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明
《項羽之死》這篇課文人物形象鮮明,富有感染力。本課試圖打破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過多注重“言”而忽略“文”的套路,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熏陶,以,真情、細部、深度”為教學設計的三個基點,重構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內容。
《項羽之死》的文字比較淺顯。溫州中學的學生,完全可以借助課文的注釋弄清楚文章的內容大意。文章的疑難之處在于“項羽該不該過江東”和”項羽之死有沒有價值”等一直以來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生與文本對話、與項羽對話、與司馬遷對話,這就需要“通感情”,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和分析。這種體驗和分析,又需要對文本中諸多的細部進行細致的品味,需要對文本做一些有深度的解讀。
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建設,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為語文知識的除舊納新,而無論是除舊還是納新,我們都需要做艱苦的努力。語文知識的納新,建設達成新目標的新內容,是當前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中最為重要也最為迫切的任務?!薄俄椨鹬馈返慕虒W正是基于這種“除舊納新”的教學目標而做的改革和嘗試。
二、實錄
師:今天我們學習《項羽之死》。在鴻門宴中,項羽因為婦人之仁、剛愎自用,而放虎歸山,使原本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自己處于被動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之圍。在垓下,英雄走到了末路。軍帳外,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萬千漢軍重重圍困。絕境中,他慷慨悲歌,作詩《垓下歌》。
(學生齊讀《垓下歌》。)
師:讀完了,有什么感覺?
生:悲。
師:(板書:悲)悲什么?
生:他悲哀自己曾經力能扛鼎,而今卻再不能駕馭自己的寶馬在戰(zhàn)場上馳騁拼殺,再不能擁有美人了。
師:的確,這里有對今非昔比的悲嘆,有對時運不濟的悲憤,有對寶馬和美人的悲愁,滿含著大勢已去、敗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壯。在巨鹿之戰(zhàn)中,司馬遷寫項羽大破秦軍,召見諸侯,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多媒體出示),那時,他是多么虎虎生威,而現(xiàn)在,英雄回天無力,托身無所。這首詩,四句話,一句一嘆,情感濃烈?!翱赡魏巍薄澳稳艉巍?,反復詠嘆,寫盡英雄失路之悲。
(教師補充材料,多媒體出示——清人吳見思《史記論文》中指出:“‘可奈何’‘奈若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托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矣?!?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垓下歌》,體味其中悲情。
(一學生朗讀,語調低沉,語速緩慢,“可奈何”“奈若何”兩處運用顫音。眾學生鼓掌。)
師:這位同學讀得太好了,一下子把我們帶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末路英雄的身邊。這首詩,項羽“歌數(shù)闋”,唱一遍不足以表達感情,他反復地吟唱,我們也試著“歌數(shù)闋”,再次感受末路英雄的悲情。
(學生齊讀。課堂中氣氛凝重,有學生搖頭嘆息。)
師:這首歌是項羽主唱,美人和之。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這位從未流過淚的西楚霸王竟“泣數(shù)行下”。而在烏江,自刎前的一刻,他的表情卻是笑的。前后一泣一笑,意味深長。這里,司馬遷寫道:“左右皆泣,莫能仰視?!?/p>
(多媒體山示——比較“敢”與“能”:在《項羽本紀》“巨鹿之戰(zhàn)”一節(jié),寫項羽大破秦軍,召見諸侯,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迄敢仰視”,“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生:“敢”是對項羽的畏懼,寫出了項羽獲勝之后的聲威和氣勢。“能”可見項羽左右慮及自身的命運,不禁悲哀哭泣。
師:僅僅是如此嗎?那左右完全可以逃走,劉邦陣營中就有許多人是項羽的老部下。
生:主要是左右受到項羽情緒的感染,也跟著哭泣。“能”寫出了英雄末路的凄慘和悲壯。
師:你補充得很好。一字之差,其中蘊涵的情感也不一樣,可見司馬遷用筆之精當。司馬遷的生花妙筆,讓我們通過垓下之圍看到項羽的多情:柔情、悲情,還有豪情。盡管是窮途末路了,但他終究還是個力拔山氣蓋世的霸王。細讀文章的二、三兩段,找一找項羽拔山蓋世的意氣體現(xiàn)在哪里。
生:項羽說“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他帶領的楚軍已經面臨絕境,他也知道自己必死無疑。臨死前還要為大家酣暢淋漓地、痛痛快快地表演一戰(zhàn),這個“快”字,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勇猛。
生:臨死前,項羽多次強調“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這固然表現(xiàn)出他自負的一面,但比起曹操,被馬超追得割袍斷須,以及在華容道上狼狽逃竄,項羽顯得從容鎮(zhèn)定多了,這也可以看出他的拔山蓋世的豪氣的一面。
師:能由此想到曹操,并加以比較,可見你深厚的文史積淀。
生:文中寫道:“大呼……遂斬漢一將……瞋目而斥之,赤泉侯人馬俱驚。”項羽還未動手,兩眼一瞪,大喝一聲,對方就已膽戰(zhàn)心驚,魂飛魄散了。
師:同學們再細細品讀,這兩句的描寫在語言節(jié)奏上有什么特點?
生:短句,快節(jié)奏,仿佛有金戈鐵馬之聲。
師:請同學們齊讀,讀出其中的速度感和力量感。
(學生齊讀,聲音短促、急迫,聲情激越。)
師:這段描寫成為后世寫人文學的典范?!度龂萘x》就深受其影響。比較《三國演義》中的兩段描寫——長坂橋張飛大喝一聲,夏侯杰驚得肝膽碎裂,倒于馬下。孫策“大喝一聲,聲如巨雷”,致使“樊能驚駭,倒翻身撞下馬來,破頭而死”。(多媒體出示)它們與司馬遷的描寫非常相似,后代寫人物,凡是寫勇武的,大都逃不出項羽這個樣子。當然,這顯然是司馬遷的夸張,但司馬遷這樣寫,不正為了表明項羽的神勇嗎?這就是名副其實的英雄形象(板書:英雄)。想要快戰(zhàn)一番,就快戰(zhàn)了,想要為公取彼一將,就真的輕而易舉地斬一將了。所以在《項羽本紀》論贊中,司馬遷給予他很高的評價(多媒體出示):“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钡@樣一個叱咤風云的英雄竟也走到了末路,經歷了垓下之圍,東城決戰(zhàn),來到烏江,上演了人生的最后一幕。
(生齊讀第四段。)
師:我們繼續(xù)體味司馬遷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這里,司馬遷寫道:“項王笑曰”,笑,是怎樣的笑?在笑字前可以加個什么詞?
生:悲笑。此時,英雄滿腔怨憤,無力回天,托身無所,是英雄失路的悲笑,與前文的“泣”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狂笑。楚地多狂人。項羽這樣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自然自負,也自然無所畏懼,無視死亡。
生:輕蔑地笑。他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是天要滅亡他,他無憾于自己,面對死亡,他很鎮(zhèn)定。
師:大家鉆研得很深,走到項羽心里去了。再來看幾個標點符號。文中“我何渡為”,“為”是句末反問語氣,這里用感嘆號,不用問號,有什么深意?
生:這里已經無須設疑,他已堅定了自殺的決心。
師:后文兩個問號又包含了什么感情?
生:這是對江東父兄的愧疚和懺悔。
師:把這復雜的感情讀出來。
(學生朗讀。)
師:至此,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的英雄形象出現(xiàn)了。他驍勇善戰(zhàn),又自負自嘆,逞匹夫之勇。這正是<史記)的實錄原則,不虛美,不隱惡。在生死抉擇的關鍵,英雄選擇了站著死。項羽24歲起兵,這時,他31歲,正是一個男兒告別少年走向成熟的最有魅力的年齡,他為什么選擇死?這種死有沒有價值?
(學生討論、交流。)
生:性格決定命運,以他的豪氣,他是不堪受辱的,只能選擇死。其實,他沒想那么多,只是隨性而為,所以,二話不說,把頭贈給同鄉(xiāng)了。從個體生命角度來說,他的死毫無意義。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見。我以為他死得坦蕩磊落,笑著拒絕烏江亭長,從容地贈寶馬、送頭顱,維護了自己的尊嚴、榮譽、血性。
生:他愧對江東父老,強烈的自尊讓他選擇了自刎。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千鴻毛?!表椨鹚赖糜凶饑?,比泰山還重。他的死激勵了后代無數(shù)的志士仁人。李清照就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思的就是項羽敗而不失尊嚴的英雄氣概。
師:在面對絕境、面對死亡的時候,普通人是慌張、恐懼,可是項羽沒有,他有的是從容鎮(zhèn)定,有的是對江東父兄的愧疚,是贈頭顱給故人的義氣,這就是一種頂天立地的漢子精神。他的死是氣貫長虹的。套用余光中先生評價屈原的話說:他是站著死,他的死就是他的不死。古人說:“《項羽本紀》是太史公以全神付之,才成此英雄力量之文?!睘槭裁此抉R遷對項羽情有獨鐘?英雄惺惺相惜啊!聯(lián)系司馬遷的身世,他被誣陷,坐冤獄,受宮刑,卻還能直起身子做人,完成千古《史記》,這不正是一種英雄精神嗎?不正是站得穩(wěn)、立得直、不屈不撓、雖敗而不失尊嚴,敗而不失骨氣的男子漢大丈夫氣概嗎?司馬遷是如此欣賞項羽,才如此濃墨重彩地悲英雄。項羽這樣一個英雄雖然死了,但留給我們的思考卻一直延續(xù)著。李清照說得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我想這就是我們今天悲英雄的最好總結。
三、反思
錢理群教授說過一段言辭懇切的話:“我想,我們分析一篇作品的‘起點’(出發(fā)點)不應該是既定的觀念,還是老老實實地從文本開始吧——字一句地閱讀、體驗、琢磨、品味,這本身就是一種絕妙的審美享受:要珍惜自己從作品實際中得出的審美體驗,它正是一切‘分析、研究’的基礎起點。”本課例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較好地實踐課前的教學設計安排——址文本出發(fā)來分析和研究。
從文本出發(fā),就意味著我們的教學應該尊重文本。而這又是與備課這個基礎而又極其重要的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的。備課要做到“繁則明,詳則精,審則靈”。要達到“明、精、靈”的目的,非銳意窮搜,執(zhí)著一念不可。本課的設計,可謂費盡心思,這一點從上述的課堂實錄所旁征博引的“教學資料”就可見一斑。
同時,這節(jié)課非常重視文言文教學中的“熏陶教育”,這體現(xiàn)在“真情、細部、深度”三個方面的閱讀指導上。
“真情閱讀”指的是讓學生帶著真情去誦讀文本,去建立和人物形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的紐帶。課例中有兩處精彩的朗讀,一處是讓學生反復朗讀《垓下歌》,體會末路英雄的豪情、悲情和柔情。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朗讀,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歷史人物之間的距離,并且為英雄末路而嘆惋。另一處朗讀是在課文的結尾,項羽拒絕東渡烏江時所說的那段蕩氣回腸、知恥重義的話語,學生在朗讀中正確地把握項羽的內心世界,使關于項羽之死有沒有價值的課堂討論有了水到渠成的情感鋪墊。
“細部閱讀”是近年來閱讀教學中備受關注的教學理念。這里的“細“不等于瑣碎,而是要精,要精練和精彩。在課例中這樣的精練和精彩之處很多。如“可奈何”“奈若何”的作用,“泣”與“笑”、“能”與“敢”的對比,“快戰(zhàn)”的揣摩等。從諸多的細節(jié)體會中,讓學生準確地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征,也讓學生明了司馬遷塑造人物的杰出才情。
“深度閱讀”是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文本而作出的閱讀努力。本課例的深度設計是基于這個討論題的:“項羽為什么選擇死?這種死有沒有價值?”部分學生對項羽這個失敗的英雄都能夠報以同情和寬容的態(tài)度,對他的死給予了公正、客觀的評價。我們欣賞文學作品應有自己的獨特體會,這種“獨特體會”往往會把我們的閱讀引向深入,在課堂中我們欣喜地看到這種獨特和深度的完美結合。
記得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沒有人給我們智慧,我們必須自己找到它——這要經歷一次茫?;囊吧系钠D辛跋涉——沒有人能替代我們,也沒有人能使我們免除這種跋涉,因為我們的智慧是一種我們最終賴以觀察世界的觀點?!边@節(jié)課雖然可以說是對傳統(tǒng)文言文教學的一種創(chuàng)新和重構,但是面對不同文體不同語境下的文言文,這種嘗試無疑只是“艱辛跋涉”中邁出的一步而已。
以文為本,以語輔文
據(jù)說,“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順口溜在時下中學校園里很是流行。放眼課堂,觸目皆是重“言”輕“文”的現(xiàn)象:老師們總是逐字逐句地串講,不遺余力地解釋一個個實詞、虛詞、句式,而對文章內容,除了偶有一些雪泥鴻爪似的評點之外,便是簡單的“三概括”——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概括寫作特點。至于學生,除了課上吭哧吭哧地抄——抄字義、抄句法、抄譯文,就是課后吭哧吭哧地背——背課文、背筆記、背譯文。這樣的文言文教學,學生焉能不怕?
毋庸諱言,文言文教學的這種套路盛行已久,積弊良深。這節(jié)課最主要的“重構”,就是跳出重“言”輕“文”的舊轍,以“文”為本,注重鑒賞。它緊扣單元目標,在有限的一課時中,牢牢把握“人物鑒賞”這個重點,化繁為簡,設計了“體味真情”“賞析細部”“深度探究”三個環(huán)節(jié),悉心指導學生具體賞析課文對人物語言、動作和心理的描寫,或誦讀,或對話,或比較,或討論,騰挪自如且有序推進,逐次增進學生的感受、品味和體悟,不斷刷新學生的審美愉悅,成功地讓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在學生心中“立”起來,“活”起來。
我以為,這是一節(jié)合格的閱讀鑒賞指導課。首先,它符合課程的屬性特征。《項羽之死》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第四單元,教材名稱已表明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文學鑒賞。其次,它符合單元的教學目標。無論是“創(chuàng)造形象,詩文有別”的單元標題,還是“賞析指導”的說明,都明示了鑒賞的重點是“藝術形象”。再次,它符合課題的教學要求。課文的“探究·討論”有五道題,要點是:①根據(jù)三個場面描寫,分析項羽的形象;②熟讀課文,理解并掌握例句中加點的文言詞語;③聯(lián)系學過的《鴻門宴》,進一步認識項羽的性格,體會本文刻畫人物的寫法;④分析、體會本文語言簡練生動的特色;⑤討論“項羽該不該過江東”。從課例看,除第②項外,其余四項均已涉及,并大多落實。最后,它的教學效果不錯。課堂反應表明,學生對項羽這個末路英雄的悲情和豪情有比較深切的感受和體悟,能理解項羽之死主要是”性格悲劇”,對其“維護尊嚴、榮譽、血性”的死亡價值也有所認識。
當然,這節(jié)課并非沒有瑕疵,譬如,盡管教師精心設計,但由于課時確實緊張,學生討論之后的交流不夠充分,也不可能讓學生揣摩司馬遷“悲英雄”的寫作意旨,只好由教師“告知”,等等。不過,這節(jié)課最可能招致同行批評的,是“不講文言知識,基礎扎不牢”。
單純回應這一批評并不難。課例在“說明”中已經交代清楚,對于溫州中學的學生來說,這篇文章文字比較淺顯,完全可以借助課文的注釋弄清楚文章的內容大意。如果批評者面對的學情不同,增加一個課時來疏通字詞句即可。一般說來,學習《項羽之死》這樣的課文,花費兩個課時并不過分。
然而,聯(lián)系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我感覺在“要不要講文言知識”的質疑背后,隱含著一個頗為重要的問題:閱讀課要教的究竟是什么?
語文界近年來已形成一個共識,“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但是,對于各類文章要教的這個“什么”,討論還不多。譬如文言文,這個“什么”究竟是“文言”還是“文”?擴大一些說,語文教學是教“語”還是教“文”,二者是何關系?都需要探討。
上世紀90年代初,洪鎮(zhèn)濤老師針對當時語文課普遍存在的“研究語言”傾向,提出了“學習語言”的口號,這無疑是語文教學觀念的一個進步,其價值在于拋棄“研究”的取向,重申“學習”的態(tài)度,促使語文教學回歸正途。但是,在此后許多語文老師的實踐中,這一觀念的重心卻逐漸移到“語言”,演變?yōu)樘幚碚Z言學習與德育、美育關系的準則,由于我國語文界向來不區(qū)分語言、言語和話語,“語言”的所指含混不清,終于導致“學習語言”這一口號成為“重語輕文”現(xiàn)象的理論支撐,偏離了首倡者的初衷。
實際上,“學習語言”的口號產生于特定語境,表達并不完整,這舸以理解的。洪老師的諸多論述已經表明,他要表達的完整意思,其實是“學習語言運用”。視代語用學告訴我們,“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運用這個工具或符號系統(tǒng)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是“言語”;言語行為的結果就是“話語”,也叫言語作品。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有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如果僅為學習口頭形式的語肓(普通話),學生大可不必上語文課,生活是更好的母語課堂;如果僅為學習書面:形式的語言(漢字),那么字典詞典應是首選的教材,小學6年級的達標識字量是3000個常用漢字,中學可取消語文課了。那么,中學為什么還設語文課?因為語文課要教的絕不僅僅是語言文字本身,而是學習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即主要通過閱讀他人的話語(文章)及自己寫作話語(文章)來學習運用語言,提高言語能力。所以,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是“學文”而非“習語”;讀文和作文,才是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什么”。
明乎此,就可以確認:閱讀教學應當以“讀文”為依歸。除了小學1~2年級著重學習基本宇和漢語拼音外,中小學的閱讀課在總體亡都應當以“文”為本,“文”既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歸宿。以“語”輔“文”,才是閱讀課的本真面目。現(xiàn)代文閱讀教學如此,文言文教學也是這樣:必修課程如此,選修課程也是這樣。
大略地說,小學3~4年級側重于識字解句,把文讀順;小學5~6年級側重于明了文意,把文讀懂;初中側重于分析概括,把文讀遁;高中側重子鑒賞評價,把文讀透。我之所以說這節(jié)課是一節(jié)好課,除了前述理由外,更因為它以“文”為本,以賞讀課文為宗旨,體現(xiàn)了高中階段閱讀教學的特征。
強調讀文,是否意味著閱讀課婁排斥語言教學,文言文教學不能講古漢語知識呢?當然不是。讀文,可以習語,也可以不習語,這要看教學的需要而定。為了說明這一向題,有必要引入“使能目標”和“終點目標”的概念。根據(jù)“教學任務分析”理論,我們把學生在教學啟動時已具有的知識能力基礎稱為“起點能力”,把教學結束時要達成的學習結果叫做“終點目標”。學生的起點能力與終點目標之間通常有一定齣距離,難以一步跨越,需要一定的知識能力作為中介,這個“中介”就是使能目標。在一次具體的閱讀教學中,終點目標是理解并掌握文章內容和形式的精要,語言的學習則是使能目標。“習語”并非沒有價值,但在閱讀課中,它是為“學文”服務的。而在小學識字課上,了解兒歌“我愛北京天安門”大意是使能目標,是為終點目標——識記和掌握“北京”,“天安門”等生字詞服務的。由此可見,使能目標與終點目標是相對的,有主從之別,無貴賤之分。
使能目標實際上是教學的次級目標,是指向終點目標的“梯層”,必須先期達到。起點能力和終點目標從兩端共同制約著使能目標,二者距離越大。梯層就越多;而且,不僅制約使能目標的數(shù)量,還制約其具體內窖。例如這個課例,為了達成“鑒賞形象”的終點目標,必須先把握項羽的性格;要把握項羽的性格,又必須先理解項羽的言行,走進他的情感世界……而由子學生的文言起點較高,虞老師就無須在理解文意方面設置使能目標了。
我以為,區(qū)分終點目標與使能目標,有助子我們明確一節(jié)閱讀課究竟要“教什么”,那就是以“文”為本,以“習語”輔“讀文”,在“讀文”中“習諾”,方可相得益彰,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否則,主從顛倒,方向莫辨,遭論“怎么教”,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呢?