懂”看到“非懂”,又在教師的幫助下,終于真正懂了一些。
再如《再別康橋》。這首詩體現(xiàn)了新月派的“三美”主張,即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從繪畫美的角度來看,全詩在意象的選擇上是統(tǒng)一的,如“金柳、青荇、彩虹”等,都富有色彩美。但是,最重要的一個意象——云彩,卻很普通,這是為什么?我們知道,《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在英國寫的,而且是先用英文寫,后來回國才翻譯成中文的。所以,找來英文版比較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英文版用的是“rosy clouds”,直接翻譯成中文,就是“玫瑰色的云”,就是“彩云”,這樣就和所有的意象協(xié)調(diào)一致了。那為什么徐志摩又將它翻譯成“云彩”這么平淡的詞呢?這是因為要照顧到押韻,照顧到“音樂美”。這樣比較閱讀,效果真的是非常好。
教師在細讀文本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語文課的內(nèi)容將變得新鮮、有味。學生也在細讀文本中體驗到了多重情感:先是自以為懂,結(jié)果被老師的問題給問得什么都不懂,再被引導步步深入,最后恍然大悟。這個過程是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過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訓練,能力得到了提升。
細讀是語文教學之本,它體現(xiàn)了語文教師分析文本的功力。正因為有了細讀,才有了新發(fā)現(xiàn),語文課才變得樂趣無窮。本人執(zhí)教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也是建立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的。
(二)活動:語文教學之“用”
如果說“細讀”是“本”,那么“活動”就是“用”。所謂的“用”就是方法、手段。通俗一點說,就是語文教師如何把語文課上下去。中學語文課畢竟是中學語文課,雖然我們不排斥語文教師采用講解的方式授課,但總不能像大學老師那樣從頭講到尾,講完作者講背景,講完字詞句段講主題思想。再說,假如我們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見,還要通過適當?shù)姆椒▊魇诮o學生。所以說,我們今天再來討論方法(即“用”)的問題并不過時,恰恰相反,它很必要。
語文教師常被兩大問題困擾。一是“教什么”,拿到教材,看到課文,到底教什么給學生呢?這不是本文要探討的內(nèi)容,姑且不談。二是怎么教?!鹅o夜思》是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可我們不能就這樣直接說出來,即使《靜夜思》可以直接說,《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難道都可以由教師直接說出來嗎?很多老師的教學設計對文本發(fā)掘都很深入,但是就是不具有操作性。我們常常看到,很多公開課,課堂沉悶,不管教師如何啟,學生就是不發(fā),不管教師如何問,學生就是不答。其實,講白了,還是一個方法問題。方法不對頭,學生怎么會理你?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們一直推崇“活動式”教學法,它具有很好的操作性。
課堂的活動分成兩個方面。一是課堂表面的動,如學生的討論交流、主持表演、發(fā)言提問等,這是淺層次的活動:二是學生思維的動,如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之下,課堂雖然很安靜,但學生都在積極思考,努力發(fā)現(xiàn)問題,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看起來雖然“靜”,但實際上是深層次的活動。
要達到深層次的思維活動,必須由淺層次的一般活動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課堂中所采取的多種多樣的活動都是方法、手段,其目的是營造氛圍、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快樂的學習情境。只有先做到這一點,才談得上進一步深入地學習。上課前師生的隨意聊天攀談,上課中教師的幽默輕松的話語和友好的動作,教師適時的有表情的朗讀甚至歌唱,學生的小組交流討論、主持、表演,這些淺層次的活動都能起到營造學習“場”的作用。一旦學生感受到了這種自由輕松快樂的“場”,那么他就愿意學,樂于學,就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能有良好的表現(xiàn)。
在一堂高質(zhì)量的語文課上,學生思維的“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僅僅是討論、表演等活動,必然流于膚淺,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要注意淺層次的活動的目的指向,要隨時關注淺層次活動之外的學生的思維活動。為此,教師更要安排時間讓學生“靜”,靜靜地閱讀、靜靜地思考,讓其思維活起來、動起來。這樣的課才會有精彩的表現(xiàn)。
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提倡以“細讀”為本,以“活動”為用,這也許可以創(chuàng)造出真正精彩的語文課。
二、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好!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么內(nèi)容嗎?
眾生:知道一<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師:很好!那你們了解蔡元培先生嗎?
(眾生沉默)
師:大家都不知道?
(眾生仍沉默)
師:那我就介紹—下吧。(展示相關資料,帶有感情地介紹)他是清末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又辭官興學,倡言反清救國。他舊學深沉,卻有明確的開放意識;他身居要職,卻兩袖清風、一身正氣。他擔任北大校長,倡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開創(chuàng)北大新局面。他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北大學生向來自視很高,但見了蔡校長都非常恭敬。毛主席稱他為“學界泰斗,人世楷?!薄O旅嫖覀兙鸵黄饋韺W習這篇演講辭。
師:(展示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任務有兩個。一、細讀文本,領會校長的三點要求;二、整體把握,學習文章嚴謹?shù)慕Y(jié)構。
師:有誰知道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長時,北大的校風、學風是怎樣的嗎?
(生沉默)
師:我們不能空想,要學會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那么就請大家細細地閱讀文章,看看有沒有什么發(fā)現(xiàn),好嗎?
(生看書)
師:怎么樣?現(xiàn)在知道了嗎?誰來說說?
(一生主動站起來,教師遞過話筒,說:“很好!”)
生1:當時的北大學子兼有做官發(fā)財?shù)乃枷搿?/p>
師:上北大就想做官發(fā)財,是吧?
生1:是的!
師:很好!請坐。還有其他同學想說說嗎?有就大膽地舉手。
生2:當時北大的老師都充滿了舊時的官僚氣息。
生3: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而入法科者很多。
師:跟他(生1)剛才說的一樣,還是想做官,想發(fā)財。可見當時北大的風氣不怎么好。還有沒有其他的看法了?
生4:當時北大的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拿到北大的文憑。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時就熟讀講義,只是為了混個文憑。
師:很好。大家剛才說得都很好,下面我們總結(jié)—下。(屏幕展示)做官發(fā)財;惟問教員官階;平時放蕩冶游,考試熟讀講義;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敷衍塞責,混文憑。
師:我看到這里的時候,就想寫一副對聯(lián)送他們。f屏幕展示)上聯(lián):求學志在做官發(fā)財放蕩冶游總誤己;下聯(lián):擇師只看地位官階出而任事終害人。橫批:北大腐敗。
師:這種腐敗的學風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學生看書)不錯,同學們已經(jīng)學會從書上找了。
生5:原因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方今風俗日偷,道德淪喪,北京社會,尤為惡劣,敗德毀行之事,觸目皆是?!?/p>
師:(面向全班)是不是這樣的?
(全班主動鼓掌)
師:他又快又準。文章第三自然段提到了這一點,北大之所以腐敗,那是因為當時北京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展示板書)
師:正當此時,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那么他對北大學生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眾生看書)
師:哪幾個要求?
生6: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
師:好!下面我們就具體地領會一下蔡校長的這三個要求。第一,抱定宗旨,請問,抱定什么宗旨?
眾生:求學!
師:求學的宗旨!因為蔡校長認為大學是干什么的?
眾生:是研究高深學問的!
師:很好!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我們也送一副對聯(lián)。(屏幕展示)進北大研究學問決無二心:求知識愛惜光陰終有一用。橫批一
生7:(主動站起來說)北大不腐敗!
(全班大笑)
師:(笑)不太準確啊。我要是把橫批展示出來,大家也會笑。(屏幕展示)抱定宗旨。(學生也七嘴八舌地讀)
師:我已經(jīng)作了兩副對聯(lián),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兩副對聯(lián)在用詞上有什么特點?(展示兩副對聯(lián))
生8:書上的?
師:都是書上的?
生8:不是,部分是書上的。
師:我是對書上的詞語進行卜(生插入“改編”),對,改編、加工、改造。
師:這是第一個要求——抱定宗旨。那么第二個要求呢?(生答“砥礪德行”)。具體有哪些要求?如何砥礪德行?
(眾生看書)
生9: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風氣。
師:你也跟我一樣,用書上的詞語來說,好嗎?
生9:鉆研高深的學問……
師:同學們也有—點疑惑了,你好像已經(jīng)離開了這一段,是吧?(生把話筒遞回給師)不說了?
生9:嗯!
生10:首先我認為要束身自愛,然后是以身作則,力矯頹俗,遵守本校規(guī)則,品行嚴謹。
師:講得非常好!還有補充的嗎?
生11:以正當之娛樂易不正當之娛樂,庶于道德無虧,而于身體有益。
師:很好!蔡校長對我們的要求是,要束身自愛,要嚴謹?shù)貙W習,磨煉自己的品德。但是如果整天到晚都在那里學習,就顯得很枯燥,很累的。因此,他也給我們提出了要娛樂,但要——(眾生接“正當”)正當。這里我也有一副對聯(lián)送他們。(展示對聯(lián))品行謹嚴不染流俗無害根基,下聯(lián)我不說了,由同學們來完成。
(眾生思考,很快有同學舉手)
師:(補充)我們說是作對聯(lián),但是我們也不要求那么嚴謹,只要求上下聯(lián)詞性大概相對,字數(shù)相等,就可以了。
生12:道德淪喪敗德毀行根基深固。
師:(面對眾生)怎么樣?我不想評價,請同學們來評價一下好嗎?……我們看書,在這一段里,作者提出“砥礪德行”,剛才大家在探討研讀時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段分成兩個方面?
生13:他是從反面對的,我就從正面來對吧。以身作則束身自愛礪人德行。
師:很好,請坐!對得很整齊,但是詞性沒對上。
生14:束身自愛不入污世有利國家。
師:(和眾生一起思考)大家對得還不是很恰當。這樣,我們把上聯(lián)再分析一下好嗎?“品行謹嚴”,主謂結(jié)構:“不染流俗”,動賓結(jié)構;“無害根基”,動賓結(jié)構。我們讓下聯(lián)的詞性和詞義盡量和上聯(lián)對應,比如,上聯(lián)是“無”,下聯(lián)對個“有”。
生15:營營攻苦責無旁貸正當娛樂。
師:不錯!
生16:老師剛剛說過,這段分兩部分,所以我想上聯(lián)是關于學習方面的,下聯(lián)就是關于娛樂方面的。
師:說得很好!
生16:下聯(lián)是“娛樂正當于德無虧于己有利”。
師:非常好!
(全班主動鼓掌)
師:因為這一段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謹嚴品行,二是正當娛樂。下面看看我的下聯(lián)——(展示下聯(lián))娛樂正當無虧道德有益身體。
生17:(小聲說)跟我一樣的l
師:跟你一樣的!哎呀,那太遺憾了!下次一定讓你說!那么橫批是——
眾生:砥礪德行!
師:(高興地)大家學得非???——塞是第二個要求。第三個要求是敬愛師友,我先不說了,大家深入研讀本段,也是以對聯(lián)的形式學習。大家前后左右可以互相協(xié)作來完成,好嗎?
(學生交流,教師巡視,和學生交談)
師:大家寫好了就說出來,我在黑板上寫出來怎么樣?
生18:以誠相待敬禮有加道義相勖,規(guī)行矩步互相勸勉不拘,J、節(jié)。(師在黑板上寫下)
師:有哪位同學來評價一下這副對聯(lián)?
生19:從內(nèi)容上講,一邊是寫老師,一邊是寫學生,應該是可以的。
師:你最后給個評價!
生19:很好!(眾生笑)
師:看來你寫的比他更好!你把你寫的說給大家聽聽好嗎?
生19:尊敬老師以誠相待敬禮有加,友愛同學遵守禮節(jié)相親相愛。(師在黑板上寫下)
師:還是不錯的。
(生20舉手)
師:你還要說說?
生20:上聯(lián)是從敬愛師友來說的——共處一堂互相親愛敬愛師友;下聯(lián)是從校風方面來說的——同處此校毀譽共之改善校風。橫批——愛我北大。
師:她自己給了一個橫批,你們覺得好不好?
生21:不好!
師:我正準備說“好”,他說不好!(眾生大笑)那請你說說!
生22:我覺得這一段講的都是敬愛師友,和北大沒關系!
師:跟北大沒關系?(生23插入“講的是北大的學生、北大的老師”)對,她講得對!這副對聯(lián)的橫批其實不錯,但就是和這一段的“敬愛師友”沒什么聯(lián)系,是吧?大家同意我的觀點吧?
師:剛才同學們寫的對聯(lián)都很不錯,我都不敢展示我的對聯(lián)了。不過,還是拿出來給大家看看吧。(展示對聯(lián)j尊敬老師自應禮貌有加,熱愛同學更宜道義相勖。我對得整齊一些吧?
眾生:是!
師:對聯(lián)整齊不整齊沒關系,我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認真地領會蔡元培校長給北大的學生提的三點要求。哪三點?我們再回過頭看一看!
眾生: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
師:蔡校長就是想以此來改正當時不良的校風和學風,而蔡校長也在兩三年的時間里就把北大的校風給改變了,很了不起!——除了這三點要求之外,他還有兩點打算,哪兩點?
眾生:改良講義,添購書籍。
師:他為什么單提這兩點呢?
(眾生思考)
生24:因為蔡元培說過,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而改良講義和添購書籍都是對研究學問有幫助的。
生25:我的意思跟她是差不多的,改良講義和添購書籍對學生研究高深學問是大有裨益的。改良講義是為了讓學生能自己潛心鉆研,添購書籍能夠讓學生旁稽博采,使能夠找得到的資料更為豐富,對研究學問更有裨益。
師:對自己研究高深學問很有裨益,是吧?不過我倒覺得和文章前面某些地方能對應起來。
生25:前面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也是為了讓他們能研究更高深的學問。
師:嗯,這講的是對的,剛才那位同學已經(jīng)說過了?,F(xiàn)在為什么單單要改良講義?
生25:還沒想好!
師:沒關系!好,那位同學請說!
生26:因為前文已經(jīng)說過,學生到北大來只是為了拿到文憑,所以在平時的時候是不學習的,只有在考試的時候才開始背講義,所以,蔡元培改良講義,是將講義改得比較簡單一些,只是把大的一些概要寫在上面,而細枝末節(jié)要靠學生自己自學,這樣有利于學生自己來鉆研。至于添購書籍,是因為當時是新舊思潮交替時期,圖書館里如果只有舊的書籍沒有新的書籍,學生的思想就跟不上潮流,所以,添購新的書籍有利于學生課下鉆研學習。
師:講得很翔實,非常好!
(全班主動鼓掌)
師:點抓得很好!學生到北大是來拿文憑的,只在考試的時候背講義,現(xiàn)在把講義改簡單了,就不能再只背講義了,要去研究書籍,這樣才能學好知識。所以,他把這兩點先提出來,也正符合他“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的辦學宗旨。大學就是研究高深學問的,不是做官發(fā)財?shù)?。在蔡校長的努力下,北大終于變成進步青年向往的地方,你們向往嗎?
眾生:向往!
師:好啊,但聲音不夠響亮!——我們知道這是一篇演講辭,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面對北大學生演說的,演講辭有演講辭的特點。因為是演講,聽眾只能聽到聲音,因此演講辭一定要做到——
生27,(接)通俗易懂!
師:可文章有些詞是文言,不太容易懂啊!
生28:(接)聲音響亮!
師:你是在說我吧!(眾生笑)
生29:思路清晰,觀點鮮明!
師:很好!這篇文章思路清晰不清晰?觀點鮮明不鮮明?
眾生:清晰——鮮明——
師:我們可以用一、二、三來概括。(展示部分結(jié)構圖)“三”是三點要求,“兩”是兩點計劃,“一”呢?
生30:(接)一個目標!
師:講得好!不過我們現(xiàn)在在談演講辭的結(jié)構,文章開頭一段還沒有說呢!作為演講辭,要先拉近和學生的距離,要有一番寒暄!(展示結(jié)構)全文結(jié)構嚴謹,條理清楚!
師:不知道大家學了文章之后有何感受,尤其是對蔡校長的三點要求有什么感受?請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談談。我們把這個問題留作任務,回去后還可寫寫文章,也可作對聯(lián)來談談自己的認識,好嗎?一一今天的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